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燕、韓、趙、魏五國大軍攻打齊國,而這場改變戰國局勢的戰役——濟西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最終在樂毅的率領下,齊國戰敗。隨後樂毅獨率燕軍乘勝追擊,連下齊國70餘城。
說到濟西之戰以及後來的樂毅攻齊,其實有些人對這場戰爭評價過低,從而低估了樂毅的能力。這場戰役雖然是五國發起,但縱觀戰國各場合縱,無疑都是貌合神離。
韓、趙、魏三國隻不過是想要趁火打劫,並不會全力以赴。
在這種情況下,齊國即使同時麵對秦、燕、趙、韓、魏五國聯軍也並非沒有勝算。
並且在當時,齊國的國力在戰國七雄中位列第一,而秦國當時還屈居第二。這樣看來,五國聯軍看似聲勢浩大,但齊國真正的對手隻有秦、燕兩國而已。
雖然戰爭的順利在很大程度上與齊閔王愚蠢的指揮有關,導致很多人隻從這場戰役去看待樂毅,殊不知齊國的滅亡是早有預謀的。
其實早在戰爭以前,同為縱橫家的樂毅和蘇秦、蘇代預謀讓二人進入齊國,離間齊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消耗齊國國力,使其疲憊不堪。而蘇氏兄弟可以稱之為中國乃至世界間諜界的鼻祖,他們深入敵後潛伏作戰,提供情報。
蘇秦主要為濟西之戰的前期準備做出了貢獻,而蘇代則是濟西之戰順利的關鍵人物。
樂毅在一個破敗不堪的廢墟之上辛苦耕耘了幾十年的時間,變法改革讓燕國有了複仇的資本。所以真正的勝利不隻在於一場戰爭,也得益於蘇氏兄弟的努力。
對於齊閔王來說,因為之前對外戰役太過順利,根本就沒有把五國聯軍放在眼裡。
但連年興師動眾,導致齊國將士已經對戰爭產生了厭倦,從而影響了齊國大軍在濟西之戰中的士氣。加上匆忙應戰,更是不敢和五國聯軍一較高下。
在此背景下,齊閔王為迫使將士主動出戰采取的一些手段,更加導致齊國將士離心,鬥誌消沉。而樂毅抓住機會順勢進攻,齊國大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
有道是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濟西之戰後,在其他國家分贓結束後撤退的同時,燕國內部卻出現了不同聲音。
燕國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而樂毅力排眾議,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最終連克齊國70餘座城池,震驚列國。
由此也能看出樂毅敏銳的軍事戰略眼光。被低估的樂毅,他的政治智慧和軍事能力一樣,堪稱一流。
和樂毅一樣同為儒將的吳起說過:“國家之寶,在德不在險。”《孫子兵法》也曾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意思是真正的軍事家不通過武力讓敵人屈服,占領彆人的城池,也不是靠破壞殺戮,更不是讓敵人臣服的長久之計。而樂毅正是極具軍事智慧的名,他深知齊國人心不穩。
雖說燕國已經設立了郡縣,但一旦燕軍遇到挫折,齊國的百姓就會反抗。
為此,樂毅沒有采取殺戮,而是廣施德政:減輕賦稅和刑法,獎勵耕織,興辦學校,拉攏地方民心,逐步瓦解他們的抗爭意識。
至於即墨和莒兩座城池,樂毅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先消化已占領的地方,與齊王搶奪人才。
這其實是一種攻心之戰,正所謂“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兵戰為下,心戰為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樂毅手握重兵,且是他國投奔燕國的外來人,燕國官僚對他意見頗多。新繼位的燕惠王對他也心存猜忌,從而導致滅齊大業最終功虧一簣。
當燕惠王派騎劫前來接管軍隊時,樂毅立刻逃往趙國,而不是返回燕國。
樂毅知道自己回到燕國隻有死路一條,但趙國就不一樣了。樂毅威望高、能力強,一旦幫助趙軍作戰,燕國就會陷入麻煩,甚至有滅國的危險。
留在趙國,燕惠王即便心存怨恨,也不敢為難樂毅的家人,反而厚待他們。
不出所料,樂毅到了趙國後,被冊封為望諸君,享受萬戶之封。他的兒子樂間則繼承了他在燕國的昌國君爵位,世襲罔替,也算是贏家。
此外,燕惠王曾書信送到趙國,承認自己的錯誤,勸說樂毅回去。
樂毅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難處,留下忠臣的美名,而非叛徒的形象,這也體現了他深諳進退之道的政治智慧。
對比白起和秦昭襄王,樂毅的為臣之道和政治情商堪稱高明。
樂毅能逃到趙國避難,而白起卻不能,原因很簡單:白起得罪太多人,且殺戮過重。樂毅實行寬政,善待占領區民眾,善於收買人心,由此可見他的政治智慧。
縱觀樂毅一生,他出身名門,又是曠世奇才,人生傳奇且坎坷,進退有道,令人可歎可敬。
【一口氣看完晉國三軍六卿】
他不僅是晉國稱霸的助力,也是三家分晉的源頭。他見證了180年的興衰史,涉及11個家族的起落。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晉國的三軍六卿。
講到春秋,就不能不提晉國。正所謂“華夏故國3000載,風雲春秋600年”。說到晉國,就離不開三軍六卿製。這一製度指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軍政體製,同時也是三家分晉的源頭。
西周對軍隊規模有嚴格規定,《左傳》記載:“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三軍由此成為軍隊的代稱。晉國作為諸侯大國,擁有建立三軍的資格。
諸侯大國統帥三軍,每軍共12500人。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即位後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分彆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