曹操聞獻帝如此說法,不由淚下,再三頓首,號淘大哭。
獻帝見此,心中酸楚,撫慰勸道:丞相休得如此心傷。天下人皆謂你跋扈欺君,朕亦不信。適才朕言語不當,傷卿之心,今後絕不再提,卿且放心。卿既願還魏都,朕準許便是。此後若思朕時,可來許都,以故交之禮相見可也。
當時言畢,相擁大哭。曹操再拜謝恩,辭帝下殿,次日帶了相府臣僚與本部兵馬,便即歸於鄴城;隻留曹洪率三萬禁衛虎賁,替天子把守許都。
曹操由此與獻帝達成一致共識,從此之後不奉朝請,無事不入許都。
一切就序,升廳聚將,欲趁孫、劉就荊州糾紛交惡之際,再下荊州,飲馬長江。當時荀攸已死,無人敢於諫止,於是紛紛附和。
曹操便令主薄楊修寫表,看過用璽,欲待表奏天子,預備發兵。
使節未發,門官入報:禦史大夫郗慮自許都而來,稱有密事求見魏公,現在殿外。
曹操暗道:因其前番告密,借我之手錯殺孔融,令天下士人議論,實在可惡!
但欲知其來意如何,隻得按下怒氣,傳令喚入賜見。
字幕:郗慮,字鴻豫,兗州山陽郡高平人氏,少時曾受業於大儒鄭玄。
鏡頭閃回,敘述郗慮來曆。
郗慮因是名師之徒,少年得誌,早入仕途,至建安初年便拜為侍中,主理軍國重事。
建安十三年,曹操上表天子:司徒趙溫因臣執掌丞相大權,欲奉承阿諛為臣,即濫辟臣之子弟為官,選舉時故皆不以真才實學,似此不可使居三公重位,請免其職。
天子準奏,即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罷免趙溫官職。
漢獻帝特彆召見郗慮及少府孔融,詢問孔融:朕欲選拔賢才於朝,未得其人。卿可據實言之,郗鴻豫身具何所優長,可否擔當朝廷重任
孔融掃了郗慮一眼,麵露不屑之色奏道:此人善談天下大道,而實無治國之才,又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不能容物。陛下則令其坐而論道可也,絕不可使其掌握權柄。
郗慮見孔融如此貶低自己,不由大怒,舉起笏板指著孔融鼻子,氣急敗壞道:你為北海相時,致使國中政事鬆散,人民流散,你卻適合掌權
孔融亦怒,便於天子麵前互揭對方之短。天子無奈,皆令二人退殿,自此二人不睦。
曹操得知其事,遂由鄴城發書與郗慮和孔融,令其二人和解。又因郗慮與孔融敵對,悄然自喜,使由光祿勳升遷為禦史大夫,專發在朝政敵之短。
南征之前,因孔融極力反對,曹操對孔融動了殺機。郗慮望風使舵奉承鈞旨,便以捕風捉影微事為由,奏免孔融官職。
後見曹操似不解恨,郗慮即重複搜構罪狀,與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勾結,使其枉奏孔融罪狀,直至將孔融下獄而死,並殺其全家。
依曹操原意,孔融乃當世大儒,天下士人楷模,隻要其服軟,不再與自己作對便好,豈料被郗慮利用,公報私仇,使自己蒙受害賢之名,故此嫌惡此人。
但思去歲之時,也是此人持天子使節,策命己為魏公,實屬有恩於己,故令召見。
閃回結束,郗慮奉召入殿,行罷拜見之禮。魏公即令就座,便問何來。
郗慮奏道:好教丞相得知,臣破獲一大陰謀,極不利於魏公者。
曹操:未知是何陰謀
郗慮:當今皇後伏氏,有家書寄與其父屯騎校尉伏完,內雲天子因董承被誅,時常怨恨曹公,言辭醜惡,將丞相詆毀極為不堪。宮內傳書內史將書稿抄遂給我,臣見事關重大,恐伏完得書造反,故此持書前來,以報丞相!
