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滿朝文武再無人提出異議,爭相獻策。彭城太守王玄謨最為積極,極力慫恿。
宋文帝大為振奮,對眾臣道:朕聞王玄謨之言,頗有封狼居胥之誌也。
左衛將軍蕭思話出班諫道:今魏軍掃平北涼,滅除柔然,銳氣正盛,誠不可與其爭鋒,尚請陛下養士備伍,厲兵秣馬,來年再戰為佳。
宋文帝不聽,遂不用蕭思話為帥,使其替代王玄謨鎮守彭城,即以王玄謨為先鋒,分派諸將分三路北伐。此時王玄謨已六十歲,欲效蜀漢老將黃忠,欲建奇功,留名於史。
字幕:王玄謨,字彥德,太原祁縣人,曹魏大司空王淩後裔。
宋文帝共起大軍二十萬,下詔派將:命輔國將軍蕭斌為帥,江夏王劉義恭節度諸軍。王玄謨為寧朔將軍,領兵五萬,任北伐先鋒。王玄謨引兵昂然北上,但所率部隊軍紀鬆弛,一路上任意殺戮搶掠,大失民心;又固執拒諫,致使將士離心,不聽調遣。
前至滑台,王玄謨率宋軍主力圍攻,但卻久攻不下。
部將獻計,宜趁北魏援軍未至全力攻城,擊其一角,破城後以據險阻敵援軍。
王玄謨不聽諸將勸告,先以一半軍圍攻滑台,卻分一半軍掃清外圍村鎮,借機殺良冒功,搜刮民財。結果劉宋王師大失人心,且頓兵堅城之下日久,一再喪失攻城良機。
秋九月,魏太武帝率軍大舉南下,南渡黃河,軍至滑台,令向宋軍發起攻擊。
王玄謨殺良冒功是個行家,打起仗來卻是十足草包,兩軍兵仗剛接,便即一敗塗地。部下將士因恨其此前不納眾諫,此時亦皆不肯用命,反身便逃,宋軍由是大潰。
閏十月,西路宋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占弘農。薛安都等軍大敗魏洛州刺史張是連提,繼而攻占陝城,同時宋軍龐法起部攻占潼關。
西部宋軍大勝,使關中義軍處處蜂起,四山羌胡鹹皆請奮,北魏關中搖動,宋軍北伐形勢極為有利。不料便在此時,王玄謨滑台敗訊傳來。
西路北伐軍由此陷入絕境,退路斷絕。
諸將聞說先鋒失機,隻得引軍東下,儘失輜重,反勝為敗。魏軍因而驅兵往南大進,隨後追襲,以每日一百餘裡速度推進,連戰連捷,南朝將士及百姓死傷無數。
王玄謨至此全軍覆沒,大敗而回,單騎還歸中軍,來見三軍統帥蕭斌告罪。
蕭斌得知五萬步騎皆失,不由驚怒欲狂,欲殺王玄謨。
沈慶之固諫:大帥息怒,不可意氣行事。
蕭斌:兵敗失機大罪,不斬奈何!
沈慶之:區區一個王玄謨,殺之何惜。但於此三軍將潰之際,殺戮先鋒大將,必然引起軍心混亂,將士離德,誠望大帥慎思之。
蕭斌以為有理,於是命將王玄謨推回,說道:若非沈將軍為你講情,本帥豈肯相饒。今再予你五千軍,前往駐守碻磝古渡。若使魏軍渡河,定斬不赦。
王玄謨至此愧悔難當,隻得領了將令,去守黃河。
挨至來年正月,江夏王劉義恭認為碻磝不易守把,下令王玄謨撤回曆城。王玄謨便似待死之囚得了敕令一般,不由大喜,急領兵撤退,也不設防,亦不令人斷後。
魏軍聞宋軍撤防,急急渡河而追。王玄謨複又大敗而回,折兵過半。
宋文帝聞報,詔命隻將其罷免官職,並未重處。
拓跋燾既渡黃河,數路大軍直指建康。宋將薛安都、曾方平、劉康祖等人竭力死戰,雖救護了一些軍隊和城池,但抵擋不住北魏大軍功勢,節節敗退。
魏軍很快攻打到長江北岸,大拆民房,砍伐蘆葦,聲言要造船渡江。建康城內居民驚駭,紛紛將家中值錢之物放進籮筐裡荷擔而立,隨時準備城破時逃命。
宋文帝劉義隆至此不由心中大悔,率領眾臣登上石頭城,眼望北岸,憂色滿麵道:若我檀道濟尚在,豈容北寇如此猖獗耶!
