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忠點頭表示知道,便走出辦公室。
就在他剛剛走出去,胡廠長就火急火燎的徑直走進辦公室。
周益民剛想說,周大忠還有什麼時候,一抬起頭就看見胡廠長。
“胡廠長,你這麼著急是有什麼事情嗎?”
如果不是十分著急的事情,胡廠長肯定不會親自上門來找,都是安排秘書過來叫過去。
胡廠長眉頭緊鎖,開門見山道:“益民啊,廠裡現在遇到個大難題。
這廣交會眼看著就要開了,咱廠卻拿不出能鎮場子的產品,這可咋整?
上頭重視得很,這要是搞砸了,對於廠裡的影響還是十分的大。”
如果不是廠裡沒有其它好的辦法,他也不會親自上門,他希望周益民能像上次,解決特種鋼一樣,也能把這個難題給解決掉。
周益民心裡“咯噔”一下,他深知廣交會的分量。
這可是新中國打破西方封鎖、拓展對外貿易的關鍵窗口,自1957年創辦以來,一屆比一屆熱鬨,來的外商越來越多,成交的訂單也逐年攀升,是國家創外彙、展實力的重要平台。
如今廠裡雖然有不少產品,但是留下來有競爭力的產品一樣都沒有,他的大腦飛速運轉起來,想想能有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周益民心裡門兒清,這難題可不是一般的棘手。
現在國內,老百姓還在為溫飽奔波,物資匱乏得厲害,對日用品的需求基本停留在“實用、耐用、便宜”上。
並不像外國那樣,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是有追求,所以差距還是有點大。
就不如廠裡之前生產的老式收音機來說,功能單一,模樣笨重,可在農村供銷社,依然是緊俏貨,大家就圖個能聽個響,了解國家大事。
但廣交會上麵對的是眼光挑剔、需求多樣的外商,他們要的是新穎、精致、高性能的產品。
國際上,貿易形勢更是風雲變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抱團對新中國進行經濟封鎖,設置重重貿易壁壘。
能進入廣交會的外商本就有限,還個個帶著審視的目光,尋找著最契合他們市場的商品。
再加上鋼鐵廠裡缺乏專業的市場調研人員,基本上都是按照上級指示生產。
對國際市場喜好、流行趨勢兩眼一抹黑,這產品定位,仿佛在大霧裡找方向,迷茫得很。
而且廠裡的生產設備,大部分經過層層挑選剩下來的東西,先不說精度差、效率低。
廠裡的設備,加工個簡單零件,廢品率都居高不下,還得靠老師傅們憑經驗手工打磨修整。
技術工人呢,雖說經驗豐富、吃苦耐勞,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接受能力有限,掌握先進數控技術的更是鳳毛麟角。
搞新技術研發,簡直是天方夜譚,沒有技術升級,產品創新就像無米之炊,難以為繼。
還有就是原料供應更是讓人頭疼,國內原料市場供應緊張,好多關鍵原材料,像優質鋼材、特種塑料,都得憑指標分配。
進口原料?那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