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楊素,字處道,弘農郡華陰縣人,北魏諫議大夫楊暄之孫,父為楊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孝閔帝時,楊敷加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鬼穀門第三十五代祖師李衝出山,雲遊蒙州來訪楊敷,授五胡令牌及兵法、神槍之術,命繼蕭衍之後為三十七代掌門。
楊敷以勤政著名,每年上交國家稅賦名列第一,多次獲朝廷優賞,從而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天和六年,楊敷出任汾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一千五百戶。
齊將段韶率眾五萬來犯,楊敷親當矢石,隨時扞禦,拒守累旬。朝廷令齊公宇文憲率兵赴救,齊公懼怕段韶,不敢進軍。楊敷死戰矢儘,終為段韶所擒。
齊帝欲使其降,楊敷寧死不屈,憂憤死於鄴城。臨出戰前,楊敷依鬼穀先師譜係所定,將五胡令牌及秘籍均傳己子楊素,立為第三十八代掌門。自鬼穀先師王翊創派以來,此乃唯一父子相傳為兩代掌門者,史無前例。
周建德四年,大軍進入齊境,宇文邕親自督軍攻洛州不克。九月周武帝染疾,隻得棄城回師,水軍舟艦悉被焚毀,齊軍不敢追。
建德五年,周武帝病愈,再伐北齊。大軍路過玉壁,老將韋孝寬請為東征先鋒。周武帝詔使韋孝寬為行軍總管,圍守華穀以做接應,韋孝寬乃攻克北齊四城。
周武帝於是分兵派將以宇文盛、宇文亮、楊堅為右三軍,宇文儉、竇泰、丘崇為左三軍,宇文憲、宇文純為前軍。複派辛韶率步騎五千守住蒲津關,以保障後方安全。
諸路安排已畢,乃命內史王誼為前鋒大都督,督率諸軍攻平陽城。
北齊後主高緯聞周軍來伐,親率十萬大軍自晉陽南下,前來救援平陽。
北齊帝未至,周武帝宇文邕親至平陽城下督戰,命眾軍架起雲梯,準備撞車,四麵攻打。連續攻打十日,北齊守將侯子欽、刺史崔景嵩投降,周將段文振率數十人入城,俘北齊守將尉相貴及甲士八千人,周軍占領平陽。
同時捷報傳來,宇文憲等前軍攻占洪洞、永安二城。
十一月,北齊援軍大至,前軍已進平陽境內。周武帝避其鋒銳,以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率精兵萬人守平陽;自率大軍撤至玉璧,使宇文憲領兵六萬駐紮禦敵。
北齊援軍既至平陽,晝夜圍攻不停,梁士彥頑強守禦,岌岌可危。
宇文邕得知平陽緊急,先使宇文憲率所部急趨援救,隨後親至,集諸軍八萬人,東西列陣二十餘裡,與北齊軍對峙。
北齊軍圍攻平陽同時,亦恐北周援軍突至,乃於城南挖掘溝塹,經喬山直至汾水。
北周諸軍大至,即與齊軍對峙於溝塹南北兩側。周武帝令渡溝塹進攻,齊軍拚死抵禦,戰鬥一天,未決勝負。
齊後主高緯聽從幸臣意見,命令齊軍填平溝塹而進;此舉正合周武帝之意,率軍迎戰,越塹而前,戰鬥十分激烈。
齊後主攜馮淑妃及幸臣穆提婆觀戰,見己軍東翼稍退,便以為大軍已經戰敗,乃不聽諸將勸阻,急令後撤。周兵趁勢大進,齊軍大敗,死傷萬餘,軍資甲仗丟棄如山。
周武帝宇文邕大戰平陽之前,楊素再隨宇文憲出戰,為前軍先鋒。手揮欽賜竹鞭,兵貴神速,兼道而行,一舉攻克晉州,並占洪洞、永安,具奏武帝報捷。
宇文憲屯兵棲原,以待兩翼之軍到達,齊頭並進。此時探馬來報,北齊後主高緯率諸軍自晉陽向晉州進發。宇文憲不由大懼,不敢與其爭鋒,率軍乘夜而逃。
楊素此時便由前鋒成為殿後,與驍將十餘人儘力苦戰,宇文憲方得解圍。
平陽一戰大敗,齊主高緯逃回晉陽,便留安德王高延宗、廣寧王高孝珩守衛晉陽,相約晉陽不守,則北投突厥。高緯到城南軍營犒勞將士,當夜準備逃走,將士不從。
高緯無奈,宣布大赦天下,改武平七年為隆化元年,希望通過改元以轉背運。
