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次日見廚下無柴,免不得還要執柯肩繩,往新洲山中伐荻。
正往前行,忽見一大蛇攔路,劉裕忙掣腰間利斧,便欲動手斬蛇。那蛇看了劉裕幾眼,入於草叢不見。
劉裕嗅其草叢奇香,於是割而收之,回家晾曬至乾,搗碎為藥。此後常帶一些草藥在於身上,餘者皆藏於家中,依舊往新洲伐荻。
這一日劉裕往山中伐薪,因時久乏力,被利斧傷手,血流不止。
劉裕無可奈何,危急中想起懷中之藥,將出敷於傷處,竟立刻止血,而且不留疤痕。劉裕大喜,歸家複衝水服其草藥,數日後竟至手力奇大,再往伐荻,不覺疲累。
數月之後,雙手能力舉千鈞,擊牆得破。
劉裕便知是蛇贈奇藥,於是每去前番見大蛇之處,儘割其草以歸,製成草藥,每遇金創敷治,無不立愈。又因當日沙門寺僧之語,常記在心,閒暇時間講文習武,手不釋卷。
且將那伐荻利斧每日練習,自成套路,致長短兵器無不精通。孫無終未從軍時因與其為鄰,故知其能,方薦於劉牢之,有今日際遇,此處說明來曆。
閃回結束。大軍東征。
劉牢之率部抵達會稽,安營下寨已畢,即令參軍劉裕:賊勢不明,你可領三十騎前去偵察賊軍動向,回報我知,本督以便安排引兵後進。
劉裕領命,遂引三十人前行。至二十裡外,正遇孫恩親引五千部眾呼嘯而至,勢若排山倒海。劉裕部眾見狀大懼,便要返身而逃。
劉裕手舉長刀高叫:今日與賊相遇,乃諸公建功立業之時也。我若還跑入營,劉將軍無備,必被賊眾所破,則我等獲誅三族大罪矣。且其大軍圍裹追來,我數十騎安能逃命!
於是大喝一聲,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孫恩見對方隻有二三十人,竟敢逆陣來擊,不由詫異,遂親撚長槍來鬥劉裕,二十餘合不分勝敗。劉裕見賊眾逼近,恐被圍入陣中,遂丟個敗勢,沿江而走。
賊眾追來,坐騎蹄滑,將劉裕甩下江堤。賊眾欲下岸擒之,被劉裕挺刀上刺,連殺十餘人。賊眾不敢近身,劉裕乃得奮身上岸,複上戰馬,大呼殺賊。
孫恩親自來迎,被劉裕按住長刀,引弓搭箭射之,正中右肩,長槍落地,返身便逃。
劉裕返背複招部眾三十人,一齊殺入敵陣,殺賊百餘。回顧部眾,亦有十餘人落馬,餘各帶傷。此時劉裕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高呼酣戰,手舞長刀,殺敵數十。
時近中午,劉牢之見劉裕打探不回,疑為賊困,於是遣子劉敬宣率騎兵主力八千人,相繼進發前來。
劉敬宣引軍行至江岸,見劉裕正與賊軍大戰,於是直揮大軍而上,從左右兩翼衝入敵陣。孫恩部眾大擾,被斬殺千餘人,返身便逃。
晉軍乘勝追擊,直殺得賊眾十損七八,連追五十餘裡方才住腳。
劉敬宣率兵平定山陰,還報其父劉牢之。孫恩見戰不能勝,於是儘驅部眾逃回海上。
劉牢之大破賊兵,遂收軍屯紮會稽,重賞劉裕,犒勞三軍。並令劉裕持親筆書往見徐州刺史謝琰,通報戰事。
謝琰此時已攻下義興郡,迎太守魏隱還郡,後又擊敗孫恩部眾。當時既得劉牢之書信,知是首戰得勝,不由大喜,便寫回書,約其分兵共進,會兵於錢塘江。
謝琰乃故太宰謝安次子,因見劉裕長相奇偉不凡,問其家世來曆,不由驚喜讚歎。
遂將父親所遺鬼穀子掌門世譜拿出觀之,見上麵分明寫著:二十八代祖師——前秦武侯王猛;二十九代祖師——晉吏部尚書謝安;三十代祖師——南朝宋天子劉裕。
謝琰歎道:仙師之言,能不信乎!
遂請劉裕至於內帳,將自王禪老祖以來曆代鬼穀門之事詳說,並授兵法秘籍、掌門世譜及五胡令牌與之,囑道:鬼穀門立派之本,乃是仗所傳絕學以輔明君,一統華夷建功立業也者。今漢祚雖自趙漢劉淵而絕,但華夏民族未絕,不可使五胡之族長據中原,以塗害我漢民也。子此番雖能以數十騎力敵孫恩五千部眾,但武藝尚嫌粗劣,隻憑力大耳;用兵韜略,亦未入其門。子將此兵法及武功秘要持回,秘密勤奮修練,勿負我父及曆代仙師所托。
劉裕大喜,再拜而受。此後便為鬼穀門第三十代掌門。
於是向謝琰討了回書,還報劉牢之,拜受鬼穀掌門一事,則隱過不提。
劉牢之遂依謝公之議,分兵合擊,將孫恩各郡餘部漸次消滅,會師錢塘,上奏朝廷。
晉文帝擔心孫恩再來,於是令劉牢之還鎮,留謝琰駐防會稽。
隆安四年,孫恩複引眾登岸,再次進攻建康。謝琰複請調劉牢之引軍前來,二人合力,再次擊退孫恩。
因謝琰極具資曆名望,當時朝議,皆謂其必定能平定叛亂,安定三吳。而謝琰三戰孫恩皆勝,亦自輕敵,到會稽郡後既不安撫士民,亦不修整武備。
帳下諸將進諫: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將軍宜振揚仁風,收降納叛,開其自新之路。
謝琰不以為然,對眾大言:當年苻堅百萬之眾,尚且送死淮南;況孫恩倉皇逃到海上,怎能東山再起!若孫恩再來,正是上天不容,讓其速來送死而已。
於是耽於圍獵,並不練兵。
隆安四年五月,孫恩率眾出浹口,攻餘姚,破上虞,抵山陰縣北之邢浦。謝琰初遣參軍劉宣之擊退孫恩,但不久孫恩又再進邢浦,敗上黨太守張虔碩,直向會稽進發。
部將皆謂:賊軍複來,將軍應在南湖設水軍列陣,並分派伏兵,突擊來襲叛軍。
然而謝琰大意,皆不肯聽。
五月己卯日,孫恩兵臨會稽。謝琰輕敵,早晨不待傳餐,便令部眾出戰,遣廣武將軍桓寶為前鋒,自率大軍繞行間道,欲迂回敵後,一舉平定孫恩叛亂。
桓寶奉令引軍而出,一戰得勝,殺敵甚多。
孫恩又故伎重施,見戰之不利,複引軍還歸船上,欲再泛舟入海;但見桓寶兵少,遂不即逃走,列其兵眾於江麵,與晉軍水陸相持,以待時變。
謝琰派出先鋒迎敵,自率大軍在河塘之間窄路而出,欲抄襲叛軍後路。
不料鄉間遍布水塘,大軍無法結陣而行,隻得排成一字長蛇之形逶迤而行,人馬雜踏,再無隱蔽可言。
岸上叛軍細作發現謝琰大軍,遂急下船,飛報主將:晉朝大軍正沿江而行,欲抄我軍後路,斷我退往海上歸途。
孫恩聞此大怒,說道:姓謝的,今番不是你,便是我!傳令全軍將船靠岸,在江麵船艦中向陸上射箭,攻擊晉軍。
謝琰軍隊毫無防備,首尾不能相顧,一陣箭雨之後便前後斷絕,四散奔逃。
孫恩見狀大喜,急命全軍上岸擊殺,將晉軍斷作三截,分而圍殲。
當時颶風突起,大雨如注,晉軍大敗於千秋亭。泥地不堪行走,晉軍怨言四起。
孫恩見狀,揚聲叫道:殺謝琰父子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晉軍聽了,眾心渙散。謝琰見身周隻餘二百親兵,於是傳令突圍。(本集完)
東晉隆安三年,權臣司馬道子患病,沉溺飲酒宴樂,每日都在醉鄉,不問政事。
其子司馬元顯知道父親聲望不再,於是暗示朝廷,解除其父司徒及揚州刺史職務,以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司徒,自任揚州刺史。
司馬道子聞知大怒,但已無能為力。
司馬元顯信任廬江太守張法順,以為謀主,又樹立黨羽,桓謙以下門閥權貴子弟都與其交往。因前番王恭、殷仲堪、桓玄、庾楷之亂,深知兵權重要,為增加兵源,遂下令三吳各公卿以下,原為官奴而被門閥轉為蔭客者,悉皆移置建康,號稱為樂屬,以充兵役。
此令一下,門第士族不滿,東土之民囂然。
鏡頭閃回,孫恩出場。
字幕: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家族後裔,世代信奉五鬥米道,為天師道渠帥。
孫恩叔父孫泰因拜杜子恭為師,學習五鬥米教秘術,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任為官員。
隆安二年王恭叛亂,孫泰以為東晉既要覆亡,故此煽動百姓,招集信眾,並獲三吳之民響應。後遭會稽內史謝輶揭發,孫泰被司馬道子處死。
孫恩懼被叔父牽累,獨自逃到海上,召集百餘人眾,等待機會複仇。
