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因聞朝廷罷任己弟之議,正欲樂見謝萬上任豫州出錯,故而不答。
王羲之複又遺書謝萬:以公之脾性,治戎誠難為意。今既為戎事,願君稍降身價,每與士卒同甘共苦,則可儘善。
謝萬覽書,以為諷己,怒而不納。
王羲之跟謝安過從甚密,故對謝萬極為了解,亦知其必不聽己諫。於是便問左右賓客:公等自謂謝安與謝萬相比,誰稍勝之?
眾賓不知何意,一時無人回答。
王羲之則自解道:若是謝安,必定與人為善,說公等比己強甚;若是謝萬,會因與其相比,而與公等怒目相爭矣!
謝安聞說王羲之此論,又見謝萬掌領兵權,因此十分憂心,乃親自慰問勉勵謝萬部下諸將,更要謝萬與手下將帥多溝通談論,休得倨傲淩下。
謝萬召集眾將,卻無話可說,遂用手中如意指眾將說道:爾等諸將,皆勁卒耳。
將帥皆以“兵、卒”之稱為忌,今見謝萬以兵卒謂己,於是無不忿恨。
謝萬酷喜炫耀,傲慢無禮,曾戴白綸巾,徑直到揚州府衙,見嶽父揚州刺史王述,直言不諱道:人謂大人癡傻,子婿固以為然。
王述為人性格沉靜,年到三十歲時尚未出名,故有人認為其癡;後得王導等人讚揚,才漸漸知名,謝萬故此言之。
王述聽了女婿之論,毫無吃驚之狀,隻是緩緩說道:外間的確似有此論,究主要原因,惟因某大器晚成而已。
待女婿走後,複對家人道:謝家若無謝安,此子必敗其族。
謝萬既為豫州刺史,既命泰山太守諸葛攸為前督先鋒,引軍北進。諸葛攸奉命,遂引軍攻拔東郡,入據武陽。
鏡頭轉換,按下東晉,複說北燕。
謝萬率領晉軍北來,早有哨馬報至鄴城。燕王慕容儁聞之,遂命大將軍慕容恪率兵五千擊之。燕兵至於武陽,兩下交兵未至十合,諸葛攸大敗,還走泰山。
慕容恪遂渡河略地,分置守宰而歸。
慕容儁見晉軍不堪一擊,遂欲就此經營秦晉,令各州郡校兵,每戶各留一丁,餘皆入伍。大臣劉貴上疏諫止,慕容儁遂更令三五發兵,來年冬季儘集於鄴。
因調發繁重,郡縣深以為苦,太尉封奕複諫征遣,慕容儁從之。
燕泰山太守賈堅以兵七百人鎮守茌平,晉將荀羨引兵一萬攻之。賈堅開城率兵迎擊,因寡不敵眾敗俘,茌平遂陷於晉。
荀羨親勸賈堅道:公世為晉臣,奈何為胡族用命?
賈堅昂然答道:晉室自棄中原,非某為叛。民既無主,強則托命;某既已事燕人,安可改節!
荀羨大怒,綁置雨中數日,賈堅終不肯降,憤惋而卒。
燕王敕命青州刺史慕容塵,遣司馬悅明以兵萬餘來救,複奪茌平。荀羨敗逃,燕主遂以賈堅之子賈活為任城太守。
荀羨敗回徐州,上表謝罪,繼而病篤。
晉帝遂征其回朝,以北中郎將郗曇督徐、兗二州,鎮守下邳。郗曇乃將門之後,畢竟用兵不同凡響,遂到任後整飭城垣,厲兵秣馬,待機北進。
升平三年,謝萬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
謝萬先遣征虜將軍劉建,修治馬頭新城,自親率部眾欲支援洛陽。
其後郗曇因病退屯彭城,謝萬卻以為其是因前燕兵強而退,於是倉猝下令退兵。士眾不戰自行潰敗,謝萬隻身狼狽逃還。
部下大嘩,欲趁謝萬兵敗殺之,隻因敬慕謝安之故,而罷其謀。
謝萬敗退壽春,給王羲之寫信道:向蒙明公善意提醒,我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肯納之。今兵敗取辱,方知慚愧,辜負明公殷切關照,悔之不及!
此次潰敗,令許昌、潁川、譙、沛等豫州各郡皆入前燕之手,果應王羲之此前預言。
謝萬回軍淮南,朝廷罪詔既下,將其罷黜廢為庶人。
升平五年,朝廷欲重召謝萬為散騎常侍,適逢其憤恨離世,享年僅四十二歲。朝廷深為歎惋,乃以散騎常侍為其贈諡。
晉升平四年正月,燕主慕容儁大宴群臣於蒲池閣,酒酣賦詩。
因多貪數杯,宴罷回宮病重,自覺不起。於是召皇弟慕容恪至榻前囑道:朕病體虛弱,恐不能久矣。人生修短,乃命中注定,複有何憾!隻是秦晉兩國敵寇未滅,太子慕容暐年齡衝幼,恐無力承受社稷之重。我欲遠追宋宣公後塵,將國家付卿,爾謂何如?
