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發現立刻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種種猜測。
然而,事情發展到此時此刻,大眾的心態已經和最初截然不同了。
那些最初燃燒的正義感、沸騰的熱血、噴薄的憤怒,早已被這一波又一波的反轉消磨得所剩無幾。
每一次“真相”的揭露,都如同一記精準的鈍擊,將人們的情緒一點點敲碎、打散
就像一塊被反複揉搓的鐵皮,最初的棱角和堅硬早已消失不見,被不斷揉搓成了一團軟塌塌的、毫無形狀的…..麵團。
現在的網友們,更像是一群坐在電視機前的吃瓜群眾,追著一部熱播懸疑劇,津津有味地等待著下一集的“神展開”。
他們的情緒已經從最初的憤怒和聲討,變成了純粹的好奇和獵奇。
情緒的消解帶來了詭異的平靜,仿佛所有的憤怒與同情都已經被抽空,留下的隻是無關痛癢的談資和討論。
鍵盤敲擊聲依然此起彼伏,但早已不再尖銳或激烈——更多的是調侃、猜測,甚至是一種莫名的娛樂化。
“這劇情也太刺激了吧!兩封遺書?編劇都不敢這麼寫!”
“我已經不在乎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了,我隻想知道接下來還能怎麼反轉!”
“這瓜吃得我腦殼疼,但我停不下來啊!”
網絡上,抨擊錢歡和為錢歡發聲的兩派依舊在爭吵,但他們的聲音裡已經少了九成憤怒,多的都是追劇的熱烈與好奇。
原本堅定的立場開始鬆動,原本清晰的“真相”變得模糊不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離真相很近,卻又仿佛隔著一層厚厚的迷霧,怎麼也抓不住。
就像是一群追劇的人,在絞儘腦汁的猜測著,到底誰才是隱藏在劇裡的幕後真凶。
至此,媒體上那些煽風點火的罵戰聲也漸漸消了下去,仿佛達成了一種詭異的默契。
而網上的輿論討論也悄然完成了一次“大遷徙”——從新聞時事的評論區,悄無聲息地轉移到了樂子人紮堆的論壇和貼吧裡。
嚴肅的批判與憤怒逐漸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調侃、腦洞和各種天馬行空的猜測,像水流一樣湧入了那些自帶娛樂氛圍的角落。
比如,下麵這種:
某推理版塊下的一個精華熱帖——標題:《兩封遺書?這瓜越來越離譜了,兄弟們來分析一波!》
樓主:吃瓜不吐籽(樓主)
兄弟們,兩封遺書的事都聽說了吧?這劇情也太魔幻了,正常人誰寫兩封遺書啊?擺明了是有人偽造的吧?
1樓:
鍵盤俠007:
樓主說得對!這明顯是有人處心積慮栽贓錢歡啊!錢歡就是個背鍋的,真正的黑手還在後麵呢!
2樓:
福爾黑絲他二舅:
我服了,這兩封遺書看得我腦袋嗡嗡的,正常人怎麼會寫兩封遺書?這簡直離譜到宇宙儘頭了!我懷疑是有人偽造的,這鍋錢歡可能真的背得冤!
……..
313樓:
我不是杠精:
可兩封遺書都是在說二監的罪行,都在抨擊錢歡,這不正說明錢歡洗不乾淨嘛?他要是沒問題,怎麼會被這麼多人針對?
314樓:
邏輯大師:
樓上你是不是太天真了?兩封遺書內容完全一致,這有什麼意義?說明殺宮勞的人和宮勞是“統一戰線”好嗎!
他倆都站在錢歡對立麵,分明是團夥作案!
……..
404樓:
反套路之王:
我覺得你們都漏了一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