雙方相持許久,魏軍補給不濟,皆心生退意。魏主太武帝恐宋軍渡江來襲,便令三軍皆列於江岸,晚上沿江舉火以示威嚇,其後遍燒民舍退兵。
次年春,魏軍回軍途中到盱眙城,宋臣臧質急令扯起吊橋,號召軍馬皆上牆守城。
拓跋燾兵臨城外,命人在城下向臧質喊話,說魏帝欲嘗南國美酒,令彼開城投降。
臧質冷笑不止,令軍士往廁中盛來兩大壇屎尿,從城上吊下,附書送給魏主。
拓跋燾大怒,命在城外築起長圍,斷絕城內水陸交通,並運東山土石填平護城河。
臧質絲毫不懼,調撥城內器械,並毀民房運其土石上城,設計堅守。
拓跋燾派釣車、衝車四麵攻打,令兵士輪番肉搏攻城,後立鮮卑督戰隊,士兵前後皆死。最終魏軍殺傷萬計,死屍堆積與盱眙城牆同高,仍被臧質率領軍民打退,堅城三旬不撥。
至來年春天,正是疫病頻發時節,魏軍水土不服,大批病倒。
魏主怕宋朝水軍自淮入海,與彭城軍隊彙合夾擊,便命燒掉攻具退走。回師路上,魏軍殺傷當地人民不可勝計,將南朝嬰兒穿在槊上,揮舞盤旋為樂,所過郡縣,赤地無遺。
而魏軍也因盱眙之戰陣亡,或因感染時疫不治,致使人馬死傷過半,得不償失。
魏主隻帶一小半軍馬還都,由此家家哭喪,國人怨聲載道。
太武帝南征之時,使太子拓跋晃監國。太子慎思明察,不用父親所遺老臣,尤其信任屬下仇尼道盛及任平城二臣,事無大小儘皆委之。
當時國中有太監名叫宗愛,深受太武帝拓跋燾寵信,本性險暴,又且貪婪,經常冒用皇帝名義違法亂紀,無所不為。因此屢被仇尼道盛斥責,以至相互忌恨。
有道是惡人先告狀,待太武帝拓跋燾回來,宗愛便捏造太子官屬罪名,說東宮諸臣聞魏軍在南方大敗,皆欲趁機謀反,擁太子奪位。太武帝本來憂慮國人怨憤自己,心中有愧,由是聞言大怒,不問青紅皂白,立命處斬道盛等人,太子屬下多名官員因此連坐處死。
太子拓跋晃大為驚懼,未知因何得罪父皇,其後即因憂懼而卒,時年僅二十四歲。
過後不久,拓跋燾平靜下來,複又追念起這位嫡子好處,常常落淚思憶,因而懷疑是中了宗愛離間之計。
宗愛天天伺候在太武帝身邊,知其心思,深懼這位性情暴躁之君終必追究前事,將太子死因推罪於己。為保己命,宗愛決定先下手為強,鋌而走險。
於是便選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宗愛帶人潛入永安宮,於睡夢中將太武帝暗殺。可歎!拓跋燾威名卓著、不可一世,死時年僅四十五歲,臨終竟然不知自己死於何人之手。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四五二年。
太監宗愛殺死魏太武帝,複矯皇太後詔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餘,是為魏文成帝,改元承平,尊太武帝拓跋燾廟號為世祖,大赦天下。
文成帝即位,封十四歲馮氏為貴人,十八歲時複立為皇後。同年立兩歲兒子拓跋弘為皇太子,並依“立子殺母”規矩,拓跋弘生母李貴人被賜死。
魏文成帝即位後,宣布廢除禁佛令,佛教在皇室及貴族支持下迅速複蘇,北朝佛教文化藝術在這一時期空前興盛。
九月,河南國吐穀渾慕利延死,樹洛乾之子拾寅繼位,在遠離魏軍之伏羅川建築都城,同時臣服於北魏和南朝劉宋,被兩國同封為鎮西大將軍、沙州刺史、西平王。
此時吐穀渾東部雖被北魏王朝占領,但西部卻擴展到柴達木盆地,以及塔裡木盆地東南部,仍據地千裡,堪稱西北部大國。
當時匈奴遠遷歐洲,鮮卑之盛至此達於巔峰。
畫外音:公元四五三年,匈奴王阿提拉在其婚宴當晚去世。此後匈奴各部爭奪領導權,時有衝突發生。曾經縱橫蹂躪中東歐洲數十年,令人聞之色變之匈奴帝國從此分崩離析,終至默默無聞。其後亞伐入侵歐洲浪潮興起,匈奴族便同時在世界曆史舞台上消失,化為塵煙。雖然匈奴作為一個種族終在西方消失,但其對於人類影響遠未泯滅。匈奴西遷,不但為蒙古草原逃難者準備了後路,且為遠征者提供了極具誘惑力之目標歸宿,導致一次又一次由東向西之民族大遷徙。其後先是柔然,而後突厥,而後蒙古,那一陣陣由遠而近,急促而激烈馬蹄之聲,又敲碎幾多歐洲人和平安寧之夢。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複說南宋。