不料便在改元當日,第一寵臣穆提婆越城南下,跑去投降北周,被周武帝封為宜州刺史。高緯至此大失所望,遂任高延宗為相國,委其防禦北周兵馬,高延宗流淚接受委命。
高緯便在深夜斬開五龍門出城,欲奔突厥。隨從官員不願北行,大多散去。領軍梅勝郎勒馬進諫,高緯亦覺突厥千裡遙遠,乃又轉回鄴城。
當時隻有高阿那肱等十餘騎相隨,其後廣寧王高孝珩、襄城王高彥道陸續趕到,共數十人同行。往日一國之君,至此形單影隻,情狀好不淒涼。
高緯前腳剛走,丞相高延宗便在晉陽稱帝,複改隆化為德昌元年。兩日之後北周追軍大至,高延宗被周軍俘虜,共作了不足三日皇帝。早知如此,不改這年號也罷。
高緯千辛萬苦回到鄴城,自覺皇帝做得無甚趣味,遂傳位給太子高恒,改元隆化。稱皇太後為太皇太後,自為太上皇帝,皇後為太上皇後。
薛道衡、陳德信等近臣上奏,勸太上皇到河南招募兵馬,再做打算;若不能成功,便就投靠南陳。高緯從之,乃留高恒守國,自與太皇太後、太上皇後從鄴城先往濟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北周軍逼近鄴城,高恒亦棄鄴城往東逃走。北周軍到達紫陌橋,放火燒鄴城西門,高緯渡過黃河進入濟州。
當日九歲皇帝高恒做皇帝剛滿一個月整,便不耐煩,決定禪位給大丞相、任城王高湝,自己也做太上皇。乃令斛律孝卿為賜封大使,送禪讓冊文及玉璽到瀛州。
斛律孝卿奉命而往,便帶冊文符璽,直接改道長安來降北周。卻於途中替任城王高湝以受禪皇帝名義起草詔書,便以手中所帶玉璽蓋了寶印,尊稱高緯為無上皇,高恒為守國天王;留太皇太後住在濟州,派高阿那肱留守。
自中國有皇帝以來,以大臣下詔給兩代皇帝,斛律孝卿必入吉尼斯紀錄大典。
高緯及皇後見了詔書,不知應是奉詔而行,還是抗旨不遵,遂帶高恒複跑到青州。
周武帝率軍乘勝追擊,與宇文憲會師,親率諸軍攻破晉陽,再攻入鄴城,北齊王公以下官員皆降。複派尉遲勤追擊高緯、高恒至青州,齊將高阿那肱投降。
高緯、高恒率十餘騎倉促南逃,欲奔南陳,在南鄧村被周軍俘獲。
建德六年二月,周軍攻下信都,俘北齊任成王高湝,廣寧王高孝珩等,隨後平定各地反抗勢力。北齊至此滅亡,曆六帝,國祚二十七年。
以其國祚之短,更換皇帝之速,亦令世人驚詫。
北周將領尉遲綱抓獲北齊後主高緯,送往鄴城。周武帝以賓主禮節相見,封高緯為溫國公。其後不久,高緯被誣告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高延宗數十人全被賜死。
北齊既滅,天下便由三足鼎立變為劃江而治,隻餘北周及南陳二國。
鏡頭轉換,按下北周,複說南陳。
字幕陳頊,又名陳曇頊,字紹世,小字師利,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文帝陳蒨之弟。寬厚大度,富於才略,容貌俊美,身高八尺三寸,雙手垂而過膝。
文帝陳蒨死後,劉師知為中書舍人,忌憚皇叔陳頊權勢過大,與尚書左丞王暹等謀劃將其調出京城。於是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矯詔,調令陳頊去東府經理州務。
中記室毛喜進言太後令大王共決政務,今調王出,定非太後之意。願大王為宗廟社稷計,休聽小人之言。一旦出京,恐將受製於人,便似當年曹爽,欲做富家翁,得無可乎?
陳頊聞言有理,遂遣毛喜與領軍將軍吳明徹商議行止,並召劉師知入府,留其酒宴,同時派毛喜入宮麵見太後,麵說此事。
太後說道新帝幼弱,政事委其二人決斷。遣皇叔出京,非我本意。
於是陳頊扣押劉師知,自入宮麵見太後、皇帝,陳言劉師知罪行,草擬誅殺敕令請帝用璽,將劉師知交予廷尉,當夜獄中賜死,並誅殺王暹。自此,國家大政全歸陳頊。
時有文帝寵臣右衛將軍韓子高鎮領軍府,與到仲舉合謀圖取陳頊。未及行動,毛喜請選人馬分給韓子高,並賜軍資,使修兵繕甲。
陳頊不解其正欲謀反,奈何反以兵給之?
