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情況,莫過於這些牛鬼蛇神主動跳出來。
主席曾經說過,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內部穩定,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如果內部不穩,縱使國力再怎麼強盛,最終也難逃衰亡的命運。
正月初五。
省試知舉官的名單正式出爐,以翰林學士魯宗道權知貢舉,知製誥宋綬、陳堯左,祠部郎中章得象同知貢舉。
此份名單一出,嗅覺敏銳的人頓時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早在真宗在位期間,魯宗道便主張科舉兼采策論,直到現在,魯宗道依然是如此認為。
官家點名由魯宗道擔任貢舉官,顯而易見,寇準一直宣揚的改製問題,很可能會成為事實。
哪怕朝廷沒有明確新的取士標準,但毫無疑問,改革的小火苗已經燒了起來。
內東門小殿。
在名單公布之後,李傑依照既往慣例,召見了貢舉官。
這幾個人當中,魯宗道曾經給李傑講過課,宋綬和陳堯左如今正在為真宗修史。
嚴格來說,他們三個擔任貢舉官是合情合理的。
唯獨章得象的任命,倒是有待商榷。
首先,章得象並不是高級文臣,既沒有館閣加身,也沒有高級文臣的加銜。
他隻是三司度支判官而已。
不過,誰讓是李傑親自點了他的名,即便章得象資曆不夠,隻要有天子欽點,也是合乎流程的。
“天禧年間,魯學士曾言,進士試詩賦,不近治道。”
“朕,深以為然。”
“唐之製,專一辭賦取士,故天下之士,儘皆奔走於聲病對偶之間,此乃於國無益也!”
“故,朕以為科舉當以策論為先,然,今天下之士,沉溺於浮豔聲病之文,便有更易,亦需徐徐圖之。”
“陛下聖明!”
魯宗道聞言當即躬身高呼,附和道。
“國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專以聲病對偶為公,為求工整,往往剽剝故事,極儘凋刻,已失辭賦之本意也!”
“如楊億,劉筠,其學固博,然為求工整對仗,其文難免流於俗也。”
“而韓愈之文,卻鮮有人知。”
“臣以為,科舉當先試之策論,使辭文言古今之之亂,簡其程式,使得以問其大義,不必專於記誦。”
這邊,魯宗道的發言剛剛結束,宋綬立馬跟著講述道。
“臣以為,讀書不可失其博,亦不能失其專。”
顯然,宋綬對偏重策論是有意見的。
他認為,專且博,才是文人士大夫該有的樣子。
應製詩,看似被嚴格限製在某些條條框框之內,但若是想要寫出新意,考生必須博觀泛覽。
如果失其博,便是天資橫溢之輩,也難以寫出令人拍桉叫絕的應製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