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僚上前圍觀,皆都搖頭:啟稟殿下,我等慚愧,無人能識。
趙王正差諤之間,那鳥兒忽然奮力掙脫,飛上殿角,在趙王手心裡留下一癱糞便。
日將黃昏,宮西忽然又出現一個幼童,身穿白衣喪服,走入殿中,手指梁上怪鳥。
幼童:你眾人不識此鳥,我卻識得,此乃是服劉鳥也。
司馬倫大奇,喝令禁軍:速與我抓住小兒,並那服劉鳥。
禁軍應諾,上前先擒入穿孝小兒;又搬來梯子,關門捉鳥。亂了半天,童鳥俱獲。
趙王:你這小兒,到底是何來曆,如何潛入我皇宮大內實話實說,饒你性命。
小兒不答,忽然喝道:司馬倫,你與孫秀引發五胡之亂,傾覆晉朝,不知罪麼
趙王聞此大怒,臉現尷尬之色,色厲內恁叫道:與我關於牢室,來日仔細訊問。
禁軍領命,將小兒與服留鳥皆都關入牢室,鎖緊門戶,派人看守。未料次日晨起看時,牢室門戶未動,人鳥俱失。
司馬倫聞報愈怒,命將看守二人斬殺。此後不久,趙王眼睛忽生一瘤,奇癢難當。
鏡頭轉換,齊王府邸。
淮南王司馬允至齊王府中,同司馬冏進入內室密議。
司馬冏:殿下來此,必有見教。
司馬允:今潘嶽及石崇滿門遭斬,恐怕我等之謀已泄,若不動手,禍將及身矣。
司馬冏:司馬倫驕縱,孫秀僭越無禮,滿朝宗室及公卿大臣皆懷有不平之意,隻是懼其淫威,隻得屈從。此時我二人隻要奮臂一呼,擒此獨夫民賊,必獲成功。
司馬允:自古英雄所謀略同,殿下此言甚獲我心。我二人不如各募軍士,以備起事。
司馬冏:殿下沉著堅毅,久任中護軍之職,極得宮中禁衛敬服。且一直暗自偷養死士,此番討伐二賊,正好用上。至若小王,願惟殿下馬首是瞻。
二王議定,約好起事日期,淮南王告辭回府,自去準備。
不防孫秀在京中諸王及公卿府中皆布有眼線間諜,覺察二王之謀,急速密報。
孫秀甚為恐懼,於是急與趙王司馬倫商議:臣聞齊王與淮南王聯手,欲圖謀亂,要與石崇、潘嶽報仇。大王若不搶先動手,必為其二人所算。
趙王:依卿計之,當如之何
孫秀:此事易耳。不如重施故伎,再假作天子矯詔,令將司馬允升調為太尉,收回所轄護軍,奪其兵權;複令司馬冏出鎮許昌,使其與司馬允分離,則其亂自解。
趙王:就依賢卿妙計行之。
孫秀領命,急做兩份矯詔,令人分送齊王及淮南王府。
司馬冏奉詔,不敢不從,於是出京就國而去。
司馬允接詔,見以青紙為書,知是孫秀所作,於是詐病在府,不受任命。
孫秀聞報,複遣禦史劉機持詔前去,逼令司馬允交出中護軍印信。劉機領命,率禁軍先至中護軍衙署,逮捕署中官員,當眾宣布司馬允大逆不道。
有死士自署中逃出,急至淮南王府,向家主報信:主公,大禍至矣!
司馬允:此話怎講
死士:禦史忽至中護軍衙署傳詔,逮捕署中所有官員,並宣布主公謀反之罪。
司馬允聞訊大驚,急自府中引領部從百人,馳入營署。下馬入帳,先令部下繳了禁軍器械,後一把搶過禦史手中詔書,仔細看時,見又是孫秀筆跡。
劉機:淮南王,你敢公然造反不成
司馬允:此乃孫秀矯詔,你等才是公然欺君,大膽謀反。來啊,與我拿下!
親軍聞命上前,拿下劉機。司馬允命令暫時囚於偏室,後與部眾商議對策。
不料在此期間,劉機所帶軍士潛入囚室,殺死看守,保其逃出衛署。王府親軍發現劉機逃走,已經追之不及,隻得急報家主司馬允。
親軍:主公,禁軍殺死看守,將禦史劉機救走矣。
淮南王聞報,知道事情緊急,當即拔出肋下寶劍,揮手斬殺禦史手下兩個令史。
眾將及親兵見此,無不驚訝。
司馬允手握滴血利劍,對眾將說道:趙王司馬倫想毀滅我家,與孫秀行篡逆之事。某欲興兵討賊,爾等何為
眾將叫道:願從將軍號令!
司馬允:既是如此,都隨我來。
於是率領親兵家甲,及中護軍賬下七百名士兵衝出衛署,並沿途揚聲大喊:趙王司馬倫造反,某今奉天子詔以討之。願隨我者,請袒左臂!
