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小行星帶這裡,“遠洋”號宇宙飛船在虛空之中不斷的前進,不過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它看起來就好像原地不動一般,儘管此時它的速度已經超過30公里每秒的速度,可是在茫茫宇宙當中依然顯得非常、非常慢。
本來枯燥的星際旅途此時因為進入小行星帶的範圍內,科學家們可以研究身邊的這些小行星,所以倒也忙的不亦樂乎。
“根據我們目前獲得資料來進行逆向推演,在30多億年前,小行星帶這裡絕對有一顆質量達到了行星級別的星球,至少這個質量不會比火星低太多。”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木星的質量不斷的變大,它的質量慢慢的成為太陽系當中僅次於火星的存在,它強大的引力,再加上火星巨大的引力,在某一刻,當三顆星球練成一線的時候,巨大的引力拉扯之下。”
“嘣!這顆行星就四分五裂,成為了現在這樣的小行星帶,無數的碎塊在虛空之中不斷的蔓延,依靠慣性形成了一個類似於軌道一樣的小行星帶。”
“遠洋”號飛船上面隨船過來的天文科學家唐泊遠和董知非此時正在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太陽系的發展歷史。
太陽系歷史最悠久的自然是太陽,已經超不多有50億年的漫長曆史,並且作為一顆黃矮星,太陽壽命將長達100億歲,所以此時的太陽才剛剛到中年而已。
地球的壽命大概已經有46億年,歷史也是非常的漫長,當然在地球漫長的歷史當中都是一顆死寂的星球,只有大概在6.35億年地球上才開始出現最早的複雜結構生物,至於微生物群的存在歷史將會更久。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歷史就更短了,大概在5000萬年前早期人類才慢慢的出現,並且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人類進化歷史上,在某個時期可是同時出現了很多種人,這種人種之間的差別可不是黃種人、黑人、白人之間的差別。
現在通常將的這三種人彼此之間可以繁衍後代,其實人種方面只能算是一種,在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可是出現過好幾種人種,彼此之間根本就無法繁衍生息,就好像是老虎和獅子之間的差別。
當然最終還是我們的祖先智人獲取了統治權,其它的人種漸漸的全部消失不見,至於是怎麼消失不見,我想大家應該都能夠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所以科學家們對於研究地球的歷史、太陽系的歷史都是非常熱衷的,因為只有知道了歷史,也就是知道了昨天,才能夠珍惜現在,在未來更好的生存下去。
“滴滴~”負責監控周圍行星天體的董知非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就知道,探測器肯定是又發現了什麼大型的天體,連忙看了過去。
“這是穀神星啊!”董知非將發現的大行星和所有已知的行星一對比,立馬就知道這顆小行星是穀神星。
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並於1801年1月1日公佈。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穀神星曾被認為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
簡單點說這個穀神星的身份定位在國際上一直存在爭議,就像是冥王星一樣,開始被定位為是和八大行星一樣的地位,後來隨著對宇宙的認識,又把它給降級為矮行星。
而這顆穀神星一開始被認為是最大的小行星,但是後來隨著對它的深入研究,天文學家們又把它進行了升級,歸類到矮行星序列,和冥王星是同一個級別。
“發現穀神星,發現穀神星!”
沉悶的太空飛船中,被這個訊息引爆!
穀神星是這次科學考察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小行星帶已經發現的最大的小行星,甚至被最新的天文國際會有定位為矮行星,因為它基本具有圓形,有穩定的繞日軌道,只是沒有清空自己軌道上其他的小行星。
最重要的是穀神星不僅僅是小行星帶最大的星體,更重要的是根據前期的觀察推斷,穀神星上面應該有大量的水資源。
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查清楚穀神星上面神秘的白色亮點,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穀神星現在的速度為16公里每秒,公轉軌道半徑4.12億公里,正處於回落的狀態,速度在輕微的增加!”
“目前距離穀神星4239公里!”
……
“終於發現穀神星了,我還以為它藏到那個旮旯裡去了呢!”得到訊息的李復匆忙趕了過來,穀神星是這次科考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進行小行星帶已經十多天的時間,可就是沒有發現它的蹤跡,還真是一個玩捉迷藏的高手。
“你別說這個穀神星啊,當初可是先被科學家用公式推匯出來,然後科學家重點在小行星帶觀察才發現了它!”說起太陽系這些行星的故事,研究天文學的唐泊遠自然是知道的非常清楚。
“哦,還有這樣的故事?說來聽聽!”李復一聽就來興趣。
“是啊,反正也無聊呢,說來聽聽解解悶!”其他的人也都興趣大增,在這太空之中還真是沒什麼事情可做,特別是飛行的時候,聽聽故事也是一個不錯的解悶方法。
1766年,德國有一位名叫約翰•提丟斯的中學教師在研究一組數列的時候,他發現這組數列的每一項與當時已知的6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到太陽的距離比例(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定為1個天文單位)有著一定的聯絡。
提丟斯的朋友,天文學家波得深知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就於1772年公佈了提丟斯的這一發現,這串數從此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重視;並被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律即太陽系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