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未來走向的李路沒有這些擔憂,如何歷史沒有發生重大改變,移交地方之後,光明廠會在三年後陷入經營困境,隨即進入苟延殘喘階段,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在國企改制浪潮中被作為陸港市的老大難問題改制,改制失敗,最終徹底消亡。那麼大一個廠子,衰敗起來的速度是讓人難以置信的。
拖垮光明廠的因素很複雜,加上退休職工,一萬五千多名人員是最沉重的負擔。
李路不擔心被開除,手裡掌握的未來技術是他最大的依仗,而他需要繼續留在光明廠,是為長遠考慮。
“給不給,光明廠說了不算,政策允許私營企業從事農業機械製造,我就能造。”李路說。
因為地處南方沿海,陸港地區的人們接受市場經濟的意識比較強,並且受到三角洲地區的直接影響,楊青松也不是老大粗,高中文化呢。
村裡玩得好的小夥伴,按照年齡排行,楊青松是老二,李路是老三,郭翰威年齡最小是老四。
楊青松忍不住問,“上次你沒說,你的錢從哪來的,開工廠可要不少錢。”
“賣收音機電視機啊,年前你不還幫著老四賣呢麼。”李路說。
楊青松瞪大眼睛說,“後面的老闆是你?老四可沒說,他說是一個香港老闆!”
李路笑道,“那是我交代他的。現在我還是躲在後面的好,廠裡知道了肯定會找我麻煩,你也別往外說。”
“那小子嘴巴夠嚴實的,連我都瞞住了。”楊青松說,“對了,你大哥二哥都回來了,他們不是能幫上手嗎?”
“他們我有其他安排。再說,我大哥二哥除了種地什麼都不會,讓他們跟著我爹種地再好不過。”李路說。
楊青松搖頭,“種地有什麼出息。”
他打心裡覺得李路這樣會虧待了大哥二哥。
李路不多解釋,種地才是最穩固的資金來源,他腦子裡有全盤的打算。
忽然有些內急,李路扭頭就往村西頭的茅坑走,說,“我去拉屎。”
楊青松指著那邊的甘蔗林,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到地裡解決,這我家的甘蔗。”
耕地承包到戶搞了幾年,城區邊緣的大隊搞得最快,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己的耕地,大鍋飯時代宣告終結。
吃的有點雜,李路還真有點急,什麼也不說,一低頭就鑽進了甘蔗林裡,往深處狂飆出去二三十米,尋了一處沒那麼多葉子的地方蹲下,就稀里嘩啦出來了。
甘蔗的葉子有毛刺,紮在手上很癢。但是甘蔗的葉子中心是弧狀的枝幹,把兩側的葉子撕掉,枝幹可以用來擦屁股。確切地說,是刮**,刮乾淨褲子一提完事。
這個年代農村裡幾乎沒人用手紙,城裡人用的手紙還是非常粗糙的那種。因此可以說,這年代的人,菊花的承受能力是很強悍的。二三十年後,柔軟得根本沒有摩擦感的紙巾,會讓人們的菊花越來越嬌嫩。正如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一樣,惡劣環境中生長的人們,總是會比舒適環境中成長的人們要強一些。
李路正舒暢地昂起下巴微微眯了眯眼睛,忽然聽到了一些奇怪的聲音。乾枯掉落在田溝裡的甘蔗葉子被重物碾壓的聲響,還有一些非常奇怪的人的呼吸聲,像緊張的人在偷偷做著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