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都不反對,那麼事情就這麼定了!”
見獲得了一部分大臣讚同,姬昭順果斷選擇了快刀斬亂麻。????這是繼位之後,學到的經驗。
奢望獲得所有大臣的支持,那是不可能的。
自他繼位以來,無論大事小事,朝堂上的百官就沒有統一過立場。
一般來說,隻要獲得半數以上的支持,那就算眾望所歸。
通常隻要有五名顧命大臣達成一致,就算是通過了。
皇帝和群臣的意見,隻有在顧命大臣四比四的時候,能夠發揮關鍵作用。
作為皇帝,姬昭順肯定不願意接受這種局麵。
所以在一些小的問題上,他在不斷嘗試發出自己的聲音。
今天是他第一次,在重大事項上做決策。
為了順利通過,他折中了內庭和外廷的方案,以期獲得更多的支持者。
一切如他所料,幾位輔政大臣還是給麵子的,沒有開口駁他的麵子。
有了好的開始,姬昭順對親政更加有信心了。
按照慣例,等到孝期結束,他就會正式登基。
等到過了今年,就可以改元,進入新的時代。
接著就是大婚,冊封皇後,然後就到了親政環節。
一切順利的話,明年這個時候,他就可以親政了。
區區一年時間,讓顧命大臣輔政作為過渡,他還是可以接受的。
……
南京城。
皇帝駕崩的消息傳來,舉國進入孝期,一眾娛樂場所紛紛關門歇業。
繁華的大街,都變得蕭條起來。
最慘是正在舉行婚禮的,收到消息之後,禮服直接換成喪服。
越是官宦之家,對服喪越重視。
在南京六部主持下,眾多官員齊聚一堂,朝著京師方向進行了祭祀。
混跡在人群中,李牧發現自己的人緣好了不少。
往日那些對武將們不屑一顧的文官,見了他之後,也熱情的打招呼。
如果不是時機不對,估摸著他收到的請帖,能夠堆滿一間屋子。
權力的魅力,就是這麼玄妙。
文武之分,在成為輔政大臣之後,界限就已經被打破了。
雖然天元帝臨終前,對輔臣們的業務進行了劃分,但那隻是對新君的囑托。
在外界眼中,此刻大虞已經進入八大輔臣時代。
八位輔臣中其二,李牧身上的關係戶標簽,變得越發明顯。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兵部發出的調令,執行效率快了很多。
造艦大業進展,也順利了很多。
為了加快效率,南京工部還從其他船廠,抽調了能工巧匠。
船廠所需的耗材,也獲得了優先供應。
南直隸巡撫衙門承諾的軍餉,破天荒的沒有出現漂沒。
對眾人送來的善意,李牧是照單全收。
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他的人脈關係,直接蔓擴散到了南京大小衙門。
“夫人,南京不能待了,我們趕緊啟程回揚州!”
聽到李牧的話,景雅晴翻了翻白眼。
沒法待是假的,主要是事情辦完了,人脈關係也擴展了。
倘若繼續留在這裡,就要有人上門,求辦事了。
前腳還稱兄道弟,轉頭就翻臉不認人,肯定是不行的。
可幫人辦事,也不是好幫的。
京中局勢不明,此時做出任何承諾,都不是智者所為。
最佳選擇就是趕緊走人,先回揚州避避風頭。
如果是聰明人,自然能夠看懂他的意思,不會在這種時候上門。
“放心吧,夫君。
東西早就收拾好了,船都在碼頭上等候多時,隨時都可以出發。
現在這種情況,南京也沒什麼好逛的,早點兒回去也好。
一連十天沒有收到家書,也不知道京中的情況怎麼樣。”
聽到自家夫人的吐槽,李牧都不知道該說啥。
從南京到京師,足有兩千多裡路,十天都不夠送信時間。
五百裡加急信件,那是發生了重大變故,才會啟用的傳訊手段。
平常時期的家書,還是按照時代特色,安排人乘坐漕船慢慢送。
“放心好了,新君都繼位了。
就算是有些許風波,也不會鬨出大事來。
即便是有風險,也是彆人的風險。
我們這些勳貴之家,隻要不摻和朝堂上的政治紛爭,就不會有大問題。”
李牧開口安慰道。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景李兩家在朝中的地位,還是非常穩固的。
能夠拿到輔政大臣的位置,就證明兩家在這一輪政治洗牌中,依舊站立在權力中心。
新君繼位,最需要的是穩定。
皇帝想要折騰,也要等地位穩固之後。
作為輔政大臣,景李兩家的政治風險,主要集中在皇帝親政的時候。
對這些李牧不是很擔心。
自家嶽父和叔父,都是朝堂上的老人,政治手段比他嫻熟的多。
真要是察覺到風險,直接退下來就行了。
政治清算,基本上不會發生。
文官倒台,大概率會清算黨羽,給新人騰出位置來。
武將本身就是世襲,軍中不是勳貴世家,就是將門世家。
牽一發,而動全身。
皇帝隨便搞死幾個文官沒事,倘若無故搞死幾個武將,那就會出大事。
這是以文禦武的代價,在政治上打壓了武將,自然要在其他方麵進行安撫。
家丁製度的興起,為武將人身安全,提供了最佳保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