慕容恪泣拜說道:太子雖然年幼,但天性聰慧,勝殘致治之主也,臣何敢乾亂正統!
慕容儁:你我兄弟之間,不似那漢族君臣多詐,何用如此虛飾之辭乎?
慕容恪:臣非巧言虛飾,陛下若謂臣能荷擔天下重任,某豈不能儘力輔佐少主!
慕容儁:若弟能如周公,我複何憂!李績清邁忠蕩,能任大事,卿可善待之。
言畢昏厥,慕容恪哭拜於地。
前燕光壽四年正月二十日,慕容儁扶病在鄴城閱軍,猶思欲令大司馬慕容恪、司空陽鶩統領軍隊進犯東晉,一統中原,成就慕容鮮卑千秋霸業。
堪歎病魔不饒,閻羅來催,回宮後便至病篤。乃召慕容恪、陽鶩、司徒慕容評、領軍將軍慕輿根等人,至病榻前接受遺詔,輔佐朝政。
正月二十一日,慕容儁駕崩,時年四十二歲,在位十一年,諡號景昭皇帝。
太子慕容暐即皇帝位,改元延熙元年,以慕容恪為太宰,行周公輔政之事。慕容暐為人庸弱,由此國政皆決於慕容恪。
慕容恪欲依景昭皇帝臨終之言,重任李績為尚書右仆射,奏於燕帝。然而慕容暐因其在先帝之前曾有辱己之言,不肯從之。
李績聞此,憂憤而卒。臨終前謂其家人道:我不聽先人之訓,致有今日之辱。
因其父李產曾再三提醒,不可依老賣老,取笑後輩,李績不聽,至於得罪太子。
領軍將軍慕輿根自恃勳臣舊將,有目無主上之心,因勸慕容恪:公何不自取帝位?
慕容恪大驚:公其醉乎,出此妄語!
慕輿根見話不投機,惶懼而退。
慕容恪將此事告知吳王慕容垂,吳王欲引兵殺慕輿根,被慕容恪以先王新喪,宰輔間不宜自相殘害為由勸止。
慕輿根卻不肯罷休,自進宮來見太後可足渾,以及燕王,連慕容恪、慕容垂一並誣告:太宰、太傅將謀不軌,臣請率禁兵誅之。
太後偏信,便欲允準。皇帝慕容暐卻不肯信,說道:二公皆國之親賢,先帝委以托孤之重,必不肯乃爾。安知非是太師欲為亂耶!
慕輿根恨恨還府,見在朝中不被皇帝及同僚信任,又思戀故鄉,謀欲引本部軍東還。
慕容恪知之,乃密奏慕輿根罪狀,請帝詔密殺慕輿根,並其餘黨二十餘人。
當時鄴都先帝大喪,朝內輔政大臣誅夷狼籍,一時內外洶懼。慕容恪舉止如常,人不見其有憂色,每次出入殿中,一人隨從而已。
有人提醒:公身為太宰,應以禁軍嚴備安全,何輕忽如此耶!
慕容恪道:今人情危懼,當以安靜鎮之,奈何複自驚擾!
群臣聞此,於是朝中人心大安。
慕容恪雖掌大權,但謹慎嚴守朝廷之禮,兢兢業業,凡事與司徒慕容評商議而行,虛心待士,谘詢善道,量才授任,人不逾位。
朝臣或有過失,則不顯其狀,往往宣而私責,令其改過。犯過者無不自愧,謹慎供職。
此後不久,南門守將來報:當初所征諸郡之兵集於鄴城,及燕主閱兵而罷,至此互相心動,往往擅自散歸,自鄴城以南道路為之塞斷。
慕容恪大驚,急以吳王慕容垂為征南將軍,往鎮蠡台;又令孫希、傅顏率騎兵二萬,觀兵河南,臨淮而還。於是境內乃安,朝野穩定。
建熙二年二月,方士丁進受燕主慕容暐寵幸,欲求媚於太宰慕容恪,勸殺太傅慕容評。慕容恪大怒,奏收斬之,至此諂言不入於朝。
鄴都之事,被細作傳至江南。
桓溫遂聚眾將商議,諸將皆欲趁其國喪興兵北伐。
桓溫不以為然:慕容儁乃英特之士,臨死時必托孤太原王慕容恪。慕容恪亦有大才,乃國之棟梁,善撫國家,能為將兵。以石季龍之勇,尚且為其所執,況如今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乎?慕容恪尚存,晉之所憂大矣,防之不及,我不敢進擊。
由是未敢起兵犯燕。因聞謝萬之兄謝安賢能,遂征拜為司馬,凡有軍國大事,悉皆谘之。
鏡頭閃回,補敘謝安之事。
字幕: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
謝安四歲時,名士桓彝見而大為讚賞:此子風采秀達,將來不弱於王東海(王承)也。
然而謝安潔身自好,不欲憑借出身門第及家族名望獵取官祿,故此不願隨意出仕。朝廷初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佐著作郎,謝安鄙其微職,便以有病為辭。
其後為避朝廷征召,謝安乾脆隱居到會稽郡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遊,出門捕魚打獵,回廬吟詩作文,足跡不涉官場。
當時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名聲,屢次三番使郡縣官吏督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月餘,複辭職回到會稽。朝廷又征召為尚書郎、琅玡王掾,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範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也被拒絕。
朝中官員乃上疏,謂謝安曆年不應朝廷征召,應予禁錮終身。
謝安毫不為意,就此遠離朝廷,放浪於東部名勝之地。曾到臨安山,麵對深穀悠然歎道:此般情致,相去伯夷何遠?