宋文帝欲報兵敗之仇,詔命蕭思話代替武陵王劉駿為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豫州梁郡諸軍事,拜為撫軍將軍、並領兗、徐二州刺史。
此後不久,忽聞北魏太武帝死訊,宋文帝大喜,遂再謀北伐,問計於群臣。
青、冀二州刺史劉興祖進言:陛下兩度對北用兵不克,皆因全借水軍,進兵過緩,不及北兵精騎聞警,來援之速。此番北伐,愚謂宜長驅中山,據其關要。冀州以北,民入尚豐,兼麥已向熟,因資為易。向義之徒,必應趨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請發青、冀七千兵,遣將領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驅克勝,河南眾軍宜一時渡河,使聲實兼舉,並建司牧,撫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軍都,因事指揮,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若能成功,清壹可待。如依為臣之計,若不克捷,亦不為大傷。
彆駕崔勳之附奏:陛下,臣謂劉刺史此言甚善。何者?其一,冀州以北居民眾多,夏麥大熟,就地取糧養軍甚易。其二,河北百姓百餘年來苦於胡人暴政,心懷忠義之士南望王師望眼欲穿,若聞漢族南兵來伐,必然迅速響應,征軍不難。如此河北中原震動,黃河以南地區自然崩潰。其三,我既占領中山及冀州之地,除用兵守城之外,則還有二千餘人。朝廷再調集三千士兵,命一上將軍統之,和青、兗二州名門望族,以蓋柳津直接衝擊中山;申坦率領曆城兵士約有二千,隨後進發。統計南北兩軍,大概有七千餘人,則衝入敵人心腹,調集租稅,征集糧車,供應我軍後勤不難。若使前鋒順利,張永及河南各軍便應同時過河,使兵聲同起,冀、幽二州俱下,則勢如破竹也。
宋文帝隻是誌在收複河南,聞此一統天下宏圖大計,不由連連搖頭,意似不信。
劉興祖又道:二州既下,陛下即可設立州府官吏,安撫依附民眾,江南大軍便可分兵而進:複使定州刺史攻取大嶺,冀州刺史進向井陘,並州刺史屯駐雁門,幽州刺史塞守軍都,相州刺史防衛太行,因敵情變化而變,隨時授官賜爵。此北部郡守向來畏懼我大宋聲威,心向恩寵,人人有奮進之心。渡河之時再大量任命官吏,使分駐所占北地州縣,無有不成。
劉義隆見二人慷慨激昂,亦受其情緒感染,遂問眾臣:卿等以為如何?
宋國朝中將軍皆無北伐之誌,見皇帝此問,皆搖頭道:倘依二公所言,我等深入敵境,冒險長驅而進。一旦蹉跌,悔不及矣。前朝桓溫便是明鑒,陛下慎思。崔勳之大怒道:中原誌士皆盼王師北歸,願誓死為國效力,壯誌難得,因何不用?劉使君之千古奇策,決非同於當年魏延向武侯孔明所獻奇襲子午穀冒險之計,實乃萬全之略。如果能夠成功,統一天下便有希望;若不能成功,全軍退回便是,又有何損害?
可惜此計,決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劉義隆誌望見識均不及此,故未敢采納。
曆史真相:若論劉興祖此計氣勢恢宏,確實孫吳之論,比之劉宋屢次北伐用兵之道,不知高出多少。需知宋文帝兩次北伐之時,皆逢河南饑荒,原野並無糧食可取,敵人堅守不出,則絕非旬日之內所能攻拔。如此極易造成糧儘兵退,功敗垂成。今北魏太武帝剛死,國內大亂,又值酷夏,若聞邊警,諸將亦必無心遠救。其關內所留兵馬,才夠守衛己城而已,亦無力分兵救應他處。劉宋若趁此突發奇兵直搗中山,且就麥熟取糧於敵,再占據敵人河北險要城鎮,則可事半攻倍。可惜宋文帝不聽此妙策,便即錯失千載良機。
