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張師傅,眼光放遠些,膽子再大些
朱翊鈞答道:「張師傅,普通百姓,如果來錢的門路少,他們會控製花錢。除了最基本的食鹽丶棉布之外,幾乎不會再采買其它貨品了。
就算是棉布,在自家種棉采麻丶紡紗織布之餘,也隻是補買部分價廉物美的棉布。」
張居正點點頭。
大明的大部分百姓,都還處在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狀態,糧食丶棉麻,基本上都是自產自足,除了食鹽等少部分必須的生活用品,真得很少再與外界發生貿易往來。
這種生產低下的小農經濟狀態下,百姓們勉強能吃飽穿暖,但是你要他們服各種徭役,就要了命了。
不管是押運糧食,還是修橋築城,需要抽調出家裡的壯勞力,還要自帶乾糧,負擔極重。
要是出縣服徭役,更加要命了,三五個月回不來,家裡的農活幫不上不說,自己吃穿還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明朝中後期,隨著積弊沉屙越來越多,朝廷運作的成本越來越高,稅源卻越來越少,使得各種雜役攤派越來越重,敲骨吸髓,各地百姓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
飽受程朱理學思想教育的士林文官們,麵對肉眼可見的國困民窮趨勢,束手無措,隻能來回地強調德治仁政,動不動就上疏,百姓太苦,這個攤派應該免,那個賦稅應該減。
他們博得清名美譽,在任的戶部尚書卻跳著腳地罵,減免你奶奶個腿!
這也減,那也免,你們的俸祿怎麽不減免?
清流們發出反駁,太祖皇帝也就給我們定了那麽點俸祿,還要減?信不信我上吊給你看?
吵了半天,文官們又盯上了宗室。
我們忍饑挨餓,這幫家夥還吃得這麽肚圓體寬,就憑他們姓朱?要餓肚子大家一起餓肚子!
吵鬨扯皮了上百年,文官裡終於出來幾位大聰明,想出一條鞭法。
我們把所有的正雜徭役外加攤派,全部折成銀子。
從某種意義說,正雜徭役也屬於朝廷向百姓徵收的一種稅,隻不過百姓們是以勞動力的方式進行支付。
現在折成錢銀來徵收,地方和中樞都願意,因為這大大簡化了收稅流程,完全符合儒家刪繁就簡的要旨。
至於百姓們能不能籌集這麽多現錢,暫時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曆史上全麵推行一條鞭法的萬曆年間,許多百姓們無法足額繳納現錢的稅收,戶部和地方官員隻好用折中,恢複以往的舊例舉措,讓百姓們以實物抵折。
所以在《萬曆會計錄》裡可以看到,大明的國庫又成了雜物鋪。
看到張居正理解自己話裡的意思,朱翊鈞繼續說道:「窮戶少買,富戶多買。鄉民少買,市民多買。
相比之下,富戶肯定比窮戶在錢財方麵要寬裕;市民肯定比鄉民容易朕就是萬曆帝(破賊校尉)最新章節手機訪問:https://m.101nove.com/wapbook104605/4894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