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預備役營實際上和民兵營是一個架構兩塊牌子。李路瞭解到,幾年前,光明廠的預備役營的前身是預備役團,是他孃的團級部隊,預備役,不是什麼民兵!
絕對的嚇人。
戰備庫房裡存放著更多地59式坦克、63式裝甲車以及59式57毫米口徑高射炮以及59式100毫米口徑高射炮……
通常以民兵營的名義來管理訓練,預備役部隊畢竟性質上有些敏感。
民兵營下轄三個裝備裝甲運兵車的步兵連與兩個坦克連,還有一個高炮連,一個地炮連(對地打擊的火炮)。這哪是什麼民兵部隊,而且從編制的裝備和人數來看,哪裡是什麼營,都他孃的趕上步兵團了。
而且,所有的裝備都是光明廠自己能夠生產的,連著名的蘇式D30火炮都能生產!
絕對令人哭笑不得。
沒想到華夏帝國事實上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居然隱藏在光明廠裡。
至於操作這些武器裝備的人員,那簡直不要太簡單——全都是自己生產出來的,包括實驗什麼的都是自己做的,能玩不轉嗎?至於彈藥什麼的,那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了。
國企大廠最終死在高大全上,但誰也不能否認高大全的國企大廠在特殊環境中的強大的生命力。
李路直接就能肯定,就算陸港地區沒有駐軍,若是有敵軍登陸上來,光是光明廠這個過分超編的民兵營就能把敵人打得哭爹喊孃的。
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來保衛科的權力很大,因為保衛科的另一塊牌子就是光明廠民兵營!
李路就兼著民兵營副營長這個職務。
頭銜很多,但人還是那些人,除非爆發戰爭。
光明廠的一車間還在生產坦克,安南戰事之後,損失了很多裝備,62式輕型坦克損失慘重,於是光明廠最重要的一車間還沒來得及轉產拖拉機,就接到了恢復生產59式坦克的指令。
62式坦克在戰爭中暴露出了一個很致命的問題——裝甲太過薄弱。因此部隊需要大量補充59用來替代原先裝備62式輕坦的部隊。而59式坦克因為是中型坦克,裝甲防護力更好,在戰爭中如魚得水,但是,59式太重,動力弱,無法很好的適應南方叢林環境。
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
要增強裝甲能力就要增加重量,重量增加了,動力問題更突出,就沒辦法符合部隊對機動性的要求。
李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因為光明廠頂多還有一年,就會完全停止生產坦克,然後徹底地移交給地方,留給他的時間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