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懷瑾望向京城,哦不,確切來說是西北的方向。
南征已經結束,天下一統。
這、並不意味著,大虞朝沒有了外敵。
事實上,大虞朝依然強敵環伺。
比如心腹之患突厥。
再比如吐蕃、高昌、高句麗。
“新朝初立,皇權爭鬥,大虞朝還是危機重重。”
“突厥或許就會趁機南下,劫掠大虞。”
“聖人之前更為看重南征,對突厥還是有所放任。”
“如今,南北一統,聖人應該會對突厥用兵。”
“……齊王這位攻無不克、戰功彪炳的戰神,大概是沒有機會參與這場大戰了。”
陸懷瑾快速的思考著。
他遠在沂州,對朝堂卻十分了解。
聖人忌憚齊王久矣。
齊王早已功高蓋主,又有了踏平建康的不世之功,他已經封無可封。
若是再讓他去對戰突厥,繼續開疆擴土,聖人就是占據著君、父的絕對優勢,也無法輕易壓製齊王。
搶功、分權,勢在必行。
所以,即便朝廷對突厥用兵,即便齊王出馬勝算最大,聖人也不會用他。
擱置齊王,推楚王,或是其他的皇子上台,然後再調用齊王麾下的大將,追隨行軍總管去打仗——
其一,能保證戰事的順利。
齊王麾下無庸才啊,隨便拎出一個,都是百戰百勝的悍將。
由這些悍將做副手,輔佐主帥,即便不能大敗突厥,也不至於輸掉戰局。
其二,能夠消減齊王的勢力。
沒了那些大將追隨,齊王便成了光杆司令。
即便他自身威名赫赫,可沒了擁躉,也就淪為了閒散王爺。
計謀很好,一石二鳥。
但,齊王會乖乖的任由算計嘛?
坐以待斃,可不是一個征戰多年、手握重兵的上位者會有的愚蠢做法。
陸懷瑾沒有跟齊王直接打過交道,但他見過楊睿,還跟樓彧接觸了幾次。
楊睿溫文爾雅,卻殺伐決斷。
樓彧年紀小,卻頗有城府。
這兩人,或多或少都能折射出齊王的行事做派。
陸懷瑾並不認為,能夠培養出楊睿這種外柔內剛的嫡長子的齊王,是個任人宰割的小綿羊。
他更不認為,一個能夠打下大半江山的皇子,會對皇位沒有野心。
退一萬步講,就算齊王愚忠愚孝,不計個人得失,一心隻為君、父,追隨齊王的人,都不會答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