其所養死士聞聲衝出營帳,皆袒露左臂,隨司馬允衝向皇宮。
尚書左丞王輿正在宮中當值,忽見淮南王領軍呐喊衝至,急令:緊閉宮門!
司馬允見不能進宮,遂對眾人叫道:司馬倫今居太子東宮,眾將隨我攻之。
眾人聽罷,呼嘯一聲,轉奔東宮。
趙王正在宮中與群僚議事,門軍飛報入內:淮南王司馬允造反,率眾圍府!
司馬倫聞報大驚:急令禁軍,出府抵敵。
鏡頭轉換,太子東宮門外,兩軍互鬥。
淮南王司馬允所率士兵雖少,但中護軍皆為精銳,以一當十,勇不可當。相府禁軍與中護軍交戰,從巳至未,屢戰屢敗,損折數千人,死屍枕籍。
東宮之內,太子左衛率陳徽詢問侍從:外麵喊殺連天,是為何故
侍從:聞說是淮南王率其部眾,前來討伐趙王。
陳徽:妙極,如此我可為太子報仇矣。傳令東宮衛士擂鼓呐喊,為淮南王內應。
東宮衛士聽令,皆欲為太子報仇,於是擂鼓呐喊:趙王謀逆,奉詔討賊!
淮南王在宮外聽到喊聲,精神大振,指揮部曲及平昔所養死士拚力攻擊東宮。又激戰近三個時辰,宮門矢石交加,內外呐喊如雷。
將近晡時,相府禁軍當不住中護軍奮力衝殺,退回府內,緊閉大門。
司馬允引軍在承華門前擺下陣勢,傳令弓弩齊發,射進院內,箭如雨下。
司馬倫見箭矢入堂,急令關門閉戶,已是不及,無處躲藏。司馬允膂力過人,自引強弩射入殿堂。弩箭帶風,嗚嗚有聲,直入大廳,聲勢駭人。
丞相主薄司馬眭見情勢危急,急縱上前,抱住丞相司馬倫,以後背迎矢。不到片刻,竟身中十數箭,伏於趙王身上而死。
相府殘軍當時不及進入內殿者,暴露於院中廊下,隻得各尋樹後躲避。
東宮之樹,無不皆中數百羽箭,狀如猥集。
鏡頭轉換,皇宮內苑。
相府東宮與禁苑鄰近,淮南王率兵攻擊東宮苦鬥多時,皇宮內苑已然儘知。眾公卿隨侍天子在殿,無不失色驚駭,無計可施。
中書令陳淮欲助淮南王司馬允,向晉惠帝奏道:事急矣,恐有人趁亂放火,禍及禁宮。臣請陛下降詔,使人持白虎幡與二王解鬥。
畫外音:依照陳淮主意,若趙王司馬倫同意罷鬥,則必大開府門接旨,淮南王即可趁機擒殺趙王,不必再費力攻打。不料此番好意,卻最終送了司馬允性命。
惠帝隻道陳準好意,當即說道:準奏。速令黃門令寫詔,喚來司馬督護伏胤,命其率宮中四百禁軍,持白虎幡出宮,至相府門前,調停二王之爭。
黃門令奉命,即刻寫詔完畢。天子用璽,命司馬督護伏胤:卿持此詔,速往東宮解鬥。
伏胤:為臣遵旨!
遂拜接聖旨,齎持白虎幡出宮,領禁軍路過門下省。
司馬倫之子汝陰王司馬虔時任侍中,正在門下省輪值,見到伏胤,急忙上前。
字幕:汝陰王司馬虔,趙王司馬倫之子。
司馬虔:伏將軍,哪裡去
伏胤:奉天子旨意,前往東宮相府,與趙王及淮南王解鬥。
司馬虔聞此,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上前俯耳私語:我父與淮南王之仇,實不可解。公若能借帝詔誅殺司馬允,我家榮華富貴必與將軍共之!
伏胤:帝詔明令解鬥,若說令殺淮南王,如何瞞得眾軍
司馬虔:此事不難。我這裡正有空白詔書,將軍持之,可任意解釋宣讀,其誰知真偽
於是探手入懷,遞予空白詔書。
伏胤畏懼趙王父子勢力,且又貪戀富貴,隻得允諾,懷揣空詔,到至承華門。
禁軍向門外淮南王部眾高聲喝令:天使伏將軍奉旨來到,眾軍止戰!
淮南王聞聽,插劍入鞘,來至伏胤馬前問道:天使前來,是助本王,或助趙王
伏胤將手中白虎幡高舉:皇帝陛下有旨,令某引軍相助淮南王允,擒殺趙王倫!
司馬允聞聽大喜,回頭下令:打開兵陣,將天使放入。
伏胤引百名禁衛入陣,南向而立,拿出空白詔書:準南王聽旨。
司馬允遂下戰車,跪地叩拜:臣司馬允接受詔令。
伏胤環顧左右,不讀聖旨,忽然大叫一聲:與我殺!
司馬允大驚,剛要起身,兩把鋼刀自左右同時砍至,淮南王頃刻人頭落地。
伏胤又向眾軍叫道:罪在淮南王一人,降者免死!
