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與宋玉致達成約定後,黃四喜馬不停蹄南下浙西的遂安郡。
起初黃四喜是順著官道趕路。
等宋智傷勢恢複一些,黃四喜與他多番交談,得知他對江南地形異常熟悉,知道一條通往遂安郡淳安縣的山間小路。
黃四喜就請宋智作向導,開始領著孩子們在山林之間穿梭。
數天後他們順利抵達淳安城外的千裡崗山脈。
黃四喜並不著急巡查山脈情況,先在靠近縣城方向的荒山上尋了幾座洞窟,安置孩子們暫時落腳。
隨後派遣翟嬌前往縣城客棧住宿,等候宋玉致到來。
平淡過了幾日,翟嬌趕回山洞通知黃四喜,宋玉致已經將二十三位女孩全部營救出來。
黃四喜立即帶上翟嬌與杜四郎,陪同宋智一起出山,前去與宋玉致會麵。
這時宋智的傷勢已經痊愈,他從未責怪黃四喜使用小龍泉把他擊傷,反而竭儘所能給黃四喜出謀劃策,幫著黃四喜照顧孩童。
他知道黃四喜最關心孩童情況,日常隻與黃四喜討論孩童的安頓問題,旁的不談。
眼下已經到了分彆的時刻。
宋智才輕描淡寫的打聽:“黃郎君今後打算在千裡崗隱居嗎?”
黃四喜坦露:“我沒有隱居想法,但是這些孩子不方便暴露行蹤,將來會閉門耕讀,不讓他們在外走動,這也是為了保障他們安全。”
宋智心想,如果真是為了圖安全,其實可以把孩子們送往嶺南,那裡天高路遠,又是宋家核心地盤,絕對可以保證孩子們一輩子平平安安。
但這麼說恐有強迫黃四喜加入宋閥的意圖,宋智就沒有提。
他手指北方:“百裡外是黃山,那裡山高崖險,地勢極偏,比千裡崗更適合隱居。”
黃四喜點了點頭:“這提議很不錯,我會考慮去黃山打探地形,千裡崗未必就是長居之地。”
宋智分不清黃四喜話裡的真假,他猜測既然黃四喜選擇在淳安縣外與宋玉致碰麵,今後長居千裡崗的可能性相當高。
他身為宋閥第二號人物,閱人無數,早就練出識人的火眼金睛,卻始終無法把黃四喜分類,因為黃四喜過於超群出眾。
黃四喜才智武功俱都冠絕當世,卻孑然一身,沒有門第背景,按說這樣的獨行高手正適合大力拉攏。
但是通過這些天的接觸,宋智發現黃四喜對功名利祿全無興趣,絕無可能給任何勢力效力。
宋智索性就放棄了遊說黃四喜的念頭,他知黃四喜對亂世慘狀抱有憐憫,是值得托付之人,就決定與黃四喜淡泊來往,做一番君子之交。
想到這裡,宋智又問一句:“黃郎君暫時不打算隱居,將來準備去哪裡遊曆呀?我宋家門庭隨時向黃郎君敞開。”
黃四喜要搜尋四大奇書,地域未知,將來未嘗不會前往嶺南。
他就找宋智打聽:“我聽說江湖上有一座慈航靜齋,號稱武林正道魁首,宋二當家是否清楚慈航靜齋總壇在什麼地界?”
宋智聞言一怔:“黃郎君想要造訪慈航靜齋嗎?”
他相信黃四喜不會對慈航靜齋的尼姑們做出什麼不利舉動,就如實回答:“慈航靜齋總壇位於普安郡境內的帝踏峰上,但帝踏峰具體矗在什麼位置,宋某也不清楚。”
黃四喜知道普安郡屬於川蜀範圍,挨著長江上遊支流嘉陵江,這是不是意味著慈航靜齋總壇開辟在川中大山裡?
黃四喜又問:“宋二當家,你既然知道帝踏峰是在普安郡境內,為什麼不清楚具體方位呢?”
宋智笑著解釋:“我兄長年輕時曾經與慈航靜齋的現任齋主梵清惠有過來往,兩人初遇是在普安郡,當時梵清惠告訴我兄長,她在附近的帝踏峰修行,我兄長沒有聽聞過帝踏峰,隨口詢問這座山峰的位置,她並沒有回答,我兄長也沒有再問。”
他兄長自然是天刀宋缺,曾對梵清惠產生過朦朧情愫,但兩人交往發乎情,止乎禮義,最後無疾而終。
慈航靜齋的女弟子全是這種若即若離的風格。
後來梵清惠削發為尼,宋缺也娶妻生子,算起來這是三四十年前的隱私往事,若非宋智親口講出來,外人絕對無從得知。
黃四喜心想慈航靜齋早在漢朝時期已經創建,迄今傳承了數百年,總壇帝踏峰肯定開辟在風水寶地裡。
就算宋家人不清楚帝踏峰的準確方位,黃四喜隻要知道是位於川蜀的普安郡境內,也許可以使用風水羅盤測算出來。
宋智見黃四喜麵有遺憾,又透露一件往事:“聽我兄長講,道門第一高手‘散真人’寧道奇,曾經去過帝踏峰,本意是找慈航靜齋齋主切磋論武,但齋主卻不動手,反而任由他觀看鎮齋寶笈《慈航劍典》。
寧道奇尚未看畢,便吐血受傷,知難而退,另外洛陽城南郊野的淨念禪院,向來與慈航靜齋關係密切,禪主了空大師應該也清楚帝踏峰的位置。”
黃四喜聽他提到寧道奇,不禁起了探究興趣:“傳聞寧道奇是天下三大武學宗師,令兄武功與他差距有多大?”
宋智神態忽然顯露一絲傲色:“寧道奇能位列三大宗師,那是因為他年紀大,他與突厥畢玄、高麗傅采林都已經八九十歲,成名極早。
武林同道尊他們三個年老,這才稱呼他們三大宗師,我兄長是後起之秀,不與前輩爭虛名,但真要打起來,寧道奇未必是我兄長對手!”
黃四喜微微笑道:“照你所說,令兄刀道已經天下無敵了嗎?”
宋智老臉一紅,也覺得自己所言有些誇大其詞,旋即又少做謙虛:“即使我兄長鬥不贏寧道奇,那也不會輸。”
江湖上公認的武道宗師就是寧道奇、畢玄與傅采林,但小一輩的宋缺、石之軒其實也都不弱三人。
黃四喜現在對上頂尖高手,俱都可以碾壓取勝。
對上宗師需要切磋多少招才能分出勝負,那需要打過才知道。
這麼聊著天,黃四喜與宋智很快趕到淳安縣外的一座青湖旁。
宋玉致與二十三餘位女孩全部待在湖邊的竹林裡暫候。
黃四喜入林與宋玉致碰麵,先讓隨行的杜四郎與女孩們相認,然後讓杜四郎與翟嬌結伴,將女孩們領回山洞。
黃四喜自己留下來與宋智、宋玉致做最後告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