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都成武聖了能尚公主吧TXT下載

第166章 西域使團

佛域,靈山。

雷音寺中。

無天端坐在蓮臺之上,化蛇盤坐在身後,人臉臥在蛇軀上,冰冷地掃視著殿內的每一個人。

無天收攏了佛域眾信徒的香火願力之後,在這靈山之上是近乎無敵的存在,而身邊現在又多了一位一品妖尊的臂助,地位就更加難以撼動了。

真正做到了如波旬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披佛陀的袈裟,坐祂的蓮臺,頂著祂的名號,篡奪祂的典籍,享受祂的香火!

“既說派遣使團前往大明重修於好,不知諸位心中可有使團人選?”無天面色平靜問道。

殿內先是沉寂了片刻,而後一名菩薩開口,“大明與我佛域井水不犯河水,大明百姓也非我佛門可渡化之人,況乎大明與我佛域早有積怨,多代帝王攻伐數次,以至於多有傳承遺落九州。”

現如今,大明和蠻族、妖族兩線作戰,佛域坐山觀虎鬥,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怎麼還上趕著和對方交好?

而且,大明百姓是最不堅定的信眾。

當年佛域和大明也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佛門也嘗試著傳教大明,可惜始終水土不服,再加上新皇帝的打壓,直接退出了九州的舞臺。

其他金剛力士以及菩薩也紛紛點頭,勸誡道:

“世尊,大明如今也僅有一品武夫,這方天地除卻世尊之外再容不下另一位觸及一品之上的修士,我等又何必與大明交好?不如坐看大明與妖蠻兩族爭鬥,我等靜收漁翁之利豈不美哉?”

“誰說大明無一品之上的修士?”無天瞥了他們一眼。

越過一品之後,便是粉碎真空飛昇而去,但並非無人強行留在九州。

據他所知,大明皇室中便藏著這麼一個老怪物,要不然先明國祚不過三百年,為何如今的大明壽數已有五百年之久,卻依舊蒸蒸日上,國力鼎盛?

只要那位還藏在皇城之中,便是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不過,即便用什麼手段躲過了飛昇,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出手的,一旦出手便會被真空亂流席捲,被迫飛昇!

所以,非到滅國之戰,那位絕對不會出手,起個震懾作用足矣。

眾菩薩心中一窒,頓時心念紛飛,浮想聯翩,再不多言。

“對於此次大明建交使團人選,諸位有何建言?”

嘗過了佛域匯聚而來的龐大香火願力的甜頭之後,無天已經有些不滿足了。

大明九州,數萬萬黎庶,香火願力之龐大豈是一個佛域能夠比擬的?

若是與大明交好,取得入內傳教奪取香火願力的入場券,他的實力將會再度增強,地位也會愈發穩固。

“稟世尊,貧僧以為法玄禪師可為使團人選!”一位阿羅漢雙手合十道。

法玄禪師,是佛陀的大弟子,當年佛陀被無天偷襲打落靈山,這位大弟子便是第一個投效的,因此被人暗暗不齒。

這位阿羅漢此時提及,明顯有針對之意。

“若是世尊有令,貧僧自當遵從!”一名唇紅齒白,相貌堂堂的僧人出列道。

無天滿意點頭。

“那本座命爾為使團主使,至於其餘人等...”他沉吟一番,道:“本座早有法旨,佛域之中妖類與人族平等視之,但是佛域之中偏見已久,雖有諸位領頭表率,但人妖對立依舊盛行,本座決定,此次使團中當有妖類同行!”

秉持著蚊子腿上的肉也是肉的想法,無天既能完成當年對化蛇的承諾,亦能夠多收割一波妖族的香火願力。

“法玄禪師,本座命你在佛域之中尋訪向善妖族,組建使團出使大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氣小說推薦More+

靈幻時空
靈幻時空
書海閣小說網免費提供作者(一場臆想)的經典小說:《靈幻時空》最新章節全文閱讀服務,本站更新及時,無彈窗廣告,歡迎光臨()觀看小說:一覺醒轉,穿越靈幻電影世界亂世、道法!這是...一個靈幻時空!
一場臆想
腳踩不祥,我於亂世證長生
腳踩不祥,我於亂世證長生
【凡人流】\n天地蒼茫,誰主浮沉?\n螻蟻出劍,亦可斬天上真仙! \n資質平庸的孤兒陳長命,機緣巧合之下,誤入兇險難測的仙途,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充滿算計的修仙界,開啟了一條波瀾壯闊的證道長生之路…… 作者:易塵所寫的《腳踩不祥,我於亂世證長生》無彈窗免費全文閱讀為轉載作品,章節由網友釋出。
易塵
無限之大魔神王
無限之大魔神王
書海閣小說網免費提供作者(墨天心)的經典小說:《無限之大魔神王》最新章節全文閱讀服務,本站更新及時,無彈窗廣告,歡迎光臨()觀看小說:重生歸來的陸明,避開了穿越成大魔神王的陷阱,卻想不到進入了主神空間。不一樣的武俠、不一樣的fate,不一樣的神魔、不一樣的無限流。
墨天心
快穿:刺殺男主計劃
快穿:刺殺男主計劃
書海閣小說網免費提供作者(未遲遲)的經典小說:《快穿:刺殺男主計劃》最新章節全文閱讀服務,本站更新及時,無彈窗廣告,歡迎光臨()觀看小說:系統:你的任務就是誅殺男主,不斷升級,完成數量後,就可以自動解除繫結獲得新生!馮奚:啥?刺殺男主?一來就這麼刺激?可是等一下,這些男主個個都是大佬級別,我一個小蝦米?系統:你本身已死,橫豎都是死,不妨垂死掙扎一下?馮奚:玩我呢???現在連死都不能痛快點?系統:不
未遲遲
馬伏山紀事
馬伏山紀事
歲月與土地的長歌。我出生的馬伏山,那是個被大山緊緊環抱的小村落,多年前,生活在山裡的人們窮得叮噹響,卻藏著我全部的童年與青春。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馬伏山的日子彷彿龍王臺那口老井,幽深又沉悶。 每次聽到王隊長的木梆聲,大人們就開啟了一天的勞碌耕作。我和小夥伴常常在放學後揹著自編的小竹簍上坡割牛草,熟悉了這裡的一草一木。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馬伏山,一切都開始悄然改變。公路通了,電燈代替了灰暗的煤油燈,
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