毛喜答道先帝新喪,邊境強敵環俟,韓子高受命先帝,隻可表麵施以恩惠誘其安心。後奪其兵權,隻需一壯士足矣。
陳頊深以為然,遂請罷到仲舉為庶民。韓子高日益不安,請求出鎮衡、廣諸鎮。
其部將出首上虞令陸昉及韓子高謀反,陳頊在尚書省召文武大臣議立太子,到仲舉、韓子高入尚書省拜賀,則被拘押送付廷尉,詔於獄中賜死。
文帝陳蒨既死,太子陳伯宗繼立為帝,加封陳頊為太傅,兼司徒,賜劍履上殿,增邑至三千戶。複封皇弟伯智為永陽王,伯謀為桂陽王。
陳伯宗繼位百日,陳頊便發動政變,逼太皇太後章要兒詔廢陳伯宗,降封為臨海王,而後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是為宣帝。
於是下詔廢黜陳伯茂為溫麻侯,複派人於路攔截,殺於車中。改尊太皇太後章要兒為皇太後,立妃柳敬言為皇後,世子陳叔寶為皇太子。封皇子陳叔陵為始興王,陳叔英為豫章王、陳叔堅為長沙王。以尚書仆射沈欽為左仆射,度支尚書王勱為右仆射。
次年正月,以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郢州刺史黃法拚為中權大將軍。
三月,皇太後章氏崩;四月,廢帝陳伯宗去世,年僅十九歲。
太建四年正月,陳宣帝以始興王陳叔陵為湘州刺史,長沙王陳叔堅為江州刺史,徐陵為尚書左仆射,王勱為尚書右仆射,皇子陳叔卿為建安王。
太建五年,西元五七三年三月,陳宣帝計劃討伐北齊,議於群臣。眾臣意見不一,惟有吳明徹堅決支持。帝意已決,複命大臣推選主帥。
眾臣多謂中權將軍淳於量位高權重,應為主帥。
尚書左仆射徐陵卻道北伐之議既是吳明徹主謀,其原籍又在淮左,熟知當地風俗。而統軍謀略,亦無超過之者,亦為主帥,何必再選他人?
陳宣帝即命吳明徹為都督,詔加侍中,與都官尚書裴忌領兵十萬,出擊北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吳明徹分兵派將,自攻秦郡,命都督黃法氍攻打曆陽;另遣部將程文季,率敢死隊拔除秦州城前水障木柵,進圍秦州。
黃法氍領命出兵,使部將複廣達於大峴擊破北齊軍。
北齊遣軍援救曆陽,為黃法氍所敗;又以尉破胡、長孫洪略率軍十萬,前來援救秦州。當日來至秦州城外紮營,歇宿一夜,次日飲餐戰飯,便鼓噪而出,在陳軍背後擺開人馬。
吳明徹聞報,乃分兵繼續攻城,自率五萬主力大軍,轉身來迎尉破胡、長孫洪略二將。
三通鼓罷,兩陣對圓。
吳明徹揚鞭縱馬,向對陣看去,隻見北齊前鋒盔明甲亮,皆是馬軍,惟陣前卻有十數個大漢徒步而立,皆身長過丈,雖立於地上,但與騎士等高,便如殺神臨世一般。
吳明徹大駭,便問向導官此十數個大漢,是何來曆?
向導答道我聞北齊文宣帝在晉陽之時,多招攬高車、柔然、高車身長力大者,選為軍中勇士,稱為蒼頭、犀角、大力等謂,皆身高過丈,體力超群者,其快如風,五裡內奔馬不及。北齊軍常使其於戰時衝鋒,敵軍當者無不披靡。
正在說時,隻見對方陣中長孫洪略回頭,將手一擺。隊中有個西域騎士縱馬而出,抬手舉弓,對陳軍陣中便是一箭。
弓弦響處,吳明徹馬前護衛門將應聲落馬,咽喉處已多了一支雕翎,箭透後頸。
吳明徹又問向導官此位神箭將軍,又是何人?
向導官將軍所言絲毫不差,因精於射箭,百發百中,能箭落雙雕,故稱神箭將軍。
二人對答之間,陳軍數十個弓手已經紛紛發矢,但箭矢皆於中途落地,射程不達敵將。
吳明徹大怒,便問左右諸將哪位將軍敢出一戰?
