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娘子也懶得再費唇舌。她知道老嬤嬤是想問,顧家掙下這份大家業,她為何又要委屈自己與時成軒假成親?
她想起那日,時成軒救顧家於水火。
她送上白銀千兩答謝,時成軒卻拒絕了。
她於心不安,數次試探他缺點什麼,她好尋來以作謝禮。
時成軒在一次飲酒時倒真說了,“你若真想謝我,那就在我某一天眾叛親離時,給我一片安身之所。”
顧娘子永遠記得他說那話時的頹喪和絕望。
後來她知道了大概,時大人的女兒和兒子都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親近他,不原諒他,所以把他從京城趕到了甘州。
顧娘子當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來特意打聽了一下,方知時大人家裡曾經出過許多震驚京城的大事。
她自然不會去做和事佬。她永遠知道一個道理,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時大人的兒子和女兒對父親不親近,那是他們之間的因果。
而時成軒對於顧家,是實打實有過恩情。
時成軒那日過來找她問,可否兌現當日承諾,給他一處安身之所?
顧娘子幾無躊躇,答曰:“若時大人不棄,顧家永遠有時大人遮風避雨之瓦。”
其實她對於逆境中施以援手之人,皆懷感恩之心,非獨時成軒一人而已。無論男女老幼,凡曾援手者,皆在其感恩之列。
隻要她做得到,不違背她所認知的道德,她都會儘心儘力回報對方。誰沒個難的時候呢?
顧娘子將霓裳花的苗子送去了侯府和少主府,還帶了花匠幫忙種植。
兩府少不得與顧家走動,頗為親近。顧娘子偶爾也會帶著兒子同往,唯獨自家女兒一個不帶,生怕再冒出什麼不該有的心思來。
唐楚君和顧娘子互相也見了麵,雙方均奇妙地生出了好感,說好往後要多走動。
得知消息的時成軒一怒之下,就絮絮叨叨,“她唐楚君真有意思!還要跟我搶女人!”
常五聽得好笑,“爺,您要不要聽聽您在說什麼?傳出去又要挨公主罵了。”
時成軒躺成鹹魚狀,“罵就罵吧,反正她也不是第一天罵我。我怎麼做都不對,做什麼都不對。”
常五壓低聲音,“爺,我得了個消息。聽說今日萬歲爺去了少主府,您若是去了,恐怕會有大驚喜。”
“能有什麼大驚喜?”
“咦,萬歲爺說不定看在海晏公主的份上,恢複您的官職?”
時成軒想想,一咕嚕從床上爬起來,活力滿滿,“走,看看去。哪怕不恢複官職,在萬歲爺麵前混個臉熟總是好的,出去吹牛也有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