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找到敵軍特工隊的指揮官。
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說明敵軍特工隊指揮官早已經有最好的打算。而且,清點了屍體數量之後,李路發現,不見的不僅僅是一個班,至少有二十人!
李路對敵軍的編制情況太清楚了,所有的屍體裡面,只有一名少尉。這樣的潛入敵後行動,指揮骨幹絕對不會很少。
敵軍特工隊指揮官顯然非常的清楚自己的處境,時時刻刻都做好了斷腕的準備。甚至,他安排不少人守在村莊裡,都極有可能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否則會帶更多人出去。
最關鍵的是,他們要依靠迫擊炮,因此村莊院子裡的迫擊炮陣地很重要。結果卻遇上了李路,炮沒修好人被幹死了。
李路很容易的得出了一個讓他不敢相信的結論——敵軍特工隊的指揮官居然打的是隨時撤退的主意!也就是說,一旦遭到他認為無法抵擋的攻擊,他就會果斷撤離,因此他才把大部分軍官骨幹帶上去偵察警戒,而只留下一些對他來說無足輕重計程車兵看守人質。
暗暗咋舌的同時,李路比較難理解這是越軍指揮軍官的作戰精神。他所接觸的所有的越南軍人,只有極少數士兵當了俘虜,當了俘虜之後一般都會在審訊下崩潰吐出情報來。
還沒開始打就計劃了退路,甚至是損失慘重的退路,這是不敢想象的。
敵軍特工隊的指揮官要麼是膽小怕事的人,要麼就是思維極度清晰異常冷靜但是受到一些限制的高手。
膽小怕事的人不會負責這樣的敵後滲透行動,因此,只有一個可能——那是一個強勁的對手。
非常明顯的地方在於,一旦在後勤運輸車隊到來之前行蹤暴露,那麼敵軍特工隊下面的計劃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麼果斷撤離,要麼硬著頭皮展開攻擊。
兩種選擇都風險極大。
也就是說,執行這次任務的敵軍特工隊已經沒打算活著回去,而那名指揮官顯然非常清楚這一點。但是,在“搏一把提前撤離有機會活著回去幾個人”以及“硬著頭皮繼續任務肯定會死光”之間,敵軍特工隊很明顯的選擇了前一項。
如果是李路,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原因再簡單不過——明知道這一條路是全部戰死,而另一條路有生還的可能,這個決定對於一名思維冷靜的指揮官來說,一點也不困難。
李路沉聲對吳三炮說,“聽著,接下來的戰鬥一定要想辦法留下俘虜,你不能為圖一時暢快把所有敵人都殺掉。”
吳三炮憋著氣悶悶地點頭,牙關緊咬著。
“你馬上到海防工事去,告訴萬山,做好防禦作戰準備。”李路盯著吳三炮交代。
吳三炮道,“是!”
他隨即又問,“你幹什麼去?”
李路指了指左肩後面的對講機,道,“我到公路那邊看看情況,和萬山隨時保持聯絡。”
吳三炮不知道那是什麼,他根本不相信有這麼小的電臺。
李路拍了拍吳三炮的肩膀,提著五六沖戰術改輕輕躍過矮牆,朝公路的方向去。吳三炮在原地猶豫了一下,還是按照李路的指令朝海防工事那邊去。實際上,李路只需要用對講機通知萬山做好防禦作戰準備,根本不需要吳三炮去傳令。
但是,他看出了吳三炮胸腔裡那股復仇之火,帶著吳三炮,恐怕他會不留俘虜。要搞清楚敵軍特工隊襲擊後勤運輸隊的目的,必須要有活口。他原來認為他能控制住吳三炮,但是他發現恐怕很難,因此改變了把吳三炮帶在身邊的決定。
為了襲擊一支後勤運輸車隊而花費這麼大的精力冒這麼大的風險深入縱深,根本不合理。基本上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另有目的,要麼是後勤運輸車隊運輸著重要的物資,或者人員?
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楚!
才順著陽光照射的方向摸到了村外的田地裡,萬山突然呼叫李路,聲音極度的壓抑:“班長,海防工事有情況,你快來看看。”
不清不楚的,甚至通話質量不太好,但是李路依然從萬山的語氣裡感受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那是一種得知非常不好的訊息之後又不知如何啟齒說而產生的情緒。
那種憤怒深入了骨髓。
李路果斷掉頭返回,朝海防工事狂奔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