隆安三年,逢司馬元顯下令三吳各郡進樂屬以充兵員,各郡士庶不滿,人心不穩,各自逃奔入海,以避兵役。
閃回結束。孫恩於是趁機招降納叛,自海島迅速聚眾二萬,起兵叛晉。
時隔不久,孫恩便聚三吳官奴、蔭客數萬人,聲勢大振。遂先與部眾登陸進攻上虞,殺上虞縣令,其後進攻會稽郡城山陰。
會稽太守王凝之亦世奉天師道,聞報孫恩叛亂,並不出兵迎擊,城中且不設防備。
府中屬吏請太守征兵討亂,王凝之則說:我已請道祖借鬼兵守住諸路要津,量此些許小毛賊,不足憂也。
不一時孫恩引大兵而至,因會稽城中無備,於是攻陷城池,執殺王凝之。
東吳八郡之人一時儘起,皆殺郡守以應孫恩。旬日之中,孫恩部從至有數十萬之眾。當時三吳地區少有戰亂,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此各郡縣駐軍都望風潰散。
吳國內史桓謙、臨海太守司馬崇及義興太守魏隱聞說叛軍將至,皆棄郡城出逃。
孫恩於是率眾據會稽,自稱征東將軍,強逼百姓為官屬,號稱其黨徒為長生人,儘驅諸郡縣令,使食其妻子,若不食便將縣令肢解。所過之處又大行殺戮,四處放火、搶掠。
旬日之間,吳會大亂,由此朝野騷動,士民震恐。
當時孫恩部將之中,有天師道信徒盧循,字於先,小字元龍,範陽涿縣人,乃東漢名儒盧植之後,後趙中書監盧諶曾孫。
盧循進言於孫恩:今吳中八郡響應將軍者,是謂將軍能除君側之惡也。將軍宜火速上表朝廷,典數會稽王司馬道之及其子司馬元顯罪惡,請天子誅之,則江南士民必效命來歸。
孫恩從之,於是寫表,遣人入呈朝廷。其表略曰:
會稽王屍位素餐,荒廢朝政,萬民皆怨。毒賦天下,愁民歲廣。使先帝肆醉崇朝,飛觴千尺作長夜之飲,致駕崩於宮中,乃為人臣者之暴也。今年老無能,猶不能避位退身,反私以其子元顯篡奪政位,實乃目無君上!其父子既為政宰,宜進思儘忠王室,反為苛刻,生殺隨意。天下切齒,推臣為首,請誅元凶首惡。願陛下誅此國賊,則臣等入朝,待罪闕下。
晉安帝覽表大怒,遂加司馬道子為大將軍,司馬元顯為中軍將軍,領兵衛守京師;命徐州刺史謝琰、兗州刺史劉牢之率軍,討伐孫恩。
二人領旨出朝,點兵十萬,將欲起行。
劉牢之便問於帳下諸將:我營中缺少參軍,公等謂何人堪當此重職?
偏將孫無終說道:某彭城京口裡鄉中有楚元王後裔名喚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為參軍之職。
劉牢之:此人甚等模樣,能力比卿如何?
孫無終:此人身長七尺,細眉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常笑齊桓、晉文無匡霸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仿佛孫吳,胸次並肩伊呂。若以末將比之,豈可相提並論!將軍這裡既缺少參軍,若是禮請前來,必然收得妖賊。
劉牢之聞言大喜,即命孫無終攜帶表禮,前去京口裡相聘劉裕。又因軍情緊急,當即點兵起行,命於途中來見,共進征伐。
孫無終領命而去,連夜兼程回至京口裡故鄉,來見幼時夥伴劉裕。
一路無話,來至故鄉,依照舊時記憶,徑直尋到劉裕裡巷。待推開大門時,見劉裕正在院中舉鎖掄棍,打熬氣力。
於是站在門首叫道:寄奴賢弟,可還識得故人否?
劉裕聽得門響,抬頭見是孫無終,不由大為驚喜,問道:我兄何來?這十餘年不見,忽然歸家,必有喜訊報我。
孫無終大笑說道:我兄身具匡世之才,胸藏百萬雄兵,常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今日風雲際會,時機至矣。今有五鬥米天師道妖賊孫恩作反,朝廷命謝琰、劉牢之率兵去討,軍中少一參軍。某將我兄舉薦,劉將軍使我重禮來請,同去征討。我兄仗胸中策略,立不世功勳,便在此時也。文書緊急,火速要行。
劉裕聞言大喜,即時收拾刀馬衣甲,彆了家人,隨孫無終來至劉牢之大營。
劉牢之見劉裕堂堂七尺之軀,凜凜五綹長須,麵如冠玉,豐骨奇異,遂一見傾心,隨即拜為參軍,承諾待有戰功,再行升遷。
劉裕拜受,自謂憑胸中才學,斬賊立功乃探囊取物之易。
鏡頭閃回,敘述劉裕來曆。
字幕: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漢楚元王劉交二十二世孫。因早年隨晉室南渡,定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劉裕生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壬寅日,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得疾,不久去世,隻留下其父子二人,艱難度日。
其父劉翹家貧,因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曾一度打算拋棄兒子。隻因同宗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存活。
劉裕長大後為人雄傑,氣度宏大,風神奇偉,不拘生活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
因早年因家境貧寒,靠砍柴、種地、打漁及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因而常遭鄉裡賤視,時人多不能識其大才。
惟有琅琊王氏門中王謐,認為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誌,曾向其勸勉道:子雖貧寒,切勿自棄,必當為一代雄主。
劉裕年二十歲時,尚且一事無成。一日往市上賣履,換得五日之糧,遂至京口竹林寺遊玩,偶困臥於講堂之前。
寺中僧人忽見講堂前五彩毫光燦爛,不由大驚,疑是起火,急忙提水來救。卻見並無火起,隻見劉裕在青石上倒臥,上有五色龍章,光焰罩身。
住持喝退眾僧,輕輕將劉裕喚醒,邀至方丈賀道:尊公今雖困頓,然有金龍翼護,其後貴不可言,非為帝王,亦必諸侯。
劉裕聞言大喜,但卻不露聲色:上人休得妄言,不當人子。某山野農夫,亦不敢望此,禪師謬讚太過。此後貴寺若要買柴,某當送來。
於是辭了和尚,回家去訖。
劉裕次日見廚下無柴,免不得還要執柯肩繩,往新洲山中伐荻。
正往前行,忽見一大蛇攔路,劉裕忙掣腰間利斧,便欲動手斬蛇。那蛇看了劉裕幾眼,入於草叢不見。
劉裕嗅其草叢奇香,於是割而收之,回家晾曬至乾,搗碎為藥。此後常帶一些草藥在於身上,餘者皆藏於家中,依舊往新洲伐荻。
這一日劉裕往山中伐薪,因時久乏力,被利斧傷手,血流不止。
劉裕無可奈何,危急中想起懷中之藥,將出敷於傷處,竟立刻止血,而且不留疤痕。劉裕大喜,歸家複衝水服其草藥,數日後竟至手力奇大,再往伐荻,不覺疲累。
數月之後,雙手能力舉千鈞,擊牆得破。
劉裕便知是蛇贈奇藥,於是每去前番見大蛇之處,儘割其草以歸,製成草藥,每遇金創敷治,無不立愈。又因當日沙門寺僧之語,常記在心,閒暇時間講文習武,手不釋卷。
且將那伐荻利斧每日練習,自成套路,致長短兵器無不精通。孫無終未從軍時因與其為鄰,故知其能,方薦於劉牢之,有今日際遇,此處說明來曆。
閃回結束。大軍東征。
劉牢之率部抵達會稽,安營下寨已畢,即令參軍劉裕:賊勢不明,你可領三十騎前去偵察賊軍動向,回報我知,本督以便安排引兵後進。
劉裕領命,遂引三十人前行。至二十裡外,正遇孫恩親引五千部眾呼嘯而至,勢若排山倒海。劉裕部眾見狀大懼,便要返身而逃。
劉裕手舉長刀高叫:今日與賊相遇,乃諸公建功立業之時也。我若還跑入營,劉將軍無備,必被賊眾所破,則我等獲誅三族大罪矣。且其大軍圍裹追來,我數十騎安能逃命!
