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皆循此製。”
劉娥的言論雖然有些牽強附會,強行將相權與皇權之爭,往異論相攪上靠。
但也不是全無道理。
自古以來,相權和皇權之爭便沒有停歇過。
到了宋朝,皇權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樞密院、三司、參知政事皆是分割相權的產物。
“我懂了。”
李傑沒有繼續唱反調,異論相攪確實有益於維護皇權的穩定,這是母庸置疑的。
然,它的危害同樣不小。
可用,但需慎用。
用‘異論相攪’,也是不得以為之。
畢竟,古代王朝的信息傳播速度遠不如後世,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洞悉天下所有事。
信息溝通不暢,必然會帶來信息障礙牆。
彆說是古代,便是後世的網絡時代,障礙牆同樣是存在的。
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無法麵麵俱到,總有疏漏的地方。
而這方麵的缺漏,需要監督體製來彌補。
如果挑選合適的監督者?
一是看監督者的個人道德品行,這一點,從言官的選任標準,也能看出一絲端倪。
台諫官的選任標準中,除了官階、資曆、出身之外,德行才學也是尤為重要的。
彆無臟濫(貪汙),以及忠厚淳直,更是屢次寫入詔舉台諫官的敕文中。
其次,則是選用不同派係的人。
官官相護,這是無法避免的痛點。
指望同一派係的人互相監督,無異於自檢自查。
自己查自己,能查出什麼?
顯然,這是一件不現實的事,唯有引入另外一方,或者說第三方,才能減少這一局麵的形成。
因此,即便宋朝曆代君主都知道異論相攪的壞處,但他們仍然遵從這一祖製。
這也是變相版的‘穩定壓倒一切’。
得!
得!
沒過多久,任守忠帶著兩名小黃門,捧著一堆劄子來到了內殿。
以前,這些劄子都是先由劉娥先批複,然後再轉呈到福寧殿這邊的,但現在的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大多時候,劉娥都會領著李傑一起看,兩人一邊看,一邊討論其中的內容。
擱在外人眼中,這明顯是一個信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