說罷呈上書信,低眉順眼而笑,極儘諂媚之態。
曹操觀書,果見滿紙詬罵之語,亦不知是否伏皇後所書。但因讓出許都與天子,正自心中不甘;今見此書,如何不惱即命郗慮持丞相之節,策魏公之詔,往許都緝拿伏後。
思之再三,又喚尚書令華歆入府,使其為副,當麵囑道:卿與郗慮前往許都,休負我托。進宮之後,追還伏皇後璽綬,使幽避彆宮自思,赦其父全家可也。
華歆再拜受命,告辭而去。
郗慮得賜符節丹詔,大喜過望,便即辭彆魏公曹操,與華歆帶領五百鐵甲騎軍,令許褚為將,離開鄴城,望許都而去。
半路之上,郗慮與華歆密語道:華尚書可知魏公之意否
華歆答道:公乃丞相心腹,請試言之。
郗慮見華歆入套,心中暗喜,俯耳低言,說如此如此。華歆聽罷,不由大驚。但以為他是曹操心腹,信以為真,遂依其計而行。
前至許都,華歆與許禇引五百甲士,跟在郗慮身後,直闖天子之殿。
獻帝見三人帶兵而來,不知所措,一把扯住郗慮衣袖,驚問道:大夫何敢乃耳露兵於天子之前,你不知按律當滅三族
郗慮:皇後與其父伏完通謀,要害魏公,因行事不密泄漏,為曹公得知。今有華尚書持節奉令來拿伏後,此不乾臣事,亦不乾陛下事,請寬坐萬安。
一邊說著,順手將天子按坐在龍椅之上,自己也坐於偏位,微笑旁觀。
早有宮女見狀,急跑入內宮,向伏後稟報,說丞相派人來拿。
伏後大驚失色:我有何罪,魏公令人來拿我
宮女:妾婢不知其詳,隻聽郗大夫說娘娘寫過什麼家書,被魏公得知,差兵來拿。
伏後哭道:苦也。某不過是那日陛下與曹公對答釋嫌,在家書中略略提之,好令父親寬心,並無甚不當之語。怎地就成了此等結果
宮女急道:娘娘,與那些帶甲兵士講得甚理有道火燒眉毛,且顧眼前。娘娘且入內室間壁躲之,那些人找不到時自去。其後再請陛下寫書與魏公解釋,豈不是好
伏後慌了神智,隻可依著宮女說的,進內室躲進夾壁之中。
宮女便將內室上鎖,依舊到前宮望風聽信。卻不料其行為舉止,都被郗慮所買通內侍看到,宮女絲毫不知。
此時郗慮在前殿看住獻帝,防他自殺或有驚人之舉,一麵便喚掌管璽綬宮人,索取皇後玉璽,交與華歆之手。
華歆收了璽綬,即問宮人:伏後何在
宮人驚慌,皆推不知。這時傳信內侍溜進前殿,立在柱後,向郗慮擺手。
郗慮看得清楚,遂向華歆示意,隨那內侍前去。
華歆即領甲兵到了後殿,內侍指領甲士打開內室鐵鎖,以兵戈破壁搜尋,見伏後果然藏在其中,已抖作一團,行動不得。
甲士不敢上前,立在原地呆若木雞。華歆喝開甲士,親自動手,揪住伏後頭髻拖出。
伏後求道:華尚書,看在君臣一場,漢室列祖份上,望免我一命!
華歆叱道:休得多言廢話。你做了什麼事,自見魏公說去!
