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車輛試驗場,李路來到了材料研究所這裡。
紅星廠的所有研發專案都放在這棟三層小洋樓裡,圍繞著這棟樓,新建了好幾間混凝土結構的平頂二層樓房,用於容納更多的人員和研究裝置。
19標準座中巴車研發專案組在主樓三層右側,馬金濤親自領銜這個專案組,日以繼夜地進行研究。
基於豐田海獅研發中巴車是個很具挑戰性的工作,並不只是做一下拉皮手術那麼簡單。
對於馬金濤這些工程師來說,最有利的地方在於——他們有第二代柯斯達作為研發參考物件。
紅星廠透過三井公司進口第二代柯斯達,經過“紅星式改進”後,命名為紅星柯斯達進行銷售。
之所以要基於海獅進行研發而不是基於柯斯達,是李路考慮到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發團隊可以積累輕型客車的經驗,第二,總得有一些自主的東西,一味的“紅星式改進”不是長久之計。
聽了馬金濤的彙報之後,李路一下子就無語了。
馬金濤無奈的說道,“我們做了大量的分析,結果表明,基於海獅進行拉伸擴大,很難滿足你提出的要求。最多隻能做到十九座,可是你要的是十九座至三十座。你要求的時間很緊,因此我只能調整了基礎,主要參考柯斯達的底盤來進行開發。”
李路只能無奈的點頭,“嗯,咱們的底子太薄,你的決定更符合實際情況。”
“十九座到三十座這樣的標準,已經是中型客車的範疇,海獅的底盤再怎樣拉伸,也很難符合要求。參考柯斯達的底盤,是更恰當的。咱們有MTU動力公司提供的動力單元,解決了底盤的問題,主要的技術障礙也就解決了。”馬金濤說。
底盤多麼重要,李路是清楚的。
就算按照他的要求,基於海獅來開發,車是能造出來,但是好不好用,主要是一個耐用度的問題。
因此,經過思考,李路得承認,馬金濤的方案才是最好的選擇。用柯斯達的底盤作為參考又有什麼關係呢,小日本的越野車都是從仿製威利斯開始的。
馬金濤取出總體設計圖紙鋪開,指著圖紙介紹道,“這是設計草圖,三十二座客車,動力單元使用MTU動力公司提供的200馬力柴油發動機,變速箱也是他們提供的匹配型號。”
李路微微點頭,“這麼說,當前最大的技術障礙是底盤系統。”
“嗯,比柯斯達增加了十三個座椅,車身要拉長,寬度要增加一些,相應的底盤要進行重新設計。”馬金濤說道,“我打算請一位這方面的專家過來,很有經驗的汽車底盤工程師。這個需要你點頭。”
李路驚喜地跳了跳眉頭,“長春廠的?”
點了點頭,馬金濤說,“在哈軍工的時候,和我是同學。畢業後他到了長春廠,我去了東海鋼鐵廠研究所。”
“太好了,他們叫什麼名字?”李路問道。
馬金濤呵呵笑了笑,“畢曉龍,他父親畢勝是我國第一輛卡車的總設計師。”
“太好了!”李路更激動了,“馬工,他有什麼條件?要求每年多少研究經費?”
這是李路一早和馬金濤商量好的,超過一百萬元的,李路拍板決定,一百萬元以下的,馬金濤自己就有決定權。因此,如果要求每年的研究經費超過了一百萬元華夏幣的,馬金濤就必須要向李路彙報,由李路來定奪。
馬金濤手握的這個權力是很大的,體現了李路對他的信任。挖人才,待遇是一方面,充分的研究經費是殺手鐧。現在國內許多研究機構都處於無米下鍋的狀態,一個數百人的研究所一年的經費能有個兩三百萬就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