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都成武聖了能尚公主吧筆趣閣

第438章 鬱悶的王扶龍

封王!

大明第一位異姓王!

皇帝下了朝之後,封王一事就無可避免地傳開了,就如同瘟疫蝗蟲一般,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席捲了九州。

等張麟接到受封聖旨的時候,訊息已然引得九州震動。

在大眾的認知當中,有明以來八百年了,但還從未聽過一位活著的異姓王。

當然,孔家的那位吉祥物不算數。

那是當年世祖烈武皇帝一氣之下屠了北孔滿門,但又不得不給天下讀書人一個交代,所以才將南孔的爵位往上抬了一抬。

隨著朝廷昭告天下。

北涼王張麟的名字,頓時就滿譽天下,甚至於還有人編造出相關的童謠,諸如什麼大丈夫當如是、生子當如北涼王之類的話更是層出不窮。

畢竟封王拜相,那是每一個男人的終極夢想,無論年長還是年幼。

這些都是後話了。

現在的京畿之地,士林當中,卻是因為封王一事一片譁然,吵得不可開交。

首先就是太康帝開了先河,居然違背祖宗規矩,封了大明第一個異姓王,這些整天唸叨著‘祖制不可違’的讀書人自然是第一個不幹了。

甚至於還有國子監的學生,打算敲響登聞鼓,以死上諫皇帝收回成命。

在明朝,登聞鼓是一種重要的申訴渠道。

如果讀書人有重大冤情或緊急情況,可以前往京城的登聞鼓處擊鼓鳴冤。一旦登聞鼓被敲響,足以上達天聽,相關部門就必須受理案件,並進行調查和處理。

但是,封王一事和冤情有關係嗎?

這群國子監的讀書人,只不過是想要藉機把事情鬧大,仗著‘法不責眾’想要左右朝堂上的決策。

至於其中有沒有私人恩怨,那就不得而知了。

畢竟,張麟那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將天下讀書人給得罪了個遍。

其次,輿論風暴中心的就是王扶龍了。

剛開始,王扶龍坐上內閣首輔的位置其實士林當中普遍是一片叫好,都將王扶龍視作前首輔張蓬玄的接班人。

畢竟前者是後者的學生,又是被張蓬玄一路扶進內閣的。

王扶龍幾乎全盤繼承了張蓬玄的政治遺產,說是大明政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也不為過。

但是,這樣的好口碑卻是在封王一事後跌落谷底。

獻媚於上的標籤打在他身上是徹底撕不下來了,估摸著要是國子監的學生看到王扶龍的馬車都要遠遠地吐上一兩口唾沫。

——這是從心的做法。

也有脾氣火爆,眼裡邊容不下沙子的讀書人,直接糾集一夥人上王扶龍府上叫罵丟石頭。

氣得王扶龍找太康帝要來了一隊皇城禁衛軍,這種情況才稍稍改善。

即便如此,王扶龍最近也是非必要不出門。

當然,這些事情張麟不知道,也沒有興趣知道。

他現在正在府上,感受著濃郁的人道氣運被腦海中的宮殿攫取,宮殿不斷傳來的抖動,讓他心中升起別樣的期待。

這一次封王之事帶來的影響,遠超他的想象,宮殿攫取的人道氣運之豐厚比他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得多。

.......

南疆。

蠻族鐵騎遁逃,北境而來的軍隊順勢揮兵南下,與南疆的守備軍匯合,打得妖族節節敗退。

妖族本就妖心不齊,就連幾個大族之間也矛盾重重,每天都是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不順眼。

就差直接大打出手了。

而且,再加上董蒼生在其中挑唆,現在的妖族就像是一個即將爆炸的火藥桶。

只差一個契機,就會瞬間被引爆,以至於分崩離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氣小說推薦More+

靈幻時空
靈幻時空
書海閣小說網免費提供作者(一場臆想)的經典小說:《靈幻時空》最新章節全文閱讀服務,本站更新及時,無彈窗廣告,歡迎光臨()觀看小說:一覺醒轉,穿越靈幻電影世界亂世、道法!這是...一個靈幻時空!
一場臆想
腳踩不祥,我於亂世證長生
腳踩不祥,我於亂世證長生
【凡人流】\n天地蒼茫,誰主浮沉?\n螻蟻出劍,亦可斬天上真仙! \n資質平庸的孤兒陳長命,機緣巧合之下,誤入兇險難測的仙途,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充滿算計的修仙界,開啟了一條波瀾壯闊的證道長生之路…… 作者:易塵所寫的《腳踩不祥,我於亂世證長生》無彈窗免費全文閱讀為轉載作品,章節由網友釋出。
易塵
無限之大魔神王
無限之大魔神王
書海閣小說網免費提供作者(墨天心)的經典小說:《無限之大魔神王》最新章節全文閱讀服務,本站更新及時,無彈窗廣告,歡迎光臨()觀看小說:重生歸來的陸明,避開了穿越成大魔神王的陷阱,卻想不到進入了主神空間。不一樣的武俠、不一樣的fate,不一樣的神魔、不一樣的無限流。
墨天心
快穿:刺殺男主計劃
快穿:刺殺男主計劃
書海閣小說網免費提供作者(未遲遲)的經典小說:《快穿:刺殺男主計劃》最新章節全文閱讀服務,本站更新及時,無彈窗廣告,歡迎光臨()觀看小說:系統:你的任務就是誅殺男主,不斷升級,完成數量後,就可以自動解除繫結獲得新生!馮奚:啥?刺殺男主?一來就這麼刺激?可是等一下,這些男主個個都是大佬級別,我一個小蝦米?系統:你本身已死,橫豎都是死,不妨垂死掙扎一下?馮奚:玩我呢???現在連死都不能痛快點?系統:不
未遲遲
馬伏山紀事
馬伏山紀事
歲月與土地的長歌。我出生的馬伏山,那是個被大山緊緊環抱的小村落,多年前,生活在山裡的人們窮得叮噹響,卻藏著我全部的童年與青春。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馬伏山的日子彷彿龍王臺那口老井,幽深又沉悶。 每次聽到王隊長的木梆聲,大人們就開啟了一天的勞碌耕作。我和小夥伴常常在放學後揹著自編的小竹簍上坡割牛草,熟悉了這裡的一草一木。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馬伏山,一切都開始悄然改變。公路通了,電燈代替了灰暗的煤油燈,
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