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兔閱讀【sto.ist】第一時間更新《大唐山海行》最新章節。
南詔四季和暖,非春即夏,冬月並不寒冷,但柳汲送回巧珠之後並不即刻返程北上,江朔知道柳汲是放心不下故人之女,他對閣邏鳳亦有同樣的擔心,當下也不催促柳汲啟程,耐心在太和城住了下來。
他們耽在太和城的這幾個月,渾惟明可也沒閒著,南詔需要大唐的絲綢和茶葉,卻因為戰事道路斷絕,已經無法從蜀地獲得,渾惟明抓住了商機,與南詔客商約定,將他們所需通過海運,送到南詔控製的交州港,換回南詔的名貴的木料、草藥及銅鐵等物,一來一往獲利可達百倍。
次年春日,閣羅鳳攜夫人陪著巧珠到將軍洞中祭奠李宓,此時洞外已經建了祠廟,樓台亭閣無不俱全,南詔百姓亦多有前往祭拜的,閣邏鳳在大殿外親筆題寫楹聯:“父忠子孝,留下英魂警後世;節義兩全,磷火萬點洱河咽。”
李貞元終究還是沒有恢複,一直渾渾噩噩的,但認得女兒,生活亦能自理,隻是不記得南征之事,對他而言也未嘗不是好事。巧珠再未回大唐,李家也世居南中,數年後,閣羅鳳為其擇配清流官鄭回的三公子。
而這鄭回,原是大唐西瀘縣令,後為南詔所俘,因通儒學,得到閣羅鳳的賞識,不但委以清流官的重任,更擔任了鳳迦異、異牟尋、尋閣勸三代南詔王室子弟之師,並助其改革內政,南詔才真正開教化、行唐製,後來也是鄭回力主唐詔會盟於蒼山,恢複了南詔與大唐的臣屬關係。時任大唐使者的劍南道節度判官崔佐時,據說其祖就是留在大唐後來官至宰相的崔圓。
百年以降,李宓祠廟毀於戰火,山中榕樹林不斷生長,加上地震造成山石崩裂,把將軍洞兩側的入口都掩蓋了起來,既不見其廟更不見其洞了。到了明嘉靖年間,又一次地震令蒼山斜陽峰崩裂,內出一泉,直瀉到山下,其時恰逢大旱,這道山泉灌溉了萬畝良田,助百姓度過了難關,當地李家後人認為這道山泉就是自深藏山中的將軍洞中流出,上奏朝廷為李宓建廟供奉,是為“唐李公之廟”,尊為“利濟將軍”。
八百年後,當年的王侯將相皆成塚中枯骨,獨“敗軍之將”李宓成神,世受香火供奉,令人唏噓,當然這都是後話,唐人無從知曉了。
回到唐時,這一年已是大唐天寶十四載,乙未羊年。見巧珠已經安頓好了,柳汲再度請旨北上,隻是此番不需要再像上次那般匆忙了,崔圓繞了一大圈回到成都之後,果然沒有引起楊國忠、楊暄夫子的懷疑,此刻已坐穩劍南道留守之職,柳汲北上求和,他非但不會為難還大開方便之門,因此南詔此番多備邑從、禮物,組成了一支百餘人的使團北上。
江朔見南詔使團人數眾多,且小半年來又沒有尹子奇的消息,料想北地武士不可能在南方山中躲這麼久不被發現。看來已無護衛的必要,他便向柳汲請辭,柳汲本不好堅持要他相伴,但羅羅卻執意不肯,江朔心想自己確曾說過要陪二人到長安,強要離去似有不守信諾之嫌疑,便決定陪二人北上。
進入劍南道之後,渾惟明的心思卻活泛起來了,對江朔說要回震澤去了。江朔知道他是在南詔接了許多生意,要趕緊回去安排發貨。江朔雖然對渾惟明的市儈氣頗為不屑,但也知道渾惟明絕沒有投靠楊國忠,否則不可能和自己定定心心在南詔待這麼久。
且渾惟明與南詔做買賣,雖是為了賺錢,實也有利於南詔百姓,江朔當即答應,隻是吩咐渾惟明不能逐利過甚,渾惟明答允去了。
他們一行進入蜀中,循故道至成都,拜會崔圓,才知道這年二、三月發生了幾件大事。
一是年初,安祿山使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楊國忠與兵部尚書韋見素遂極言祿山反跡已明,而聖人竟仍不信,答應安祿山的全部要求,命中書為番將發日敕,給告身。
二是二月間,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因風疾發作,無法行動,聖人準其留在京師,居家養病。
三是五月,聖人賜慶宗與皇室女榮義郡主成婚,下詔安祿山赴京師觀禮,但這一次召無不至的安祿山以病為由沒有奉旨進京,聖人終於對安祿山有所懷疑了。
江朔心道:恐怕安祿山造反隻在旦夕之間了,而安賊最為忌憚的大將哥舒翰偏偏又得了風疾,又暗下決心,若安賊敢造反,我就去範陽將其刺死。以他今日的武功修為,早已不懼尹子奇、李歸仁之輩,故有了行險刺殺安祿山的想法。
柳汲卻道安祿山造反的陰謀,反而可能是促成唐詔和解的契機,大唐要撲滅東北的反叛,就需要穩固後方,南詔可為大唐抵擋吐蕃軍隊入侵的門戶。事不宜遲,柳汲立刻告彆崔圓,繼續北上。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