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四喜同樣知曉劍貧之名。
此君慣愛搶人兵器,試圖搶奪過匕首之王小龍泉,也搶過絕世好劍,傳聞他還生有劍眼,能夠瞧出天下神兵的破綻。
他踩劍劃水,徘徊在小舟兩丈開外,左右飄擺,以維持身體不沉。
他熾熱目光在雪飲刀上遊走片刻,忽然轉向於嶽,撫須笑道:“於先生,前幾日咱們才在天下會總壇把酒言歡,今日便又重逢,可見是投緣的很呐!”
於嶽問道:“劍貧先生有禮,你久居甘隴岷山,怎麼不往北行,反而東來樂山了?”
劍貧歎道:“老夫總不能一輩子隱居荒山罷,中土有不少往昔舊友,老夫打算去探望一番,順便再瀏覽一下神州風貌。”
他扭頭瞥向雪飲刀,又露出奇色:“想不到才走了數日,竟然先遇上一柄曠世神兵,這把是不是擁有狂名的雪飲寶刀?”
他麵朝黃四喜問話。
但黃四喜並未瞧他,而是目光下移,打量起他的腳下長劍,目前他身體漂浮在江麵上,全靠一柄長劍支撐,需要損耗的真氣難以估量。
雖然劍貧是在故意炫耀他的禦劍神功,卻也展示出了他深厚的內功根基,單純比較內力,他應該比於嶽更強一些。
他是威望很高的江湖名宿,即使天下會也把他奉為貴賓,黃四喜卻無視他的問訊,這讓他心有不悅。
於嶽在旁打起圓場:“這寶刀並沒有名字,到底是不是雪飲,誰也不知道!”
劍貧立即提議:“老夫長有一雙劍眼,能識天下神兵底細,不如讓老夫給此刀做一個鑒彆?”
於嶽微微笑道:“就算鑒彆出來又能如何呢,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就不必勞煩劍貧先生啦!”
劍貧並不強行爭取,他朝於嶽點起頭:“於先生所言極是,老夫自不必再多嘴!”
他隨即又抱了抱拳:“老夫要趕去淩雲寺添香火,就不打擾於先生了,這就告辭!”
於嶽也不挽留:“劍貧先生請!”
劍貧嘿嘿一笑,雙足發力,踩著長劍朝岸邊急衝。
等他距離岸邊數尺時,猛然一喝,身形脫離水麵,躍上半空,長劍仍舊牢牢踩在他腳下,這情景猶如劍道中所傳言的飛劍境界。
他踩劍騰駕到丈高空中後,真氣急流,灌滿劍身,霎時散發出白銀色劍芒,嗡聲作響,他又身形一扭,踏劍回轉一圈,這才瀟灑落地。
他站穩地上後,垂手一吸,地麵長劍受他掌勁激蕩,跳躍而起,鑽入他袖口裡不見蹤影。
這幾手絕活全都使的玄乎其玄,很有世外高人的氣勢。
他顯然是故意在黃四喜、於嶽、楚楚麵前炫技,隨後背起雙手,大步流星的離去。
等他走遠,身影消失在岸邊,楚楚驚訝道:“這位劍貧前輩已經練成飛劍之術了嗎?”
於嶽曬笑:“他隻是輕功高而已,距離飛劍還差的遠!”
楚楚可看不透劍貧的真實底細,又問:“那他為什麼可以踩著劍飛起來?”
於嶽指出:“他修煉有一門獨門武功,那是玄蜂派的‘蜂尾螯’,能夠以腳禦劍,他腳下真氣隻要吸著刀劍,就如同手握一樣熟練。”
先用真氣運入雙腳,吸牢刀劍,然後再施展輕功,完全可以攜帶刀劍飛起來。
於嶽自己也可以辦到。
不過刀劍全是金鐵之器,劍貧可以讓自己的飛劍入水不沉,並且以劍作舟,這可是難度極高。
黃四喜剛才暗自評估,他可以踩著降龍劍飛空數丈,卻無法踏劍穿行於江麵。
如果給黃四喜一根枯枝,他以枝作舟沒有問題,畢竟枯枝有浮力,江湖上的絕頂輕功‘一葦渡江’同樣是借助漂浮物。
黃四喜就懷疑劍貧的飛劍並非普通金屬。
他就找於嶽打聽:“劍貧腳下那柄劍有什麼來曆嗎?”
於嶽道:“此人愛劍成癡,經手的劍器不知有多少把,最有名是一柄飛龍軟劍,材質極輕,落水可以漂浮,才能協助他踏劍成舟!”
“怪不得!”
黃四喜猜測就是這樣:“他武功怎麼樣?”
“他學劍百家,單論武學見識與境界,肯定要超過我!”
於嶽自認武學修為及不上劍貧,但他擁有麒麟臂的強絕神力,足以彌補自身劣勢:“不過若生死決鬥,我也未必會輸給他!”
於嶽遠望劍貧離去的方向:“劍貧以前的名號是劍貪,他也名如其人,但凡遇上神兵利器,他就會冒起染指之心,剛才他瞧見了雪飲刀,恐怕不會善罷甘休!”
黃四喜不以為意:“他可以來搶,那也沒甚麼關係!”
他望著於嶽,又提醒一句:“嶽叔你馬上要與楚楚返回兩湖,到時咱們兩路分彆,途中你做好警戒,多注意劍貧行蹤!”
於嶽立即擺手:“隻要我不帶雪飲刀,他就絕不會找我麻煩,反倒是阿四你,更有可能被他盜竊。”
於嶽在淩雲窟領教過黃四喜的功力,斷定劍貧絕非黃四喜對手,但劍貧自己並不知道黃四喜的武功深淺,為了貪圖寶刀,也許會鋌而走險。
黃四喜又問:“這人是出身什麼門派?”
於嶽道:“他是關外來的胡人,師承不為中土武林所知,做事曆來獨來獨往,傳聞他有一位同門師兄,不過他與師兄早就反目成仇,應該沒有可能糾集到什麼幫手。”
這時天色已經漸漸黑了下來,晚上於嶽把他了解的劍貧情況,一無所漏儘數透露給黃四喜。
等到次日早上,於嶽與黃四喜分彆時,他最後叮囑:“雪飲刀是聶家的家傳之寶,如果消息被天下會神風堂主聶風獲悉,有可能會找阿四你追討,你自己多多留心。”
說罷與楚楚共乘一舟,沿江而去。
黃四喜站在岸邊送行。
楚楚不斷朝他招手,身影變的模糊時,仍在朝他喊話:“阿哥你將來有了空閒,可一定要來探望我們啊!”
黃四喜應聲回應,直至再也瞧不見小舟,聽不見楚楚聲音。
黃四喜轉身走向樂山大佛,重入了淩雲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