又與名士孫綽等人泛舟大海,風起浪湧,眾皆驚恐,惟謝安吟嘯自若。船夫因為謝安高興,照舊頂風駕船漫遊。其後風浪轉大。
謝安遂緩語道:如此大風,我其返乎?
船夫於是立即駕船返航。眾人見之,無不欽其寬宏鎮定氣度。
謝安縱情於山水,每次出遊必攜歌女同行,偎紅倚翠,愈加不願出山。江東士大夫互謂道:安石不出,當如蒼生何?
會稽王司馬昱道:安石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若再征召,必應召而至。
謝安妻乃劉炎之妹,見家門貴盛,惟夫君獨守靜退,於是以言激之:大丈夫立於世間,寧可如是乎?
謝安則自掩其鼻道:某雖欲守靜如此,恐亦不免朝廷不允耳。
至此因弟謝萬被黜,便有仕進之誌。
閃回結束,書歸正本。
謝安既應桓溫之邀,允為帳下司馬,即起於東山,從新亭出發西進,百官皆為送行。
禦史中丞高崧於席間笑謂: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以至眾人常論,謝安石不肯出山,將怎樣麵對江東百姓!而今安石出仕,則如何麵對江東百姓哉?
謝安聞言,麵有愧色。於是告彆眾官,到桓溫府第應職。
桓溫大喜,二人暢談生平,歡笑終日。次日桓溫親去謝安住處,正逢謝安沐罷梳頭。
謝安性緩,許久梳罷,侍從報說大將軍在廳久候。謝安著慌,急令取來頭巾。
桓溫在外廳止道:讓王司馬戴好帽子,再出來相見不遲。
升平五年,謝萬病逝,桓溫計議再次北伐。謝安看出桓溫有不臣之心,於是乘機請奔兄喪,就此離開。不久被任為吳興太守,其後複被征召入朝,擔任侍中。
便在桓溫計議北伐之際,燕將呂護遣使前來建康請降。
呂護原為後趙大將王午部下,因於太和十年被燕軍進攻時投降,被任為河內太守。及後趙滅亡,因受燕人追迫,自白馬逃奔滎陽。此時見燕王慕容儁死,故而叛燕投晉。
晉帝接受其降,拜為冀州刺史。
呂護既得晉帝重用,欲引晉兵來攻鄴城,以表忠誠。燕太宰慕容恪聞知,乃親率大軍先來圍攻野王,呂護嬰城自守。
將軍傅顏請令攻城,慕容恪止道:此老賊經變多矣,且善攻防。某觀其城中守備,未易猝下。然其城中內無蓄積,外無救兵,我隻須深溝高壘,坐而守之,休兵養士,離間其黨,則於我不勞,而賊勢日蹙,不過數旬取之必矣。何為多損士卒,以求旦夕之功哉!
乃不攻城,命築長圍以困之。挨至當年七月,野王城中食儘,又無外援,呂護果然支撐不住,隻得率眾突圍。
燕軍在長圍中以逸待勞,三麵攻擊。呂護部眾死傷殆儘,隻得棄了妻子,逃往滎陽。
慕容恪率軍入城,安撫居民,將呂護部眾士人遷至鄴城,餘者各隨其願。
是年五月,晉穆帝駕崩於建康,年僅十九歲,在位十七年,廟號孝宗,葬於永平陵。
因穆帝無嗣,百官遂擁立成帝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是為哀帝,立王氏為皇後,尊穆帝後何氏為太後,次年改元隆和。
征西大將軍桓溫當此朝政更迭之際,與長史孟嘉計議道:今新帝登位,我欲重振朝廷,恐群臣不服,將何計可施?
孟嘉獻計:明公可上表詐請遷都洛陽。朝廷若從公請,則不待立威,而群臣自服。若是不允,則是百官逆異,明公可效趙高指鹿為馬,以察百官。
桓溫道:此計大善。
於是使人入朝上疏道:江東自立,六十餘年,今氣運已衰。洛陽舊都乃霸業之所,士民思之已久,請陛下北徙以實河南,則中原指日可得,舊業可複。
晉哀帝覽奏大驚,問於群臣:大將軍奏請遷都,其事若何?(本集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