於是大喝一聲,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孫恩見對方隻有二三十人,竟敢逆陣來擊,不由詫異,遂親撚長槍來鬥劉裕,二十餘合不分勝敗。劉裕見賊眾逼近,恐被圍入陣中,遂丟個敗勢,沿江而走。
賊眾追來,坐騎蹄滑,將劉裕甩下江堤。賊眾欲下岸擒之,被劉裕挺刀上刺,連殺十餘人。賊眾不敢近身,劉裕乃得奮身上岸,複上戰馬,大呼殺賊。
孫恩親自來迎,被劉裕按住長刀,引弓搭箭射之,正中右肩,長槍落地,返身便逃。
劉裕返背複招部眾三十人,一齊殺入敵陣,殺賊百餘。回顧部眾,亦有十餘人落馬,餘各帶傷。此時劉裕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高呼酣戰,手舞長刀,殺敵數十。
時近中午,劉牢之見劉裕打探不回,疑為賊困,於是遣子劉敬宣率騎兵主力八千人,相繼進發前來。
劉敬宣引軍行至江岸,見劉裕正與賊軍大戰,於是直揮大軍而上,從左右兩翼衝入敵陣。孫恩部眾大擾,被斬殺千餘人,返身便逃。
晉軍乘勝追擊,直殺得賊眾十損七八,連追五十餘裡方才住腳。
劉敬宣率兵平定山陰,還報其父劉牢之。孫恩見戰不能勝,於是儘驅部眾逃回海上。
劉牢之大破賊兵,遂收軍屯紮會稽,重賞劉裕,犒勞三軍。並令劉裕持親筆書往見徐州刺史謝琰,通報戰事。
謝琰此時已攻下義興郡,迎太守魏隱還郡,後又擊敗孫恩部眾。當時既得劉牢之書信,知是首戰得勝,不由大喜,便寫回書,約其分兵共進,會兵於錢塘江。
謝琰乃故太宰謝安次子,因見劉裕長相奇偉不凡,問其家世來曆,不由驚喜讚歎。
遂將父親所遺鬼穀子掌門世譜拿出觀之,見上麵分明寫著:二十八代祖師——前秦武侯王猛;二十九代祖師——晉吏部尚書謝安;三十代祖師——南朝宋天子劉裕。
謝琰歎道:仙師之言,能不信乎!
遂請劉裕至於內帳,將自王禪老祖以來曆代鬼穀門之事詳說,並授兵法秘籍、掌門世譜及五胡令牌與之,囑道:鬼穀門立派之本,乃是仗所傳絕學以輔明君,一統華夷建功立業也者。今漢祚雖自趙漢劉淵而絕,但華夏民族未絕,不可使五胡之族長據中原,以塗害我漢民也。子此番雖能以數十騎力敵孫恩五千部眾,但武藝尚嫌粗劣,隻憑力大耳;用兵韜略,亦未入其門。子將此兵法及武功秘要持回,秘密勤奮修練,勿負我父及曆代仙師所托。
劉裕大喜,再拜而受。此後便為鬼穀門第三十代掌門。
於是向謝琰討了回書,還報劉牢之,拜受鬼穀掌門一事,則隱過不提。
劉牢之遂依謝公之議,分兵合擊,將孫恩各郡餘部漸次消滅,會師錢塘,上奏朝廷。
晉文帝擔心孫恩再來,於是令劉牢之還鎮,留謝琰駐防會稽。
隆安四年,孫恩複引眾登岸,再次進攻建康。謝琰複請調劉牢之引軍前來,二人合力,再次擊退孫恩。
因謝琰極具資曆名望,當時朝議,皆謂其必定能平定叛亂,安定三吳。而謝琰三戰孫恩皆勝,亦自輕敵,到會稽郡後既不安撫士民,亦不修整武備。
帳下諸將進諫: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將軍宜振揚仁風,收降納叛,開其自新之路。
謝琰不以為然,對眾大言:當年苻堅百萬之眾,尚且送死淮南;況孫恩倉皇逃到海上,怎能東山再起!若孫恩再來,正是上天不容,讓其速來送死而已。
於是耽於圍獵,並不練兵。
隆安四年五月,孫恩率眾出浹口,攻餘姚,破上虞,抵山陰縣北之邢浦。謝琰初遣參軍劉宣之擊退孫恩,但不久孫恩又再進邢浦,敗上黨太守張虔碩,直向會稽進發。
部將皆謂:賊軍複來,將軍應在南湖設水軍列陣,並分派伏兵,突擊來襲叛軍。
然而謝琰大意,皆不肯聽。
五月己卯日,孫恩兵臨會稽。謝琰輕敵,早晨不待傳餐,便令部眾出戰,遣廣武將軍桓寶為前鋒,自率大軍繞行間道,欲迂回敵後,一舉平定孫恩叛亂。
桓寶奉令引軍而出,一戰得勝,殺敵甚多。
孫恩又故伎重施,見戰之不利,複引軍還歸船上,欲再泛舟入海;但見桓寶兵少,遂不即逃走,列其兵眾於江麵,與晉軍水陸相持,以待時變。
謝琰派出先鋒迎敵,自率大軍在河塘之間窄路而出,欲抄襲叛軍後路。
不料鄉間遍布水塘,大軍無法結陣而行,隻得排成一字長蛇之形逶迤而行,人馬雜踏,再無隱蔽可言。
岸上叛軍細作發現謝琰大軍,遂急下船,飛報主將:晉朝大軍正沿江而行,欲抄我軍後路,斷我退往海上歸途。
孫恩聞此大怒,說道:姓謝的,今番不是你,便是我!傳令全軍將船靠岸,在江麵船艦中向陸上射箭,攻擊晉軍。
謝琰軍隊毫無防備,首尾不能相顧,一陣箭雨之後便前後斷絕,四散奔逃。
孫恩見狀大喜,急命全軍上岸擊殺,將晉軍斷作三截,分而圍殲。
當時颶風突起,大雨如注,晉軍大敗於千秋亭。泥地不堪行走,晉軍怨言四起。
孫恩見狀,揚聲叫道:殺謝琰父子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晉軍聽了,眾心渙散。謝琰見身周隻餘二百親兵,於是傳令突圍。(本集完)
東晉隆安三年,權臣司馬道子患病,沉溺飲酒宴樂,每日都在醉鄉,不問政事。
其子司馬元顯知道父親聲望不再,於是暗示朝廷,解除其父司徒及揚州刺史職務,以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司徒,自任揚州刺史。
司馬道子聞知大怒,但已無能為力。
司馬元顯信任廬江太守張法順,以為謀主,又樹立黨羽,桓謙以下門閥權貴子弟都與其交往。因前番王恭、殷仲堪、桓玄、庾楷之亂,深知兵權重要,為增加兵源,遂下令三吳各公卿以下,原為官奴而被門閥轉為蔭客者,悉皆移置建康,號稱為樂屬,以充兵役。
此令一下,門第士族不滿,東土之民囂然。
鏡頭閃回,孫恩出場。
字幕: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家族後裔,世代信奉五鬥米道,為天師道渠帥。
孫恩叔父孫泰因拜杜子恭為師,學習五鬥米教秘術,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任為官員。
隆安二年王恭叛亂,孫泰以為東晉既要覆亡,故此煽動百姓,招集信眾,並獲三吳之民響應。後遭會稽內史謝輶揭發,孫泰被司馬道子處死。
孫恩懼被叔父牽累,獨自逃到海上,召集百餘人眾,等待機會複仇。
隆安三年,逢司馬元顯下令三吳各郡進樂屬以充兵員,各郡士庶不滿,人心不穩,各自逃奔入海,以避兵役。
閃回結束。孫恩於是趁機招降納叛,自海島迅速聚眾二萬,起兵叛晉。
時隔不久,孫恩便聚三吳官奴、蔭客數萬人,聲勢大振。遂先與部眾登陸進攻上虞,殺上虞縣令,其後進攻會稽郡城山陰。
會稽太守王凝之亦世奉天師道,聞報孫恩叛亂,並不出兵迎擊,城中且不設防備。
府中屬吏請太守征兵討亂,王凝之則說:我已請道祖借鬼兵守住諸路要津,量此些許小毛賊,不足憂也。
不一時孫恩引大兵而至,因會稽城中無備,於是攻陷城池,執殺王凝之。
東吳八郡之人一時儘起,皆殺郡守以應孫恩。旬日之中,孫恩部從至有數十萬之眾。當時三吳地區少有戰亂,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此各郡縣駐軍都望風潰散。
吳國內史桓謙、臨海太守司馬崇及義興太守魏隱聞說叛軍將至,皆棄郡城出逃。
孫恩於是率眾據會稽,自稱征東將軍,強逼百姓為官屬,號稱其黨徒為長生人,儘驅諸郡縣令,使食其妻子,若不食便將縣令肢解。所過之處又大行殺戮,四處放火、搶掠。
旬日之間,吳會大亂,由此朝野騷動,士民震恐。
當時孫恩部將之中,有天師道信徒盧循,字於先,小字元龍,範陽涿縣人,乃東漢名儒盧植之後,後趙中書監盧諶曾孫。
盧循進言於孫恩:今吳中八郡響應將軍者,是謂將軍能除君側之惡也。將軍宜火速上表朝廷,典數會稽王司馬道之及其子司馬元顯罪惡,請天子誅之,則江南士民必效命來歸。
孫恩從之,於是寫表,遣人入呈朝廷。其表略曰:
會稽王屍位素餐,荒廢朝政,萬民皆怨。毒賦天下,愁民歲廣。使先帝肆醉崇朝,飛觴千尺作長夜之飲,致駕崩於宮中,乃為人臣者之暴也。今年老無能,猶不能避位退身,反私以其子元顯篡奪政位,實乃目無君上!其父子既為政宰,宜進思儘忠王室,反為苛刻,生殺隨意。天下切齒,推臣為首,請誅元凶首惡。願陛下誅此國賊,則臣等入朝,待罪闕下。
晉安帝覽表大怒,遂加司馬道子為大將軍,司馬元顯為中軍將軍,領兵衛守京師;命徐州刺史謝琰、兗州刺史劉牢之率軍,討伐孫恩。
二人領旨出朝,點兵十萬,將欲起行。
劉牢之便問於帳下諸將:我營中缺少參軍,公等謂何人堪當此重職?
