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金濤同等級別地位的,一年也沒多少萬研究經費。
因此,這對很多研究人員來說,具有非常要命的吸引力。
李路要快速壯大技術力量,沒有比砸錢更好的辦法。過去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李路最大的支出就是材料研究所的經費。數以百萬計的經費不斷的投入,簡直是不計成本。
他在省城買地,往死裡花也花不掉一千萬,但他在材料研究所裡投入的資金,包括進口的研究裝置在內,已經花掉了近兩千萬。奮遠公司那邊每個月的分紅,基本上都用在了這上面。
李路想辦法大肆舉債擴大經營規模,也不會動材料研究所的一分錢。首先保障材料研究所的研究經費是他的根本原則。
“一個月十萬,一年一百二十萬。”馬金濤說,“他要求有獨立的研究團隊,因愛一百二十萬是團隊每年的研究費用。”
李路連聲問道,“團隊他負責組建嗎?他能帶多少研究人員過來?”
馬金濤笑著說道,“長春廠是不會放人的,他過來,也得放棄那邊的工作。他以前的學生,還有一些在其他廠的老同事們,他表示可以聯絡聯絡,當然需要紅星廠派人出面談。能談成幾個算幾個。”
沒有怎麼猶豫,李路道,“沒問題,這個事情我交代劉貴松來負責。他提出的條件我都答應,成立個底盤技術研究部,暫時放在研究所裡,他的研究經費可以獨立核算。”
“他沒什麼不滿意的了。”馬金濤鬆了口氣,笑道。
李路說道,“畢曉龍先生的待遇標準,參照你的標準,降半格,如何?”
馬金濤擺了擺手,說道,“小李啊,你不用顧忌太多。該怎麼樣怎麼樣,廠有廠規,我這邊不在乎這些,你想得太多了。”
他知道李路是擔心他有想法。
李路略顯尷尬地說道,“馬工,您是研究所所長,又是咱們廠的總工,既是技術總管,也是管理層,和你商量一下,正是出於廠規的考慮。”
“依照我的意思,待遇標準按照最高的走,是最符合情況的。”馬金濤說道,“畢曉龍雖說比我年幼幾歲,但他的成就絕對不在我之下。”
李路乾脆地說道,“按照你的意思來辦。”
指了指總體設計圖草圖,李路問道,“馬工,這個樣車要出來,需要多長時間?”
馬金濤有些無奈地說,“恐怕要兩三個月。你要等樣車出來作為競標的條件,恐怕來不及了。但能夠在此之前完成基本設計。”
“能完成基本設計也可以。”李路微微點頭,“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馬金濤笑著說,“可行性研究完成,到基本設計出來,這個過程需要不少時間,何況咱們的技術底子還很薄弱。儘量趕吧。”
李路道,“穩紮穩打,操之過急也不行。技術積累有它的特點,一味追趕時間,回頭還要補課,同樣節省不了多少時間。”
“是的,我們現在是分成三個班,連續工作。能追趕上一些進度。”馬金濤說道。
李路緩緩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