可憐伏皇後為一國主母,被華歆拉扯得披發跣足,由兩名甲士推擁而出,國體不存。華歆一世清名,就此件事上,也便毀於一旦。
字幕:華歆素有才名,向與邴原、管寧相與為友,被世人稱其三人為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鏡頭閃回,敘述華歆之事。
一日,管寧與華歆在一起共種園蔬,鋤地見金。管寧揮鋤不顧;華歆拾而視之,看看管寧,感覺自愧,然後又擲於地下。
中午吃飯之時,管寧問道:金子何在
華歆答道:見你不感興趣,又扔了。
管寧指其鼻端嘲笑:某當時是想金在地上,又不會跑,等鋤完地洗手,再去揀拾不遲。你即拾起,因何又棄之可謂君子其外,竊賊其內。
華歆聞言,不由大慚。
又一日,管寧與華歆同坐觀書,聞戶外傳呼之聲,有貴人乘軒而過。管寧端坐不動,讀書不止,華歆卻忍不住棄書往觀。
管寧自此鄙視華歆為人,遂與其割席分坐,不複視之為友。其後管寧避居遼東,頭戴白帽身臥高樓,足不出戶,終身不肯仕魏。
而華歆先事孫權,後歸曹操。今親手擒捕伏皇後,與管寧相比,高下立判。
閃回結束,華歆將伏後擒獲,擁至外殿。獻帝甩開郗慮拉扯,下殿抱住伏後而哭。
伏後哭謂天子:一封問候家書,略提朝廷之事,便是此等罪過麼
天子不明皇後所說何事,因見郗慮站立在側,忽然似有所悟,於是上前厲聲斥問:郗公!皇宮內殿,無人隨便出入。若不是你從中挑撥,國母家書,魏公又如何知道那書中所言有何犯忌之語你拿來我看!即便有不當之言,亦應於朝會之時,聚文武百官議罪。一朝國母,說拿便拿,天下寧有此事乎!
郗慮倒退數步,說道:陛下之言,臣是一句也聽不懂。今有華尚書在,何不問他
華歆依照郗慮在路上密囑,隻作置之不理,喝令左右,扶侍皇帝入宮。
伏後見華歆如此無禮,知道定然無幸,忽然想起為自己送家書內侍,乃是郗慮所薦入宮,頓時恍然大悟,回手摑了郗慮一掌,戟指破口大罵。
華歆一時無措,即問郗慮:事到如今,如何處置
郗慮捂著臉頰,惡狠狠答道:還問些甚麼,一切按魏公詔令行事便了。
華歆見說,隻得下令,將伏後擁至偏殿,以毛紙蘸水捂住口鼻,幽斃而死。其後又率兵至國丈伏完府中,不由分說,將其全家老小全部誅殺,計八十餘口。
許都經此大變,滿城皆驚,臣民無不議論,不出半月,天下儘知。
行凶即罷,華歆率甲士與郗慮回歸鄴城,來向魏公曹操複命。
曹操聞報殺了伏後,夷滅伏完全家,不由驚懼欲狂,不顧官體,一把扯住華歆衣襟,幾乎提離地麵,嘶聲問道:某臨行之時,是怎樣囑托於你你竟敢私自行事,害我國母,殺我國丈,是何道理
華歆亦是人中龍鳳,自然精明過人,見魏公如此失態大怒,知道定是上了郗慮惡當。隻是被衣領勒得上不來氣,不停叫道:是郗慮,是郗慮,是郗慮……
曹操鬆開雙手,將華歆擲於地上,盯向郗慮,惡狠狠問道:郗大夫,你怎麼說
郗慮見問,不慌不忙,麵不改色,故作驚詫道:某奉魏公詔命,一字不差述於華尚書。華尚書亦按丞相所囑行事,未知有何不妥
曹操屏息靜心片刻,又問:孤是怎樣命令你來,卿可再複述一遍便了。
郗慮答道:臣記性頗佳,一字不差,牢記於心。丞相命我二人,“進宮追伏皇後璽綬,使幽斃彆宮自死,殺其父全家”。不知可是
曹操大吃一驚,遂令人將紙墨遞與郗慮:將卿適才所言,寫於紙上。
郗慮依言寫了,奉於曹操。
曹操對紙相了半天,突然仰天大笑,挑起大指讚道:先生真天下奇才,做此禦史大夫,那是大大屈了先生也。你且下殿回都,孤即上奏天子,厚封你官爵。
郗慮聞言,滿身冷汗退儘,磕了三個響頭,告辭出府。因知闖下大禍,當日便即逃離鄴城而去,自回許都,歸入府宅,從此閉門不出。(本集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