偏將孫無終說道:某彭城京口裡鄉中有楚元王後裔名喚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為參軍之職。
劉牢之:此人甚等模樣,能力比卿如何?
孫無終:此人身長七尺,細眉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常笑齊桓、晉文無匡霸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仿佛孫吳,胸次並肩伊呂。若以末將比之,豈可相提並論!將軍這裡既缺少參軍,若是禮請前來,必然收得妖賊。
劉牢之聞言大喜,即命孫無終攜帶表禮,前去京口裡相聘劉裕。又因軍情緊急,當即點兵起行,命於途中來見,共進征伐。
孫無終領命而去,連夜兼程回至京口裡故鄉,來見幼時夥伴劉裕。
一路無話,來至故鄉,依照舊時記憶,徑直尋到劉裕裡巷。待推開大門時,見劉裕正在院中舉鎖掄棍,打熬氣力。
於是站在門首叫道:寄奴賢弟,可還識得故人否?
劉裕聽得門響,抬頭見是孫無終,不由大為驚喜,問道:我兄何來?這十餘年不見,忽然歸家,必有喜訊報我。
孫無終大笑說道:我兄身具匡世之才,胸藏百萬雄兵,常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今日風雲際會,時機至矣。今有五鬥米天師道妖賊孫恩作反,朝廷命謝琰、劉牢之率兵去討,軍中少一參軍。某將我兄舉薦,劉將軍使我重禮來請,同去征討。我兄仗胸中策略,立不世功勳,便在此時也。文書緊急,火速要行。
劉裕聞言大喜,即時收拾刀馬衣甲,彆了家人,隨孫無終來至劉牢之大營。
劉牢之見劉裕堂堂七尺之軀,凜凜五綹長須,麵如冠玉,豐骨奇異,遂一見傾心,隨即拜為參軍,承諾待有戰功,再行升遷。
劉裕拜受,自謂憑胸中才學,斬賊立功乃探囊取物之易。
鏡頭閃回,敘述劉裕來曆。
字幕: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漢楚元王劉交二十二世孫。因早年隨晉室南渡,定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劉裕生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壬寅日,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得疾,不久去世,隻留下其父子二人,艱難度日。
其父劉翹家貧,因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曾一度打算拋棄兒子。隻因同宗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存活。
劉裕長大後為人雄傑,氣度宏大,風神奇偉,不拘生活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
因早年因家境貧寒,靠砍柴、種地、打漁及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因而常遭鄉裡賤視,時人多不能識其大才。
惟有琅琊王氏門中王謐,認為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誌,曾向其勸勉道:子雖貧寒,切勿自棄,必當為一代雄主。
劉裕年二十歲時,尚且一事無成。一日往市上賣履,換得五日之糧,遂至京口竹林寺遊玩,偶困臥於講堂之前。
寺中僧人忽見講堂前五彩毫光燦爛,不由大驚,疑是起火,急忙提水來救。卻見並無火起,隻見劉裕在青石上倒臥,上有五色龍章,光焰罩身。
住持喝退眾僧,輕輕將劉裕喚醒,邀至方丈賀道:尊公今雖困頓,然有金龍翼護,其後貴不可言,非為帝王,亦必諸侯。
劉裕聞言大喜,但卻不露聲色:上人休得妄言,不當人子。某山野農夫,亦不敢望此,禪師謬讚太過。此後貴寺若要買柴,某當送來。
於是辭了和尚,回家去訖。
劉裕次日見廚下無柴,免不得還要執柯肩繩,往新洲山中伐荻。
正往前行,忽見一大蛇攔路,劉裕忙掣腰間利斧,便欲動手斬蛇。那蛇看了劉裕幾眼,入於草叢不見。
劉裕嗅其草叢奇香,於是割而收之,回家晾曬至乾,搗碎為藥。此後常帶一些草藥在於身上,餘者皆藏於家中,依舊往新洲伐荻。
這一日劉裕往山中伐薪,因時久乏力,被利斧傷手,血流不止。
劉裕無可奈何,危急中想起懷中之藥,將出敷於傷處,竟立刻止血,而且不留疤痕。劉裕大喜,歸家複衝水服其草藥,數日後竟至手力奇大,再往伐荻,不覺疲累。
數月之後,雙手能力舉千鈞,擊牆得破。
劉裕便知是蛇贈奇藥,於是每去前番見大蛇之處,儘割其草以歸,製成草藥,每遇金創敷治,無不立愈。又因當日沙門寺僧之語,常記在心,閒暇時間講文習武,手不釋卷。
且將那伐荻利斧每日練習,自成套路,致長短兵器無不精通。孫無終未從軍時因與其為鄰,故知其能,方薦於劉牢之,有今日際遇,此處說明來曆。
閃回結束。大軍東征。
劉牢之率部抵達會稽,安營下寨已畢,即令參軍劉裕:賊勢不明,你可領三十騎前去偵察賊軍動向,回報我知,本督以便安排引兵後進。
劉裕領命,遂引三十人前行。至二十裡外,正遇孫恩親引五千部眾呼嘯而至,勢若排山倒海。劉裕部眾見狀大懼,便要返身而逃。
劉裕手舉長刀高叫:今日與賊相遇,乃諸公建功立業之時也。我若還跑入營,劉將軍無備,必被賊眾所破,則我等獲誅三族大罪矣。且其大軍圍裹追來,我數十騎安能逃命!
於是大喝一聲,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孫恩見對方隻有二三十人,竟敢逆陣來擊,不由詫異,遂親撚長槍來鬥劉裕,二十餘合不分勝敗。劉裕見賊眾逼近,恐被圍入陣中,遂丟個敗勢,沿江而走。
賊眾追來,坐騎蹄滑,將劉裕甩下江堤。賊眾欲下岸擒之,被劉裕挺刀上刺,連殺十餘人。賊眾不敢近身,劉裕乃得奮身上岸,複上戰馬,大呼殺賊。
孫恩親自來迎,被劉裕按住長刀,引弓搭箭射之,正中右肩,長槍落地,返身便逃。
劉裕返背複招部眾三十人,一齊殺入敵陣,殺賊百餘。回顧部眾,亦有十餘人落馬,餘各帶傷。此時劉裕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高呼酣戰,手舞長刀,殺敵數十。
時近中午,劉牢之見劉裕打探不回,疑為賊困,於是遣子劉敬宣率騎兵主力八千人,相繼進發前來。
劉敬宣引軍行至江岸,見劉裕正與賊軍大戰,於是直揮大軍而上,從左右兩翼衝入敵陣。孫恩部眾大擾,被斬殺千餘人,返身便逃。
晉軍乘勝追擊,直殺得賊眾十損七八,連追五十餘裡方才住腳。
劉敬宣率兵平定山陰,還報其父劉牢之。孫恩見戰不能勝,於是儘驅部眾逃回海上。
劉牢之大破賊兵,遂收軍屯紮會稽,重賞劉裕,犒勞三軍。並令劉裕持親筆書往見徐州刺史謝琰,通報戰事。
謝琰此時已攻下義興郡,迎太守魏隱還郡,後又擊敗孫恩部眾。當時既得劉牢之書信,知是首戰得勝,不由大喜,便寫回書,約其分兵共進,會兵於錢塘江。
謝琰乃故太宰謝安次子,因見劉裕長相奇偉不凡,問其家世來曆,不由驚喜讚歎。
遂將父親所遺鬼穀子掌門世譜拿出觀之,見上麵分明寫著:二十八代祖師——前秦武侯王猛;二十九代祖師——晉吏部尚書謝安;三十代祖師——南朝宋天子劉裕。
謝琰歎道:仙師之言,能不信乎!
