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三爺子孫,要大搞特搞,李世民,朱元璋這樣的最好以配角,或者不是正派出現。
像李世民這樣的人物,枯燥的曆史正劇,可以,狗血愛情劇鼓勵,奇俠瞎編的,隨便來。
但是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這樣的半正劇半爽劇,肯定不能讓這種類型的出來。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還有漢武大帝,帶著借古喻今意味,康熙結束分裂統一全國,雍正反腐,漢武加強集權,反擊匈奴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其中《漢武大帝》中影、央視主導,韓三瓶做總製片,能有這樣的資源本身就少見。
央企出品,超大製作,國家隊做主角,拍出宏圖大業,拍出盛世氣象的劇,最好在清朝。
其他朝代儘量不要出現。
出現了,沒有保駕護航的,要給顏色看看,讓人知難而退。
貞觀之治,突厥改成草原十八部。
神斷狄仁傑,播出前一天通知劇裡不能出現突厥字樣,不然不能上映,導演連夜改配音,突厥改成突勒。
貞觀長歌這種比較好,愛情劇。
半正半爽劇,屬於精品劇,可遇不可求,製作成本遠超戲說劇,稍微使點手段,這個概率就等於零。
王忠軍比較清醒:“這個事,我們不要出頭,暗中來。沈三通現在代表的不是自己,一定不能明著搞,那對我們不利。”
沈三通能走到今天確實出乎預料,王忠軍和朋友分析過,這種情況,一般隻在少數企業裡出現過。
事業和國家政策融為一體,在電影製作方麵民企的生產力,超越了國企,引領了潮流。
這類企業,往往都是技工貿,一般他接觸的圈子都是貿工技,明著來很難壓,有真正科技在手。
現在的情況是,沈三通冒出來,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又依托產業,小手段不是不能用,但是不好用。
“那該怎麼做?”王忠磊問。
王忠軍說:“最好先壓,然後再放。給出壓力,讓其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後稍微放開,讓他有一種有力沒法試的感覺。這個需要很好的配合,我覺得難,不過敲敲邊鼓很簡單。”
兩兄弟小聲聊著,沈三通走了過來:“兩位王總好。”
這一次的事,沈三通不好說這兩位有沒有出力,他覺得大概率有順水推舟。
王忠軍笑道:“祝電影大賣。”
表麵上大家都很客氣。
首映禮嘉賓和觀眾紛紛入場,閒談了幾句,火車頭電影廠牌慣例,先看電影。
哐哐哐!
隨著火車聲音響起,觀眾自然入戲。
火車頭廠牌如今已然是金字招牌。
俞淩嶽是位電影愛好者,好不容易搶到了一張電影首映票,對這部戲很是期待。
電影官方賬號說的,這部戲除了是史詩曆史大片,帝王係列開篇,還是動作大片。
有數千人的電影大場麵,CG與實拍相結合,為了還原盛景專門造了一座城。
一般電影這樣說,俞淩嶽肯定不信,但是火車頭電影公司在這方麵獨樹一幟,會把看點說清楚,至今還沒騙過人。
觀眾聚精會神的盯著銀幕,也有人抱著挑刺心理。
李世民是可以和秦皇、漢武、明祖並列的人物,幾乎沒誰不知道。
火車頭電影公司有口皆碑是事實,但是這部戲沈三通隻是掛了監製,以當今文藝工作者們的水平和創作態度,很難說他們能理解唐太宗的事跡,也不理解他牛在哪裡,為什麼這麼牛。
李世民的熒幕形象,大部分都隨著武媚娘出現,停留在情情愛愛、後宮軼事的層麵。
觀眾心念湧動,隨著電影開場,漸漸沉浸在電影之中。
怎麼說呢?
就是一個字爽!