一將應聲暴叫而出,吳明徹觀之,乃是族侄吳欽,使一杆渾鐵槍,頗為悍勇。於是許其出戰,顧謂副將韓廣,命其掠陣。韓廣領命,驅馬揮刀而出。
西域射手見對陣有將前來,回身便走。
吳欽吼聲如雷,撒開胯下良駒,渾鐵槍在那射手背心弄影。
陡聽一聲呼喝,便如炸雷,北齊陣中突出一條大漢,便如離弦之箭射至,攔住吳欽馬頭。吳欽正往前急衝,卻突覺坐騎停住,牢紮在地,半步前進不得。
低頭看時,卻是被那大漢左手按住馬額,生生抵住。那大漢見吳欽發怔,早已揮起右手中所擎鐵骨朵,往下便擊,口中叫道小東西,著某鐵疙瘩罷!
隻聽喀嚓一聲,吳欽早已腦漿迸流,死屍摔於馬下。那大漢喝喝大笑,將左手放開,那匹寶馬良駒早已委頓在地,站不起來。
正在這時,隻聽馬掛鸞鈴,韓廣高舉大砍刀已至,兜頭衝那大漢便是一刀。
那大漢倒是靈便,隻一轉身便將大刀躲過。剛欲還手,隻聲弓弦響亮,韓廣一頭栽下馬來,咽喉處多了一支雕翎狼牙,卻是被那西域射手覷個方便,一箭射死。
北齊軍見狀大喊,複又擂鼓三通;陳軍諸將則無不驚懼,麵麵相覷。
吳明徹怒火中燒,忽轉首看到身旁一將,騎烏騅馬,提镔鐵大棍,不由大喜。便命部從斟一大碗熱酒過來,以手執住,遞給那員將道請將軍飲下此酒,我有話說。
那員將也不多問,乃下馬接過酒碗,一飲而儘,將空碗擲於地下。
吳明徹北軍其實不可懼,惟此西胡及那十幾個莽漢難纏。若能殺此西域箭胡及那鐵骨朵夯漢,敵軍則必喪膽。將軍向有賽關公之名,可能殺此顏良、文醜乎?
那員上將道看在將軍酌酒份上,則對方非為顏良文醜,不過是華雄等輩耳。
於是上馬提棍,直奔對陣。
那西域胡人剛將韓廣首級割下,待要上馬回陣,忽聽本陣同夥齊聲大喊,回身見一將飛來,不由甚為驚奇,暗道某征戰久矣,從未見有迎我弓箭而上者!
乃扔掉首級,複上馬出陣,引弓欲射。
說時遲,那時快!西胡尚未將弓拉開,對麵來將已抖手飛出鐵鉈,正中腦殼,砸個粉碎。
齊軍陣中十數個大力士惱怒齊出,也被那員南陳大將或飛鉈遠擊,或舞棍近砸,一口氣斬殺淨儘。一時陣前風雲變色,空氣為之不流。
吳明徹在對麵看得清楚,不由驚喜若狂,急命擂鼓吹號,揮全軍出擊。
一陣衝殺,齊軍大敗,長孫洪略死於亂軍之中,尉破胡逃走。
吳明徹命令鳴金收軍,引眾將向那使棍飛鉈大將迎來,大笑道元胤將軍!若不是本帥以語相激,今日如何肯儘全力,成此大功耶!
字幕蕭摩訶,字元胤,蘭陵人。
畫外音蕭摩訶自幼隨父在始興郡生活,後被姑夫蔡路養大。於侯景之亂後參軍,追隨侯安都征戰,屢立戰功,被封為巴山太守;此後隨吳明徹征戰,乃為帳下第一猛將。太建七年,蕭摩訶隨吳明徹圍攻宿預城,擊退北齊大將王康德,因功被授予晉熙太守。
蕭摩訶正往營帳馳來,馬項下懸掛著十餘顆上將首級,聽聞元帥這般講,忙下馬施禮若無大帥那一碗熱酒,末將今日亦無能為也。
諸將皆拜,無不驚歎讚服。
吳明徹遣使往京城建康報捷,陳宣帝大喜,詔命重賞參戰諸將,並進封蕭摩訶為明毅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廉平縣伯,不久進爵為侯,改任太仆卿。
尉破胡收拾敗殘兵馬,退回兗州以北,遣使報至晉陽,向朝廷請罪。(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真相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