遂請劉裕至於內帳,將自王禪老祖以來曆代鬼穀門之事詳說,並授兵法秘籍、掌門世譜及五胡令牌與之,囑道:鬼穀門立派之本,乃是仗所傳絕學以輔明君,一統華夷建功立業也者。今漢祚雖自趙漢劉淵而絕,但華夏民族未絕,不可使五胡之族長據中原,以塗害我漢民也。子此番雖能以數十騎力敵孫恩五千部眾,但武藝尚嫌粗劣,隻憑力大耳;用兵韜略,亦未入其門。子將此兵法及武功秘要持回,秘密勤奮修練,勿負我父及曆代仙師所托。
劉裕大喜,再拜而受。此後便為鬼穀門第三十代掌門。
於是向謝琰討了回書,還報劉牢之,拜受鬼穀掌門一事,則隱過不提。
劉牢之遂依謝公之議,分兵合擊,將孫恩各郡餘部漸次消滅,會師錢塘,上奏朝廷。
晉文帝擔心孫恩再來,於是令劉牢之還鎮,留謝琰駐防會稽。
隆安四年,孫恩複引眾登岸,再次進攻建康。謝琰複請調劉牢之引軍前來,二人合力,再次擊退孫恩。
因謝琰極具資曆名望,當時朝議,皆謂其必定能平定叛亂,安定三吳。而謝琰三戰孫恩皆勝,亦自輕敵,到會稽郡後既不安撫士民,亦不修整武備。
帳下諸將進諫: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將軍宜振揚仁風,收降納叛,開其自新之路。
謝琰不以為然,對眾大言:當年苻堅百萬之眾,尚且送死淮南;況孫恩倉皇逃到海上,怎能東山再起!若孫恩再來,正是上天不容,讓其速來送死而已。
於是耽於圍獵,並不練兵。
隆安四年五月,孫恩率眾出浹口,攻餘姚,破上虞,抵山陰縣北之邢浦。謝琰初遣參軍劉宣之擊退孫恩,但不久孫恩又再進邢浦,敗上黨太守張虔碩,直向會稽進發。
部將皆謂:賊軍複來,將軍應在南湖設水軍列陣,並分派伏兵,突擊來襲叛軍。
然而謝琰大意,皆不肯聽。
五月己卯日,孫恩兵臨會稽。謝琰輕敵,早晨不待傳餐,便令部眾出戰,遣廣武將軍桓寶為前鋒,自率大軍繞行間道,欲迂回敵後,一舉平定孫恩叛亂。
桓寶奉令引軍而出,一戰得勝,殺敵甚多。
孫恩又故伎重施,見戰之不利,複引軍還歸船上,欲再泛舟入海;但見桓寶兵少,遂不即逃走,列其兵眾於江麵,與晉軍水陸相持,以待時變。
謝琰派出先鋒迎敵,自率大軍在河塘之間窄路而出,欲抄襲叛軍後路。
不料鄉間遍布水塘,大軍無法結陣而行,隻得排成一字長蛇之形逶迤而行,人馬雜踏,再無隱蔽可言。
岸上叛軍細作發現謝琰大軍,遂急下船,飛報主將:晉朝大軍正沿江而行,欲抄我軍後路,斷我退往海上歸途。
孫恩聞此大怒,說道:姓謝的,今番不是你,便是我!傳令全軍將船靠岸,在江麵船艦中向陸上射箭,攻擊晉軍。
謝琰軍隊毫無防備,首尾不能相顧,一陣箭雨之後便前後斷絕,四散奔逃。
孫恩見狀大喜,急命全軍上岸擊殺,將晉軍斷作三截,分而圍殲。
當時颶風突起,大雨如注,晉軍大敗於千秋亭。泥地不堪行走,晉軍怨言四起。
孫恩見狀,揚聲叫道:殺謝琰父子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晉軍聽了,眾心渙散。謝琰見身周隻餘二百親兵,於是傳令突圍。(本集完)
東晉隆安三年,權臣司馬道子患病,沉溺飲酒宴樂,每日都在醉鄉,不問政事。
其子司馬元顯知道父親聲望不再,於是暗示朝廷,解除其父司徒及揚州刺史職務,以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司徒,自任揚州刺史。
司馬道子聞知大怒,但已無能為力。
司馬元顯信任廬江太守張法順,以為謀主,又樹立黨羽,桓謙以下門閥權貴子弟都與其交往。因前番王恭、殷仲堪、桓玄、庾楷之亂,深知兵權重要,為增加兵源,遂下令三吳各公卿以下,原為官奴而被門閥轉為蔭客者,悉皆移置建康,號稱為樂屬,以充兵役。
此令一下,門第士族不滿,東土之民囂然。
鏡頭閃回,孫恩出場。
字幕: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家族後裔,世代信奉五鬥米道,為天師道渠帥。
孫恩叔父孫泰因拜杜子恭為師,學習五鬥米教秘術,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任為官員。
隆安二年王恭叛亂,孫泰以為東晉既要覆亡,故此煽動百姓,招集信眾,並獲三吳之民響應。後遭會稽內史謝輶揭發,孫泰被司馬道子處死。
孫恩懼被叔父牽累,獨自逃到海上,召集百餘人眾,等待機會複仇。
隆安三年,逢司馬元顯下令三吳各郡進樂屬以充兵員,各郡士庶不滿,人心不穩,各自逃奔入海,以避兵役。
閃回結束。孫恩於是趁機招降納叛,自海島迅速聚眾二萬,起兵叛晉。
時隔不久,孫恩便聚三吳官奴、蔭客數萬人,聲勢大振。遂先與部眾登陸進攻上虞,殺上虞縣令,其後進攻會稽郡城山陰。
會稽太守王凝之亦世奉天師道,聞報孫恩叛亂,並不出兵迎擊,城中且不設防備。
府中屬吏請太守征兵討亂,王凝之則說:我已請道祖借鬼兵守住諸路要津,量此些許小毛賊,不足憂也。
不一時孫恩引大兵而至,因會稽城中無備,於是攻陷城池,執殺王凝之。
東吳八郡之人一時儘起,皆殺郡守以應孫恩。旬日之中,孫恩部從至有數十萬之眾。當時三吳地區少有戰亂,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此各郡縣駐軍都望風潰散。
吳國內史桓謙、臨海太守司馬崇及義興太守魏隱聞說叛軍將至,皆棄郡城出逃。
孫恩於是率眾據會稽,自稱征東將軍,強逼百姓為官屬,號稱其黨徒為長生人,儘驅諸郡縣令,使食其妻子,若不食便將縣令肢解。所過之處又大行殺戮,四處放火、搶掠。
旬日之間,吳會大亂,由此朝野騷動,士民震恐。
當時孫恩部將之中,有天師道信徒盧循,字於先,小字元龍,範陽涿縣人,乃東漢名儒盧植之後,後趙中書監盧諶曾孫。
盧循進言於孫恩:今吳中八郡響應將軍者,是謂將軍能除君側之惡也。將軍宜火速上表朝廷,典數會稽王司馬道之及其子司馬元顯罪惡,請天子誅之,則江南士民必效命來歸。
孫恩從之,於是寫表,遣人入呈朝廷。其表略曰:
會稽王屍位素餐,荒廢朝政,萬民皆怨。毒賦天下,愁民歲廣。使先帝肆醉崇朝,飛觴千尺作長夜之飲,致駕崩於宮中,乃為人臣者之暴也。今年老無能,猶不能避位退身,反私以其子元顯篡奪政位,實乃目無君上!其父子既為政宰,宜進思儘忠王室,反為苛刻,生殺隨意。天下切齒,推臣為首,請誅元凶首惡。願陛下誅此國賊,則臣等入朝,待罪闕下。
晉安帝覽表大怒,遂加司馬道子為大將軍,司馬元顯為中軍將軍,領兵衛守京師;命徐州刺史謝琰、兗州刺史劉牢之率軍,討伐孫恩。
二人領旨出朝,點兵十萬,將欲起行。
劉牢之便問於帳下諸將:我營中缺少參軍,公等謂何人堪當此重職?
偏將孫無終說道:某彭城京口裡鄉中有楚元王後裔名喚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為參軍之職。
劉牢之:此人甚等模樣,能力比卿如何?
孫無終:此人身長七尺,細眉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常笑齊桓、晉文無匡霸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仿佛孫吳,胸次並肩伊呂。若以末將比之,豈可相提並論!將軍這裡既缺少參軍,若是禮請前來,必然收得妖賊。
劉牢之聞言大喜,即命孫無終攜帶表禮,前去京口裡相聘劉裕。又因軍情緊急,當即點兵起行,命於途中來見,共進征伐。
孫無終領命而去,連夜兼程回至京口裡故鄉,來見幼時夥伴劉裕。
一路無話,來至故鄉,依照舊時記憶,徑直尋到劉裕裡巷。待推開大門時,見劉裕正在院中舉鎖掄棍,打熬氣力。
於是站在門首叫道:寄奴賢弟,可還識得故人否?