有抑和揚,但是基本無敵局。
困境是有,可李世民真不咋掙紮,一路碾壓破局的。
論家世,袁紹,曹操的家勢都不輸李世民,但硬生生打成三國演義。
李世民看不上曹操,認為他就是一將之智,和李世民相比,確實如此。
唐朝打的滅國戰太多了,戰爭非常頻繁,基本上每五年一戰,哪怕是突厥這樣的大國也是一戰滅國。
而李世民用兵是典型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會和敵人磨磨蹭蹭大戰三百回合的。
統一天下的戰爭,幾次都是窮追幾百裡,二天不吃飯,三天不卸甲,追擊中連戰八場全勝。
有人提議要緩一緩,士兵狀況不好,李世民說敵人的狀況更不好。
就是意誌的比拚,往往李世民的勝利是全殲戰。
而中國古代大部分戰爭都是擊潰戰,作為李二的敵人,很可能失敗一次就沒有以後了。
而作為他的將士,不用擔心自己白死,因為他真的知兵,活下來,能獲得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以及相應的獎賞。
同時,李世民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人。
勝利時高興,失敗時也會氣餒,麵對來自於父親的猜忌,太子的讒言也會神傷。
隻是他能快速的消化,快速的進步,並且有著穩定的後方。
長孫皇後幫助他緩和和父親的關係。
當然,能有這樣的勝利,最重要的是能夠打的贏。
一路征戰,李世民滅的都是狠人,宋金剛,劉黑,薛仁杲換個時代未必不是衛霍級彆的猛人,竇建德各方麵都像一個劉邦2.0,王世充,劉武周也是一代梟雄,可惜他們遇到了李世民。
劉武周,遇到李世民前爆捶唐軍,其將宋金剛、尉遲敬德、黃子英殲滅唐軍十餘萬人,河東幾乎全境淪喪。
李世民統兵後,一戰安邑殲滅漢軍精騎,二戰呂州大敗尋相,三戰雀鼠穀大敗宋金剛,四戰介休徹底消滅劉武周政權。
虎牢關之戰是電影高潮,李世民不隻是打的贏,還看得遠,心智堅定,要用武力徹底終結戰亂。
而這場戰役,打一個簡單比喻,好比現在的大a突然放開張跌停板,一下子漲到一萬點。
一個被圍的隊伍,主動出擊打大部隊增援,還打贏了。
一戰擒兩王的過程,籠統的說是圍點打援,隻不過圍的點跟打的援都比較強,都有1v1的實力,卻被李世民1v2給滅了。
影院裡,觀眾看的驚心動魄,時不時還響起笑聲,有點小幽默。
李世民不是冷冰冰的形象,他是凶猛無匹的將軍,也是一個朝氣勃勃的青年人,同時也有人情味。
和黎沁扮演的長孫皇後的互動,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隨著李世民贏贏贏,頭銜多了起來,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世民。
李世民在下屬麵前很注意形象,但時常會在長孫皇後麵前顯擺自己頭銜。
長孫常回一句,人太多了,家裡放不下去類似的話。
當然了,麵對敵人,這些頭銜就不那麼美妙了。
不僅展示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還反映了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麵的顯著地位。
每一個頭銜,都是一場場勝利帶來的。
電影結尾節奏加快,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對比父親李淵,他更像開國皇帝。
武德七年六月楊文乾事件,秦府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當高祖將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給下一部留下了足夠的懸念。
電影落幕。
大小王麵色不好看,在影院燈光下陰沉不定。
這個電影,節奏太強了。
這部戲不隻是帝王係列的開篇,還是動作電影的嘗試,準確的說是功夫電影的邊界探索。
沈三通似乎學習了印度電影的動作手法,不僅場景撼天動地,而且唯美唯真,讓人感覺到血性噴濺,也有陰柔之美。
啪啪啪!
幾乎狂熱的掌聲響起,心思各異的嘉賓們,知道這部戲大概率又又又成了。
聽著雷鳴般的掌聲,沈三通心中一定,這部戲拍出了氣吞山河的少年英雄氣,又有浪漫唯美的動作戲。
在寶萊塢,這就是瞎雞兒意淫爽片,可是在東大這就是真實發生的曆史。
看來,觀眾是喜歡爽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