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們也絕望了。
苦苦支撐的希望煙消雲散,希望瞬間轉為了絕望。
這也怪負芻。
負芻為了提振軍心,也為了傳遞消息給李園,是把刺殺的事情搞得人儘皆知,起碼他這邊中高層將領官員都知道。
曾經的希望有多大,那麼現在希望破滅,轉變成的絕望就會有多大。
負芻怎麼想也想不通,明明事情都要成了,怎麼突然就失敗了?
但是他現在沒功夫想這個了。
刺殺從來不是體麵事,尤其是,刺殺還失敗了。
更尤其的是,這意味著最關鍵的計劃失敗了。
原本大家就靠這點希望才能頂住李園的進攻,現在希望沒了,還怎麼頂?
李園這邊就不同了,負芻一方士氣淪喪,但是他這邊現在可是士氣上漲。雖然不多,但是此消彼長自然已經是天壤之彆。
李園毫不猶豫的趁勢攻城,而負芻當機立斷,派了死忠斷後,他率領大部隊直接棄城逃跑,要逃回江東。
李園自然要乘勝追擊,不過,嬴政同樣不會讓楚幽王如此輕鬆獲勝。
早已陳兵上蔡一帶的蒙武,率領兩萬精騎直取壽春。
王翦隨後率領十萬大軍開始攻城拔寨。
嚇得楚幽王都不敢再追負芻,急令李園回守壽春,召集四方之兵共抗秦國。
原本的牆頭草,在負芻逃回江東後就已經趕緊快馬加鞭去勤王了。
雖然現在突然麵對秦國有些可怕,但是這如果再不表忠心,那怕是沒機會了。
此次嬴政並沒有想著真打楚國,現在還不是時候,而且無故攻楚也不符合他的人設。
嬴政是以昌平君為旗幟,以助楚國撥亂反正的名義攻的楚國。
烈度極其有限,並且大軍所至,秋毫無犯,正兒八經的把天軍為了公道正義的風範體現出來了。
秦軍的作風,不知道的還以為回到了春秋初期那樣,道義為重。
在嬴政的命令下,王翦和蒙武也很尊重昌平君,並且以昌平君的意見為主。當然,要在嬴政的指導下,道義的原則下。
你讓我們直接快速進軍進攻壽春,那肯定是不行的!
願意割地也不行!
我們大秦是為了公理道義來的,不是為了你家這幾座城池來的。
拿下壽春,乾掉楚幽王自然也是不行的!
我們來即便是撥亂反正,也要查明情況才行啊。
縱然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也有人證。但是,那也要查清才行啊。人家楚王還沒說話呢,總要給人辯解的機會吧?
在蒙武逼迫李園回撤後,王翦則是也逐漸停下了攻城拔寨的腳步,在拿下七座城池留給昌平君做駐足點以後,王翦也就不再進攻。
有著昌平君的帶領,加上大義的名分,王翦拿城非常順利,基本經過勸說,最後都老實開城投降。
而秦軍拿下城池也確實是如同所說的一樣,不動分毫,全部交給了昌平君管理。
隻要不是不聽昌平君的話,秦軍絕對沒有異動。
對於昌平君的管理,也絕不多加置喙。
態度很明確,你們的家事你們自家處理,我們大秦和大楚有著通家之好,是為了道義,隻是來幫忙的,為了伸張道義。
同樣是因為大秦認可昌平君,這才來助昌平君撥亂反正。
絕不是為了給你家房本換名來的!
大秦的做法讓楚人都為之稱頌,真不愧是王者之軍,真不愧是聖君之師,秦王是真講究人,體麵人啊!
昌平君更是感動至極。
大王真是體麵人啊!就知道大王重情重義,自己在大秦是有麵子的!
但是昌平君也有些不太滿意,秦王講道義講過頭了!
都這情況了,還跟那賊子講什麼道義,在那賊子出兵攻伐負芻,後方空虛之際,直接去辦了他多好。
以自己的名義,加上秦軍的凶悍,那邊兩敗俱傷的時候,可以一舉定乾坤,自己這王位大概率就定了啊!
結果現在自己就這麼七座城。
昌平君好不容易調整好心態,七座城也不錯了。
一個好的開始。
起碼在秦國的支持下,這七座城是完全聽自己的,地盤雖然暫時還小,可是終究是自己的!
掌握一切的感覺就是好!不用受誰掣肘的感覺就是好!
有秦國為後盾,早晚可以拿下楚國!
當秦軍停下進攻的步伐,楚幽王也是絕不敢主動進攻。
哪怕已經恨的要死,楚幽王也隻能派出使臣去交涉。
至於負芻這邊,也是狼狽的逃回了江東,不過他主要是軍心的損失,真正的損失反而不多。
這時候他也確定了,好弟弟和自己也不是一條心啊,這是想借秦國的力承繼大統啊。
負芻冷笑一聲,隻可惜,傻弟弟是與虎謀皮,很明顯,秦國沒那麼順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