劉裕聽得門響,抬頭見是孫無終,不由大為驚喜,問道:我兄何來?這十餘年不見,忽然歸家,必有喜訊報我。
孫無終大笑說道:我兄身具匡世之才,胸藏百萬雄兵,常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今日風雲際會,時機至矣。今有五鬥米天師道妖賊孫恩作反,朝廷命謝琰、劉牢之率兵去討,軍中少一參軍。某將我兄舉薦,劉將軍使我重禮來請,同去征討。我兄仗胸中策略,立不世功勳,便在此時也。文書緊急,火速要行。
劉裕聞言大喜,即時收拾刀馬衣甲,彆了家人,隨孫無終來至劉牢之大營。
劉牢之見劉裕堂堂七尺之軀,凜凜五綹長須,麵如冠玉,豐骨奇異,遂一見傾心,隨即拜為參軍,承諾待有戰功,再行升遷。
劉裕拜受,自謂憑胸中才學,斬賊立功乃探囊取物之易。
鏡頭閃回,敘述劉裕來曆。
字幕: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漢楚元王劉交二十二世孫。因早年隨晉室南渡,定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劉裕生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壬寅日,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得疾,不久去世,隻留下其父子二人,艱難度日。
其父劉翹家貧,因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曾一度打算拋棄兒子。隻因同宗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存活。
劉裕長大後為人雄傑,氣度宏大,風神奇偉,不拘生活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
因早年因家境貧寒,靠砍柴、種地、打漁及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因而常遭鄉裡賤視,時人多不能識其大才。
惟有琅琊王氏門中王謐,認為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誌,曾向其勸勉道:子雖貧寒,切勿自棄,必當為一代雄主。
劉裕年二十歲時,尚且一事無成。一日往市上賣履,換得五日之糧,遂至京口竹林寺遊玩,偶困臥於講堂之前。
寺中僧人忽見講堂前五彩毫光燦爛,不由大驚,疑是起火,急忙提水來救。卻見並無火起,隻見劉裕在青石上倒臥,上有五色龍章,光焰罩身。
住持喝退眾僧,輕輕將劉裕喚醒,邀至方丈賀道:尊公今雖困頓,然有金龍翼護,其後貴不可言,非為帝王,亦必諸侯。
劉裕聞言大喜,但卻不露聲色:上人休得妄言,不當人子。某山野農夫,亦不敢望此,禪師謬讚太過。此後貴寺若要買柴,某當送來。
於是辭了和尚,回家去訖。
劉裕次日見廚下無柴,免不得還要執柯肩繩,往新洲山中伐荻。
正往前行,忽見一大蛇攔路,劉裕忙掣腰間利斧,便欲動手斬蛇。那蛇看了劉裕幾眼,入於草叢不見。
劉裕嗅其草叢奇香,於是割而收之,回家晾曬至乾,搗碎為藥。此後常帶一些草藥在於身上,餘者皆藏於家中,依舊往新洲伐荻。
這一日劉裕往山中伐薪,因時久乏力,被利斧傷手,血流不止。
劉裕無可奈何,危急中想起懷中之藥,將出敷於傷處,竟立刻止血,而且不留疤痕。劉裕大喜,歸家複衝水服其草藥,數日後竟至手力奇大,再往伐荻,不覺疲累。
數月之後,雙手能力舉千鈞,擊牆得破。
劉裕便知是蛇贈奇藥,於是每去前番見大蛇之處,儘割其草以歸,製成草藥,每遇金創敷治,無不立愈。又因當日沙門寺僧之語,常記在心,閒暇時間講文習武,手不釋卷。
且將那伐荻利斧每日練習,自成套路,致長短兵器無不精通。孫無終未從軍時因與其為鄰,故知其能,方薦於劉牢之,有今日際遇,此處說明來曆。
閃回結束。大軍東征。
劉牢之率部抵達會稽,安營下寨已畢,即令參軍劉裕:賊勢不明,你可領三十騎前去偵察賊軍動向,回報我知,本督以便安排引兵後進。
劉裕領命,遂引三十人前行。至二十裡外,正遇孫恩親引五千部眾呼嘯而至,勢若排山倒海。劉裕部眾見狀大懼,便要返身而逃。
劉裕手舉長刀高叫:今日與賊相遇,乃諸公建功立業之時也。我若還跑入營,劉將軍無備,必被賊眾所破,則我等獲誅三族大罪矣。且其大軍圍裹追來,我數十騎安能逃命!
於是大喝一聲,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孫恩見對方隻有二三十人,竟敢逆陣來擊,不由詫異,遂親撚長槍來鬥劉裕,二十餘合不分勝敗。劉裕見賊眾逼近,恐被圍入陣中,遂丟個敗勢,沿江而走。
賊眾追來,坐騎蹄滑,將劉裕甩下江堤。賊眾欲下岸擒之,被劉裕挺刀上刺,連殺十餘人。賊眾不敢近身,劉裕乃得奮身上岸,複上戰馬,大呼殺賊。
孫恩親自來迎,被劉裕按住長刀,引弓搭箭射之,正中右肩,長槍落地,返身便逃。
劉裕返背複招部眾三十人,一齊殺入敵陣,殺賊百餘。回顧部眾,亦有十餘人落馬,餘各帶傷。此時劉裕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高呼酣戰,手舞長刀,殺敵數十。
時近中午,劉牢之見劉裕打探不回,疑為賊困,於是遣子劉敬宣率騎兵主力八千人,相繼進發前來。
劉敬宣引軍行至江岸,見劉裕正與賊軍大戰,於是直揮大軍而上,從左右兩翼衝入敵陣。孫恩部眾大擾,被斬殺千餘人,返身便逃。
晉軍乘勝追擊,直殺得賊眾十損七八,連追五十餘裡方才住腳。
劉敬宣率兵平定山陰,還報其父劉牢之。孫恩見戰不能勝,於是儘驅部眾逃回海上。
劉牢之大破賊兵,遂收軍屯紮會稽,重賞劉裕,犒勞三軍。並令劉裕持親筆書往見徐州刺史謝琰,通報戰事。
謝琰此時已攻下義興郡,迎太守魏隱還郡,後又擊敗孫恩部眾。當時既得劉牢之書信,知是首戰得勝,不由大喜,便寫回書,約其分兵共進,會兵於錢塘江。
謝琰乃故太宰謝安次子,因見劉裕長相奇偉不凡,問其家世來曆,不由驚喜讚歎。
遂將父親所遺鬼穀子掌門世譜拿出觀之,見上麵分明寫著:二十八代祖師——前秦武侯王猛;二十九代祖師——晉吏部尚書謝安;三十代祖師——南朝宋天子劉裕。
謝琰歎道:仙師之言,能不信乎!
