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周餘臣一聲一聲姐姐的吹捧,中年婦女很快就放下了對周餘臣的戒心,兩人的關係進一步融洽。
周餘臣已經從小夥子變成了小周,基本已經達成了詢問解鎖條件。
當然這不是遊戲,不可能刷滿好感度後想乾什麼就乾什麼。
所以周餘臣不可能直接問楚周士有什麼秘密,他決定從這些書入手。
很奇怪,楚周士作為一個會計,周餘臣本來以為他的藏書應該是以偏經濟類或者偏數學類的為主。
考慮到其軍方背景,就算是偏軍事的書應該也對。
沒想到楚周士收藏的最多的,居然是曆史類書籍。
如果不是楚周士故意用來掩人耳目的話,那麼很有可能他的秘密就和這些曆史書籍有關。
想到這裡,周餘臣開始詢問為什麼楚周士會收藏這些書籍。
“哎呀,還不是我爹,非要考證什麼夏墟,說什麼夏朝的都城等著他發現。
我真是服了,都快要奔百歲的人了,明明夏墟大家都知道在哪裡,他還非要說自己能發現真正的夏墟。”
聞言,周餘臣就知道中年婦女是不知道所謂的夏墟以及夏朝都城有什麼區彆。
夏墟就是二裡頭遺址,五十年前大日皇帝剛剛營建好帝下之都以後,就宣布了要大力發展文教事業。
拋棄舊儒學,迎接新科學。
既然要棄舊迎新,就得知道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是需要丟棄的。
為此,人們需要將從古到今的華夏曆史完全梳理一遍,這樣才好把那些要保留的東西和儒學作切割。
也是因為這樣的舉動,徹底讓儒教死心,成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造反恐怖組織。
當時有史記載的朝代,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第一批考古斷代工程也是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一期工程開展工作。
隻是大家都知道有個夏,但是這個夏在哪裡,說實話除了一些古文尚書裡有些許記載,其他的大家還真不清楚。
要不是之前在大日皇帝的授意下,國家發掘出了魏國竹書,大家還要被烽火戲諸侯蒙騙下去。
連周朝的曆史都已經不太保真了,誰又能肯定夏朝的曆史被後人記載的是正確的?
按照史書上的地點開始往下挖,萬一挖到地幔層都沒有挖到呢?
這時,大日皇帝再次出手,要求考古學家們在二裡頭位置發掘,果然發掘出了一座城池。
而且從各種規格上來說,這座城池都應該是都城,也就是說二裡頭遺址就應該是夏都。
但是後續的一些考古發現,將這座都城的斷代往後斷了幾百年,這個時候商朝已經建立了。
也就是說,就算二裡頭是夏都,那也不過是晚期夏都。
如同商朝頻繁遷都一樣,夏朝應該也有許多都城。
所以楚周士想要尋找夏都或許沒有錯,畢竟在他眼裡晚期的夏都根本不該算是夏都。
就像唐時唐玄宗的兒子在安史之亂以後跑到武靈登基,武靈能真的算是都城嗎?
所以周餘臣猜測,楚周士要找的,應該是夏朝王族一直居住得最久的那個城市。
那麼這個都城在哪裡呢?
其實周餘臣還真知道一點兒這個,之前和胡八一教授合作的時候,聽過胡八一教授提過一嘴。
帝國現在在陶寺發現了新的遺址,斷代為夏朝前期,很有可能是大禹之前的華夏首領堯建立的堯都所在。
按照堯舜禹的禪讓順序,陶寺或許才是夏朝最初的都城。
等到大禹的兒子啟奪取了家天下以後,夏朝後續可能才從陶寺搬遷了都城。
如果說楚周士是在找夏都的話,或許陶寺遺址是更準確的答案。
這個陶寺遺址也是大日皇帝下令挖掘的,其實那裡自古以來就有流傳,說當初堯舜是在這裡建立了王都,不過沒有人信。
等到考古隊在大日皇帝的指揮下定點發掘,還真的在這裡找到了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的人類遺址。
當時有一天下雨,考古隊們正坐在雨棚裡盯著地麵發呆。
因為他們在這塊平地裡,挖出了十幾根莫名其妙的夯土柱。
這些夯土的位置很奇怪,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也不可能是建築物的柱子。
那天下雨卻給了大家啟發,地麵上沒有夯土的部分濕得快,得以讓考古人員們看到了那些夯土層的橫截麵。
隨後他們將這些橫截麵畫出,立了一個個模擬的土柱以後,發現這居然是古人們觀測日影的工具。
通過石表一尺六寸的日影打在柱子上的方位,就可以知道此時是什麼時節了。
考古學家找來了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重新模擬了近四千年前的地球黃赤交角,然後按照這個刻度進行實際測量,發現果然能夠和農曆對得上。
換而言之,陶寺,就是古時候先民用來測定天文曆法的地方,這個地方有個專門的詞叫做地中。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中這個字,其實是旗幟的變種,古時候部落首領們想要召集人們開會,就會樹立旗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人們看到旗幟,就知道這是首領在叫人了。
所以旗幟,有的時候也代表著中央的意思。
古時候的斬將奪旗多半也是這個道理,在兩軍交戰時斬掉敵軍的旗幟,直接等同於癱瘓了敵軍的中央,這個時候敵軍不投降還等什麼?
等到古人從部落時代進入到奴隸時代,國人的數量越來越多,此時不再是一個旗幟就能隨意驅使所有國人的時候。
這個時候作為君主,又該用什麼方法來召集並治理自己的臣民呢?
所以奴隸時代早期的華夏先主們,迫切的需要一柄在精神高度上被人們深刻認同的旗幟。
先主們選擇的旗幟,就是地中。
在北緯三十五度至三十六度的溫帶,基本上全世界的古文明都孕育在這個緯度帶上。
其實很簡單,再北邊一點兒有些冷,沒辦法支持古人們從遊牧轉為種植,沒有種植就難以形成文明。
再南邊一點兒,氣候溫暖,食物豐富,靠采集就能活得很好,為什麼又要費勁步入文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