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同年、南北派係、學術派係、政治同盟等等,都和吏治息息相關。
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果準確的切入,是一門藝術。
而杭州市舶司桉,恰好給了李傑一個極佳的借口。
此前積累下的威勢,今天的特殊,如此種種,再也找不到比今天更好的機會。
故此,李傑才會打破常理。
“陛下,臣為百官之手,杭州市舶司發生如此答桉,臣難辭其咎!”
“臣請陛下治罪!”
李傑擺了擺手:“寇相今年剛剛歸朝,胡則桉,與卿無關,不過,卿之所言,亦有幾分道理。”
“便罰銅吧!”
“謝陛下隆恩!”
寇準微微一拜,繼續配合著表演。
“此事無須再提。”
“寇卿曆經三朝,敢問寇卿,該如何杜絕胡則桉重演?”
聽到這話,寇準默然許久,在旁人眼中,寇準似乎是被官家給難住了。
這很正常。
吏治,向來是千古難題。
治的好,百官怨懟,治的不好,國家動蕩,如此燙手山芋,不是大毅力,大恒心者,誰敢輕動?
寇準今年已然六十好幾,半截身子都入了土,怎麼看都不像是敢動吏治的人。
動了,他便是和天下百官為敵!
不動,又有違聖意!
可謂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良久。
寇準整理了一下衣冠,神色極為肅穆的往前踏了一步。
“臣以為,當內外兼並,雙管齊下!”
“內者,當更易考課之法。”
此話一出,文武百官的反應不一而足。
考課,即對於官吏工作的考核,可以理解為後世的kpi,考課的結果是官員仕途升遷的重要參考。
《尚書·舜典》記載,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自春秋戰國起,考課製度初見雛形,曆經秦漢、魏晉、隋唐,及五代至今,考課製度逐漸完善。
宋初,天下初定,太祖承襲前代之製,定下考課之法,以勸課農桑、戶口增益、剪除盜賊為要,考定地方州縣官。
太宗即位後,趙光義進一步完善考課製度,彷照唐朝三等九級製度,將官員的功績分為上中下三等,以等第定憂慮,明黜陟。
然而,到了真宗鹹平年間,考課製度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
具備宋朝特色的磨勘製度,正式成型。
一句話概括,以法計其曆任歲月、功過而序遷之。
自此,考課製度的核心發生了變化,資格,或者說資序漸漸淩駕於功效之上。
官員的實際治效在日常考評中的占比比例慢慢降低。
雖然現在距離鹹平年紀不過二十餘年,但真宗定下的磨勘之法,已然造成了巨大的負麵影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