遂請劉裕至於內帳,將自王禪老祖以來曆代鬼穀門之事詳說,並授兵法秘籍、掌門世譜及五胡令牌與之,囑道:鬼穀門立派之本,乃是仗所傳絕學以輔明君,一統華夷建功立業也者。今漢祚雖自趙漢劉淵而絕,但華夏民族未絕,不可使五胡之族長據中原,以塗害我漢民也。子此番雖能以數十騎力敵孫恩五千部眾,但武藝尚嫌粗劣,隻憑力大耳;用兵韜略,亦未入其門。子將此兵法及武功秘要持回,秘密勤奮修練,勿負我父及曆代仙師所托。
劉裕大喜,再拜而受。此後便為鬼穀門第三十代掌門。
於是向謝琰討了回書,還報劉牢之,拜受鬼穀掌門一事,則隱過不提。
劉牢之遂依謝公之議,分兵合擊,將孫恩各郡餘部漸次消滅,會師錢塘,上奏朝廷。
晉文帝擔心孫恩再來,於是令劉牢之還鎮,留謝琰駐防會稽。
隆安四年,孫恩複引眾登岸,再次進攻建康。謝琰複請調劉牢之引軍前來,二人合力,再次擊退孫恩。
因謝琰極具資曆名望,當時朝議,皆謂其必定能平定叛亂,安定三吳。而謝琰三戰孫恩皆勝,亦自輕敵,到會稽郡後既不安撫士民,亦不修整武備。
帳下諸將進諫: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將軍宜振揚仁風,收降納叛,開其自新之路。
謝琰不以為然,對眾大言:當年苻堅百萬之眾,尚且送死淮南;況孫恩倉皇逃到海上,怎能東山再起!若孫恩再來,正是上天不容,讓其速來送死而已。
於是耽於圍獵,並不練兵。
隆安四年五月,孫恩率眾出浹口,攻餘姚,破上虞,抵山陰縣北之邢浦。謝琰初遣參軍劉宣之擊退孫恩,但不久孫恩又再進邢浦,敗上黨太守張虔碩,直向會稽進發。
部將皆謂:賊軍複來,將軍應在南湖設水軍列陣,並分派伏兵,突擊來襲叛軍。
然而謝琰大意,皆不肯聽。
五月己卯日,孫恩兵臨會稽。謝琰輕敵,早晨不待傳餐,便令部眾出戰,遣廣武將軍桓寶為前鋒,自率大軍繞行間道,欲迂回敵後,一舉平定孫恩叛亂。
桓寶奉令引軍而出,一戰得勝,殺敵甚多。
孫恩又故伎重施,見戰之不利,複引軍還歸船上,欲再泛舟入海;但見桓寶兵少,遂不即逃走,列其兵眾於江麵,與晉軍水陸相持,以待時變。
謝琰派出先鋒迎敵,自率大軍在河塘之間窄路而出,欲抄襲叛軍後路。
不料鄉間遍布水塘,大軍無法結陣而行,隻得排成一字長蛇之形逶迤而行,人馬雜踏,再無隱蔽可言。
岸上叛軍細作發現謝琰大軍,遂急下船,飛報主將:晉朝大軍正沿江而行,欲抄我軍後路,斷我退往海上歸途。
孫恩聞此大怒,說道:姓謝的,今番不是你,便是我!傳令全軍將船靠岸,在江麵船艦中向陸上射箭,攻擊晉軍。
謝琰軍隊毫無防備,首尾不能相顧,一陣箭雨之後便前後斷絕,四散奔逃。
孫恩見狀大喜,急命全軍上岸擊殺,將晉軍斷作三截,分而圍殲。
當時颶風突起,大雨如注,晉軍大敗於千秋亭。泥地不堪行走,晉軍怨言四起。
孫恩見狀,揚聲叫道:殺謝琰父子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晉軍聽了,眾心渙散。謝琰見身周隻餘二百親兵,於是傳令突圍。(本集完)
東晉隆安三年,權臣司馬道子患病,沉溺飲酒宴樂,每日都在醉鄉,不問政事。
其子司馬元顯知道父親聲望不再,於是暗示朝廷,解除其父司徒及揚州刺史職務,以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司徒,自任揚州刺史。
司馬道子聞知大怒,但已無能為力。
司馬元顯信任廬江太守張法順,以為謀主,又樹立黨羽,桓謙以下門閥權貴子弟都與其交往。因前番王恭、殷仲堪、桓玄、庾楷之亂,深知兵權重要,為增加兵源,遂下令三吳各公卿以下,原為官奴而被門閥轉為蔭客者,悉皆移置建康,號稱為樂屬,以充兵役。
此令一下,門第士族不滿,東土之民囂然。
鏡頭閃回,孫恩出場。
字幕: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家族後裔,世代信奉五鬥米道,為天師道渠帥。
孫恩叔父孫泰因拜杜子恭為師,學習五鬥米教秘術,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任為官員。
隆安二年王恭叛亂,孫泰以為東晉既要覆亡,故此煽動百姓,招集信眾,並獲三吳之民響應。後遭會稽內史謝輶揭發,孫泰被司馬道子處死。
孫恩懼被叔父牽累,獨自逃到海上,召集百餘人眾,等待機會複仇。
隆安三年,逢司馬元顯下令三吳各郡進樂屬以充兵員,各郡士庶不滿,人心不穩,各自逃奔入海,以避兵役。
閃回結束。孫恩於是趁機招降納叛,自海島迅速聚眾二萬,起兵叛晉。
時隔不久,孫恩便聚三吳官奴、蔭客數萬人,聲勢大振。遂先與部眾登陸進攻上虞,殺上虞縣令,其後進攻會稽郡城山陰。
會稽太守王凝之亦世奉天師道,聞報孫恩叛亂,並不出兵迎擊,城中且不設防備。
府中屬吏請太守征兵討亂,王凝之則說:我已請道祖借鬼兵守住諸路要津,量此些許小毛賊,不足憂也。
不一時孫恩引大兵而至,因會稽城中無備,於是攻陷城池,執殺王凝之。
東吳八郡之人一時儘起,皆殺郡守以應孫恩。旬日之中,孫恩部從至有數十萬之眾。當時三吳地區少有戰亂,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此各郡縣駐軍都望風潰散。
吳國內史桓謙、臨海太守司馬崇及義興太守魏隱聞說叛軍將至,皆棄郡城出逃。
孫恩於是率眾據會稽,自稱征東將軍,強逼百姓為官屬,號稱其黨徒為長生人,儘驅諸郡縣令,使食其妻子,若不食便將縣令肢解。所過之處又大行殺戮,四處放火、搶掠。
旬日之間,吳會大亂,由此朝野騷動,士民震恐。
當時孫恩部將之中,有天師道信徒盧循,字於先,小字元龍,範陽涿縣人,乃東漢名儒盧植之後,後趙中書監盧諶曾孫。
盧循進言於孫恩:今吳中八郡響應將軍者,是謂將軍能除君側之惡也。將軍宜火速上表朝廷,典數會稽王司馬道之及其子司馬元顯罪惡,請天子誅之,則江南士民必效命來歸。
孫恩從之,於是寫表,遣人入呈朝廷。其表略曰:
會稽王屍位素餐,荒廢朝政,萬民皆怨。毒賦天下,愁民歲廣。使先帝肆醉崇朝,飛觴千尺作長夜之飲,致駕崩於宮中,乃為人臣者之暴也。今年老無能,猶不能避位退身,反私以其子元顯篡奪政位,實乃目無君上!其父子既為政宰,宜進思儘忠王室,反為苛刻,生殺隨意。天下切齒,推臣為首,請誅元凶首惡。願陛下誅此國賊,則臣等入朝,待罪闕下。
晉安帝覽表大怒,遂加司馬道子為大將軍,司馬元顯為中軍將軍,領兵衛守京師;命徐州刺史謝琰、兗州刺史劉牢之率軍,討伐孫恩。
二人領旨出朝,點兵十萬,將欲起行。
劉牢之便問於帳下諸將:我營中缺少參軍,公等謂何人堪當此重職?
偏將孫無終說道:某彭城京口裡鄉中有楚元王後裔名喚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為參軍之職。
劉牢之:此人甚等模樣,能力比卿如何?
孫無終:此人身長七尺,細眉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常笑齊桓、晉文無匡霸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仿佛孫吳,胸次並肩伊呂。若以末將比之,豈可相提並論!將軍這裡既缺少參軍,若是禮請前來,必然收得妖賊。
劉牢之聞言大喜,即命孫無終攜帶表禮,前去京口裡相聘劉裕。又因軍情緊急,當即點兵起行,命於途中來見,共進征伐。
孫無終領命而去,連夜兼程回至京口裡故鄉,來見幼時夥伴劉裕。
一路無話,來至故鄉,依照舊時記憶,徑直尋到劉裕裡巷。待推開大門時,見劉裕正在院中舉鎖掄棍,打熬氣力。
於是站在門首叫道:寄奴賢弟,可還識得故人否?
