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佘阿姨,這……這就是您兒子呀?”
牛頭山街道的義工看到佘慶春領了一頭兒子過來的時候,直接愣了一下。
“寶寶,跟叔叔阿姨們打招呼。”
“叔叔阿姨們好。”
“你好你好你好……”
原本略有陌生的工作氣氛,仿佛一瞬間就熱情了起來。
沒辦法,那個平江來的老阿姨,好像有一頭兒子欸。
李解兩條胳膊可不是擺設,又粗又黑,輕輕鬆鬆就把各種重物件擺放整齊。
這裡是牛頭山街道的一處私營幼兒園,主要是麵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幼兒園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跟腳。
“恒強愛心幼兒園”,“恒強”兩個字比“愛心”大兩圈。
今天似乎是一場晚間的兒童向演出,主要是牛頭山工業區的打工人特彆多,很多都是上夜班,所以幼兒園放學之後,跑隔壁就是“托兒所”。
這次“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涵蓋麵其實挺廣的,除了高中、初中、小學也包括了幼兒園。
今天小學一二三年級和幼兒園的一起看演出,不要錢,不過上學期幼兒園的夥食費沒退……
家長們都是打工人,也不好說什麼,畢竟想要上個公辦幼兒園,那真是太難了一些。
其實講白了,“城中村”那些打工人的子女,其實就是隨身帶著的“留守兒童”。
從慈善角度來看,這就是個尚未開發的黃金之地。
慈善是個好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