眾軍見首領伏誅,一哄而散。唯有百餘死士戰至淨儘,無一降者。
鏡頭轉換,東宮相府之內。
司馬倫躲在府內,正抖成一團,忽聽門外軍士大喊:外麵殺了司馬允,淮南王已死!
趙王不由大喜,急命孫秀:天助我也。卿速引軍至淮南王府,將司馬允兩子秦王司馬鬱、漢王司馬迪收而殺之,滅其三族,並於城中大索餘黨,不可使一人漏網。
孫秀:臣遵命。
於是數日之內,洛陽城內再次血雨腥風,因受司馬允牽連被滅族者,有數千人之眾。
司馬允既已敗亡,惠帝升殿,詔令大赦天下。
孫秀唆使群臣上表,說因司馬倫平叛有功,宜加九錫,增封邑五萬戶。
惠帝準奏,詔命加封。司馬倫假裝謙讓,帝命百官至其府中勸進,由侍中宣讀詔書,趙王最終拜受。
司馬倫既加九錫,敘平亂之功,請皇帝下詔:拜伏胤為大將軍,加封趙王之子司馬荂為領軍將軍,司馬馥領護軍將軍,司馬虔領右衛將軍,司馬詡為侍中。遷伏波將軍孫秀為侍中、輔國將軍、相國司馬。**等參與平叛諸臣,皆升居要職。
孫秀奏準天子:為防患於未然,詔命增加相府衛兵為二萬人,暗藏甲士於各院,護軍總數三萬。東宮三門都建成四角望樓,隔斷相府外東西道路為外部邊界。
趙王見孫秀對自己如此忠心耿耿,於是決定投桃報李。因知孫秀之子孫會當時拜為射聲校尉,遂為其奏娶惠帝之女河東公主。
惠帝此時完全被趙王控製,身不由己,隻得準奏。公主母喪不到一年,便納聘禮。
字幕:孫會,出身卑賤,體矮貌醜,初與富家子在城西販馬。
洛陽百姓忽聞孫會迎娶公主,無不驚駭。
字幕:司馬倫權傾諸王,於是謀於孫秀,將欲篡位為帝。
孫秀領會趙王意圖,便在朝中暗布鬼神之說,並令牙門將趙奉假稱:宣帝司馬懿曾經托夢與我,囑以神語,宜令司馬倫早日入主皇宮。
諸臣聞此,不由大嘩。
趙奉:宣帝又曾囑我,說其在北邙山為趙王佐助,故宜在北邙山彆立宣帝廟。
孫秀便借趙奉鬼話,先在北邙山修建宣帝廟,又任太子詹事裴劭、左軍將軍卞粹等二十人為從事中郎,安置諸軍,安插心腹;複令義陽王司馬威兼侍中,掌管出入詔命。
安排已定,便假作禪讓之詔,使尚書令滿奮持節,仆射崔隨為副,入內苑逼迫惠帝,索取天子璽綬,就此禪位給趙王司馬倫。
惠帝怎敢不聽隻索哭了一場,由得他們。
司馬倫見到天子璽綬大喜,孫秀複令其假裝謙讓,再三不受,卻又暗使宗室諸王及滿朝公卿上表,假稱符瑞天象,予以勸進。
經過三番裝模作樣,司馬倫由此至內宮麵見天子,逼惠帝再出璽綬。
雞鳴五鼓,文武百官跟隨惠帝車輿,至東宮相府迎接司馬倫入太極殿,受禪登極。
滿奮、崔隨、樂廣將玉璽印綬獻上,惠帝立於班首,引群臣山呼萬歲,叩拜新君。
司馬倫大喜,即下詔旨:大赦天下,尊惠帝為太上皇,年號建始。請太上皇乘坐雲母車,隨行儀仗三百人,出華林西門,徙居金墉城永昌宮;詔令張衡引禁軍保衛(實則監禁)。
惠帝啼哭上車而去,群臣皆不敢送。
司馬倫又頒詔旨:自建始元年,詔命天下賢良方正等免考,計吏、使節、太學生十六歲以上者,皆任命為吏;郡縣二千石以上令長皆封列侯,綱紀均謂孝廉。立世子司馬荂為太子,餘子司馬馥為侍中、大司農、領護軍、京兆王,司馬虔為侍中、大將軍領軍、廣平王,司馬詡為侍中、撫軍將軍、霸城王,孫秀為侍中、中書監、驃騎將軍、儀同三司。**諸黨皆登卿將之位,同謀擁戴之人均破格提拔,奴仆士卒雜役,也都加封爵位。
畫外音:聖旨既下,於是每次朝會,冠飾貂蟬滿坐,以致諺雲:“貂不足,狗尾續”,即狗尾續貂成語來曆。孫秀既升侍中,於是把攬朝政,隻以苟且小惠取悅下人,動輒重封厚賞。因庫府所積不夠賞賜,便加重天下賦稅;又鑄印不足,以致將官名書於白版,時謂白版封侯。君子均恥於受其封賜,百姓皆謂其不得善終。(本集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