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朔感激地握了一下湘兒的手,轉頭問郭子儀:“郭軍使,我們此刻為何不南下,而是向西行呢?”
郭子儀與江朔並轡而行,道:“我軍在幽州地界主動攻擊漁陽騎兵,安祿山如出動大軍追擊圍殲,我軍人少難以抵敵,朔方軍由於理虧在先也無法報複,因此當務之急便是儘快離開範陽節度使控製的範圍,一旦進入河東道,安祿山就鞭長莫及了。但如向南行,整個河北道南麵都是平原,燕軍如出動大軍換馬追逐,勢難脫逃。”
江朔點頭道:“因此要向西翻過太行山,便可儘快進入河東道了。”
郭子儀道:“河北和河東兩道中間隔著八百裡太行,要穿過太行山原隻有八條孔道可供通行,從南到北依次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稱‘太行八陘’。這其中軹關、太行、白陘、滏口四個隘口靠近河水,離得太遠,還沒等我軍趕到就讓燕軍追上了,而井陘、飛狐、蒲陰、軍都陘的關口又都在安祿山治下,無法通行,我們要穿過太行隻能另尋出路了。”
盧玉鉉是範陽人,熟知本地地理,忽然醒悟道:“原來郭軍使是要走三坡百裡峽。”
郭子儀道:“是了,我們西行穿過廣平縣,在幽、易二州交界處有曲折峽穀可以通行,雖然險要,但路程卻短,翻過山就是逐鹿縣,從逐鹿向西四百裡到河東雲州皆是平地,燕軍可就再也趕不上了。”
盧玉鉉讚道:“郭軍使熟讀輿圖,連幽州的一條山徑小路都了然於胸,在下實在佩服。”
郭子儀道:“開元二十六年,我隨王忠嗣公北伐契丹,曾在桑乾河作戰,到過逐鹿,因此知道這條路徑。說來慚愧,其實我也是紙上談兵,峽穀具體入口在何處可還都沒有探明呢。”
盧玉鉉叉手道:“盧某是範陽當地人,願為郭軍使向導。”
郭子儀大喜道:“那可太好了!”
當即由盧玉鉉領路,大軍跑跑歇歇,向西奔馳了兩百裡不到,天將放明之際,到了一處河穀口,盧玉鉉道:“此乃淶水,入山西行便是蒲陰陘的五阮關,向北則是三個逐次抬高的坡地,當地人稱為‘三坡’三坡中有古孔道穿過太行山,向北進入逐鹿縣。”
江朔道:“盧大哥,都說八陘乃太行咽喉要道,皆設關隘,此處怎麼會沒有關隘呢?”
盧玉鉉道:“三坡峽穀又名百裡峽,既狹且長,商民皆不願走,如是戰時,隻需一支偏師阻住峽穀口,大軍便無法通過,不過現在並非兩國交鋒,尋常也沒有守軍。”
朔方軍隨著盧玉鉉鑽入山中,這百裡峽果然奇險,峽穀如刀削斧劈,奇石兀立,最窄處僅能容一人通過,但峽穀中淶水徂徠,海棠滿溝,其時正是開花的季節,花草遍山卻又是一幅極美的圖景。
眾人邊賞美景,邊趕路倒也不覺精神爽利了許多,但此地雖美卻是險絕之境,不敢稍作停留,朔方軍訓練有素,雖然奔馳了一夜,人困馬乏之際仍是隊形不亂,勉力前行。
湘兒卻早已支撐不住,伏在江朔背後睡著了,獨孤問仍是好整以暇地倒騎在馬上,閉目假寐,他禦術頗佳,這馬兒在山路上走的頗為顛簸,他雖在馬背上搖來晃去,卻也不見跌落。漕幫三人則是騎在馬上暗自用功,三人內力方複,運功之際內力源源湧出,竟是越運功越覺得精神爽利。
郭子儀卻一路上和江朔說些朔方軍行軍打仗的故事,如何隨著王忠嗣三敗契丹,如何取吐蕃新城,又如何大敗突厥烏蘇米施可汗,直聽得江朔血脈噴張,恨不能早生二十年,好隨著王忠嗣建功立業。
郭子儀卻道:“王忠嗣公最過人之處還不在戰必破,攻必克,而在乎‘撫眾守邊’四字,公本負勇名,卻持重以戒,自言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在邊境恩威並施,為的卻是止戰,與安祿山頻頻挑起邊境戰事以求功名恰是相反的。”
江朔讚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大丈夫本該如此。”
郭子儀微笑道:“這是太白先生的《俠客行》。”
江朔喜道:“原來郭軍使也知李太白。”
7017k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