劉裕聽得門響,抬頭見是孫無終,不由大為驚喜,問道:我兄何來?這十餘年不見,忽然歸家,必有喜訊報我。
孫無終大笑說道:我兄身具匡世之才,胸藏百萬雄兵,常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今日風雲際會,時機至矣。今有五鬥米天師道妖賊孫恩作反,朝廷命謝琰、劉牢之率兵去討,軍中少一參軍。某將我兄舉薦,劉將軍使我重禮來請,同去征討。我兄仗胸中策略,立不世功勳,便在此時也。文書緊急,火速要行。
劉裕聞言大喜,即時收拾刀馬衣甲,彆了家人,隨孫無終來至劉牢之大營。
劉牢之見劉裕堂堂七尺之軀,凜凜五綹長須,麵如冠玉,豐骨奇異,遂一見傾心,隨即拜為參軍,承諾待有戰功,再行升遷。
劉裕拜受,自謂憑胸中才學,斬賊立功乃探囊取物之易。
鏡頭閃回,敘述劉裕來曆。
字幕: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漢楚元王劉交二十二世孫。因早年隨晉室南渡,定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
劉裕生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壬寅日,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得疾,不久去世,隻留下其父子二人,艱難度日。
其父劉翹家貧,因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曾一度打算拋棄兒子。隻因同宗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存活。
劉裕長大後為人雄傑,氣度宏大,風神奇偉,不拘生活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
因早年因家境貧寒,靠砍柴、種地、打漁及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因而常遭鄉裡賤視,時人多不能識其大才。
惟有琅琊王氏門中王謐,認為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誌,曾向其勸勉道:子雖貧寒,切勿自棄,必當為一代雄主。
劉裕年二十歲時,尚且一事無成。一日往市上賣履,換得五日之糧,遂至京口竹林寺遊玩,偶困臥於講堂之前。
寺中僧人忽見講堂前五彩毫光燦爛,不由大驚,疑是起火,急忙提水來救。卻見並無火起,隻見劉裕在青石上倒臥,上有五色龍章,光焰罩身。
住持喝退眾僧,輕輕將劉裕喚醒,邀至方丈賀道:尊公今雖困頓,然有金龍翼護,其後貴不可言,非為帝王,亦必諸侯。
劉裕聞言大喜,但卻不露聲色:上人休得妄言,不當人子。某山野農夫,亦不敢望此,禪師謬讚太過。此後貴寺若要買柴,某當送來。
於是辭了和尚,回家去訖。
劉裕次日見廚下無柴,免不得還要執柯肩繩,往新洲山中伐荻。
正往前行,忽見一大蛇攔路,劉裕忙掣腰間利斧,便欲動手斬蛇。那蛇看了劉裕幾眼,入於草叢不見。
劉裕嗅其草叢奇香,於是割而收之,回家晾曬至乾,搗碎為藥。此後常帶一些草藥在於身上,餘者皆藏於家中,依舊往新洲伐荻。
這一日劉裕往山中伐薪,因時久乏力,被利斧傷手,血流不止。
劉裕無可奈何,危急中想起懷中之藥,將出敷於傷處,竟立刻止血,而且不留疤痕。劉裕大喜,歸家複衝水服其草藥,數日後竟至手力奇大,再往伐荻,不覺疲累。
數月之後,雙手能力舉千鈞,擊牆得破。
劉裕便知是蛇贈奇藥,於是每去前番見大蛇之處,儘割其草以歸,製成草藥,每遇金創敷治,無不立愈。又因當日沙門寺僧之語,常記在心,閒暇時間講文習武,手不釋卷。
且將那伐荻利斧每日練習,自成套路,致長短兵器無不精通。孫無終未從軍時因與其為鄰,故知其能,方薦於劉牢之,有今日際遇,此處說明來曆。
閃回結束。大軍東征。
劉牢之率部抵達會稽,安營下寨已畢,即令參軍劉裕:賊勢不明,你可領三十騎前去偵察賊軍動向,回報我知,本督以便安排引兵後進。
劉裕領命,遂引三十人前行。至二十裡外,正遇孫恩親引五千部眾呼嘯而至,勢若排山倒海。劉裕部眾見狀大懼,便要返身而逃。
劉裕手舉長刀高叫:今日與賊相遇,乃諸公建功立業之時也。我若還跑入營,劉將軍無備,必被賊眾所破,則我等獲誅三族大罪矣。且其大軍圍裹追來,我數十騎安能逃命!
於是大喝一聲,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孫恩見對方隻有二三十人,竟敢逆陣來擊,不由詫異,遂親撚長槍來鬥劉裕,二十餘合不分勝敗。劉裕見賊眾逼近,恐被圍入陣中,遂丟個敗勢,沿江而走。
賊眾追來,坐騎蹄滑,將劉裕甩下江堤。賊眾欲下岸擒之,被劉裕挺刀上刺,連殺十餘人。賊眾不敢近身,劉裕乃得奮身上岸,複上戰馬,大呼殺賊。
孫恩親自來迎,被劉裕按住長刀,引弓搭箭射之,正中右肩,長槍落地,返身便逃。
劉裕返背複招部眾三十人,一齊殺入敵陣,殺賊百餘。回顧部眾,亦有十餘人落馬,餘各帶傷。此時劉裕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高呼酣戰,手舞長刀,殺敵數十。
時近中午,劉牢之見劉裕打探不回,疑為賊困,於是遣子劉敬宣率騎兵主力八千人,相繼進發前來。
劉敬宣引軍行至江岸,見劉裕正與賊軍大戰,於是直揮大軍而上,從左右兩翼衝入敵陣。孫恩部眾大擾,被斬殺千餘人,返身便逃。
晉軍乘勝追擊,直殺得賊眾十損七八,連追五十餘裡方才住腳。
劉敬宣率兵平定山陰,還報其父劉牢之。孫恩見戰不能勝,於是儘驅部眾逃回海上。
劉牢之大破賊兵,遂收軍屯紮會稽,重賞劉裕,犒勞三軍。並令劉裕持親筆書往見徐州刺史謝琰,通報戰事。
謝琰此時已攻下義興郡,迎太守魏隱還郡,後又擊敗孫恩部眾。當時既得劉牢之書信,知是首戰得勝,不由大喜,便寫回書,約其分兵共進,會兵於錢塘江。
謝琰乃故太宰謝安次子,因見劉裕長相奇偉不凡,問其家世來曆,不由驚喜讚歎。
遂將父親所遺鬼穀子掌門世譜拿出觀之,見上麵分明寫著:二十八代祖師——前秦武侯王猛;二十九代祖師——晉吏部尚書謝安;三十代祖師——南朝宋天子劉裕。
謝琰歎道:仙師之言,能不信乎!
遂請劉裕至於內帳,將自王禪老祖以來曆代鬼穀門之事詳說,並授兵法秘籍、掌門世譜及五胡令牌與之,囑道:鬼穀門立派之本,乃是仗所傳絕學以輔明君,一統華夷建功立業也者。今漢祚雖自趙漢劉淵而絕,但華夏民族未絕,不可使五胡之族長據中原,以塗害我漢民也。子此番雖能以數十騎力敵孫恩五千部眾,但武藝尚嫌粗劣,隻憑力大耳;用兵韜略,亦未入其門。子將此兵法及武功秘要持回,秘密勤奮修練,勿負我父及曆代仙師所托。
劉裕大喜,再拜而受。此後便為鬼穀門第三十代掌門。
於是向謝琰討了回書,還報劉牢之,拜受鬼穀掌門一事,則隱過不提。
劉牢之遂依謝公之議,分兵合擊,將孫恩各郡餘部漸次消滅,會師錢塘,上奏朝廷。
晉文帝擔心孫恩再來,於是令劉牢之還鎮,留謝琰駐防會稽。
隆安四年,孫恩複引眾登岸,再次進攻建康。謝琰複請調劉牢之引軍前來,二人合力,再次擊退孫恩。
因謝琰極具資曆名望,當時朝議,皆謂其必定能平定叛亂,安定三吳。而謝琰三戰孫恩皆勝,亦自輕敵,到會稽郡後既不安撫士民,亦不修整武備。
帳下諸將進諫: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將軍宜振揚仁風,收降納叛,開其自新之路。
謝琰不以為然,對眾大言:當年苻堅百萬之眾,尚且送死淮南;況孫恩倉皇逃到海上,怎能東山再起!若孫恩再來,正是上天不容,讓其速來送死而已。
於是耽於圍獵,並不練兵。
隆安四年五月,孫恩率眾出浹口,攻餘姚,破上虞,抵山陰縣北之邢浦。謝琰初遣參軍劉宣之擊退孫恩,但不久孫恩又再進邢浦,敗上黨太守張虔碩,直向會稽進發。
部將皆謂:賊軍複來,將軍應在南湖設水軍列陣,並分派伏兵,突擊來襲叛軍。
然而謝琰大意,皆不肯聽。
五月己卯日,孫恩兵臨會稽。謝琰輕敵,早晨不待傳餐,便令部眾出戰,遣廣武將軍桓寶為前鋒,自率大軍繞行間道,欲迂回敵後,一舉平定孫恩叛亂。
桓寶奉令引軍而出,一戰得勝,殺敵甚多。
孫恩又故伎重施,見戰之不利,複引軍還歸船上,欲再泛舟入海;但見桓寶兵少,遂不即逃走,列其兵眾於江麵,與晉軍水陸相持,以待時變。
謝琰派出先鋒迎敵,自率大軍在河塘之間窄路而出,欲抄襲叛軍後路。
不料鄉間遍布水塘,大軍無法結陣而行,隻得排成一字長蛇之形逶迤而行,人馬雜踏,再無隱蔽可言。
岸上叛軍細作發現謝琰大軍,遂急下船,飛報主將:晉朝大軍正沿江而行,欲抄我軍後路,斷我退往海上歸途。
孫恩聞此大怒,說道:姓謝的,今番不是你,便是我!傳令全軍將船靠岸,在江麵船艦中向陸上射箭,攻擊晉軍。
謝琰軍隊毫無防備,首尾不能相顧,一陣箭雨之後便前後斷絕,四散奔逃。
孫恩見狀大喜,急命全軍上岸擊殺,將晉軍斷作三截,分而圍殲。
當時颶風突起,大雨如注,晉軍大敗於千秋亭。泥地不堪行走,晉軍怨言四起。
孫恩見狀,揚聲叫道:殺謝琰父子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晉軍聽了,眾心渙散。謝琰見身周隻餘二百親兵,於是傳令突圍。(本集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