宋文帝拒絕劉興祖兵出河北之計,隻欲恢複河南,乃命蕭思話北出彭城,進攻確磝。蕭思話領命,遂統領揚武將軍、冀州刺史張永眾軍沿河北上。
青州刺史蕭斌奏道:臣請申坦代任建威將軍,濟南、平原二郡太守,鎮守曆城;令任仲仁為申坦副將,進至黃河,與蕭思話兩麵合擊,以保必勝。
宋文帝準奏,即命張永依計而為。張永遂使司馬崔訓,建武將軍、齊郡太守胡景世率領青州軍隊,前來與申坦會合。
七月,蕭思話到確磝,修治三條進攻道路,宋文帝派員外散騎侍郎徐愛至營督戰。
蕭思話派兵遣將,當下兵分三路:使張永、胡景世從東路進攻,申坦、任仲仁從西路進攻,崔訓從南路進攻。
宋軍本來預期必勝,未料魏國守軍早有防備,夜晚自地道而出,燒毀崔訓了敵戰車及蛤蟆車,又燒毀胡景世了望戰車及攻城器具;回軍時複又毀壞崔訓進攻道路。
宋軍無法攻克確磝,蕭思話馳馬城前,觀察地勢不利,於是下令撤圍,回到曆下。
於是便以兵敗之罪,命殺崔訓,將張永、申坦關押。此後徐愛宣布文帝詔令,命蕭思話班師暫回清濟,再圖進討。
蕭思話解除徐州刺史,改任冀州刺史。不久又被江夏王劉義恭彈劾,免除官職。
畫外音:宋文帝劉義隆在位長達三十年,創立“元嘉之治”盛世,政績斐然;但用兵確實並非其長,故此三次北伐均未建功。但若縱觀其對外軍事活動,亦非一無是處。北伐雖然不成,但南禦林邑國之役,則是可圈可點,永留史冊。
鏡頭閃回,補敘南征林邑之役。
林邑國在東晉時多次侵擾交州,尤以永和、義熙年間為最。
劉義隆在位時,林邑對中國一麵朝貢,一麵寇邊。林邑王範陽邁野心膨脹,更於元嘉十年要求劉宋將交州交給自己,劉義隆予以拒絕。此後林邑屢屢騷擾,十數年邊患不止。
宋文帝終至無法容忍,遂派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將軍宗愨討伐林邑。
範陽邁佯裝恐懼,上表願降,欲施以緩兵之計,待機再發。
文帝此番偏不肯聽他,令宋軍繼續進發,於元嘉二十三年一舉攻克林邑北部重鎮區栗,擒斬區栗王範扶龍,並將城中十五歲以上軍民全部活埋,築成京觀。
其後宗愨等乘勝追擊範陽邁,攻克林邑都城典衝(今越南茶蕎),範陽邁逃走。林邑國一戰而亡,宋軍滿載戰利品撤回。
劉義隆此役大獲全勝,令南朝劉宋國威遠播。林邑雖於其後複國,但恭順朝貢,此後三百餘年再無侵略中國記錄。
閃回結束,書歸正文。
字幕:元嘉三十年,宋都建康。
南宋太子劉劭與始興王劉浚聽信女巫嚴道育之言,欲為謀亂,殺其父宋文帝以代。
太子劉劭生母是文帝皇後袁氏,早因嫉妒潘淑妃受寵,自己被皇帝冷落,怨恨而死。因此劉劭雖被立為太子,其實深恨潘淑妃母子。
劉浚乃潘妃所生,字休明,小名虎頭,少好文籍,姿質端妍。因見劉劭太子之位已穩,擔心將來受禍,便對太子傾意奉承,處處與其交好。
劉劭不知其暗懷鬼胎,自是誠心結納,引為心腹。
劉浚與異母姊妹海鹽公主**,文帝得知,遂殺死海鹽公主母親蔣美人,以為警告。劉浚於是大為憂懼,遂與太子劉劭共為巫蠱,利用女巫嚴道育詛咒文帝。
事情敗露,宋文帝並未懲罰二人,反向潘淑妃感慨此事,令其勸告己子,休再為此荒唐之事。劉浚不聽母勸,將女巫嚴道育接回家中藏匿,其事複又敗露。
文帝發怒,痛責劉浚,潘淑妃亦哭勸責罵。
劉浚不聽其母良言,決定謀亂,即向劉劭造謠:皇帝有廢太子之意,宜先下手為強。
太子信以為真,於是二人勾結,唆使嚴道育在含章殿前埋下玉雕人像,上刻宋文帝生辰八字,再次施以巫蠱之術。東陽公主婢女王鸚鵡及其情夫陳天興,黃門郎慶國亦有參與。
劉劭提拔陳天興為宮中禁軍隊主,被文帝盤問,劉劭、劉浚與王鸚鵡為防追查,又殺陳天興滅口。黃門郎慶國擔心自己也被滅口,就將巫蠱之事報給宋文帝知道。
宋文帝立即下令收捕王鸚鵡、嚴道育。嚴道育與王鸚鵡雖然最終逃脫緝拿,但禁軍卻在其家中找到劉劭、劉浚所書數百張咒詛之言,又將玉像挖出,呈獻皇帝。
麵對造逆鐵證,劉劭、劉浚二人恐懼無言,隻能一直認罪,伏地求饒。(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