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事情還做不到這麼絕的地步。
譬如十餘年前,濟北王劉興居背後捅了長安一刀子,直接導致本來已經準備好要開往長城的大軍被迫掉頭去平叛。
那一次,先帝雖然怒氣騰騰,氣得不行,但也不得不下詔,赦免了所有附逆之人,除卻主謀之外,剩下的劉興居餘黨一個沒動,甚至連官位都照舊。
然而,當今天子,劉徹的這個皇帝老爹,顯然沒有先帝那麼好的肚量和脾氣。
這一次,他已是下定決心,要把吳楚兩國的分裂勢力連根拔起。
再也不講什麼‘仁恕’了。
而當今天子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底氣,原因卻還是出在劉徹身上。
去年劉徹搞的考舉,彆的效果暫且不論。
單單就是選上來的那十幾個人,每一個,即使再怎麼挑剔,也能外放做一縣之令。
若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令人讚不絕口,甚至已經有人評價去歲的那一次考舉選上來的人:大抵皆為未來肱骨。
關中的地主士紳與豪商們,更是摩拳擦掌,積極等待下一輪考舉。
據說,許多上一次被刷掉的士子。
紛紛‘知恥而後勇’‘勤讀詩書,遍訪名師’。
讓許多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長紛紛喜笑眉開,老懷大慰。
自關中至雒陽,民心可用。
據地方官員彙報說:自考舉以後,勤學之士,蔚然成風,良家子紛紛以讀書為要,地方為之一靖。
且不說這些言論是否有拍馬屁,阿諛逢迎之嫌疑。
反正,這些話是說的天子劉徹心中歡欣鼓舞,眉開眼笑,就連胃口都變好了許多。
作為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地方上的豪強、士紳子弟。周遊天下,結交朋友,然後二兩馬尿喝多了,扯旗造反。
最喜歡的就是這些豪強、士紳子弟一古腦的都去鑽研怎麼當官。怎麼混進官場。
況且,地方上的監督禦史和少府派往各地的宦官,也大抵都是如此回報的。
這就更加堅定了天子的決心。
其實,劉徹乍然聽聞的時候,也有些琢磨不透。
照道理來說。他搞的考舉,貌似也沒做什麼太過驚人之舉吧?
但他卻不知,他搞出來的考舉,儘管黑幕重重,背後有著太多的利益交換和取舍。
但至少,維持了表麵的公平公正。
對於當今的年輕人來說,爭強好勝,就是刻進他們靈魂中的一個符號。
為了證明自己比彆人強,殺人犯法,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大有人在。
而對於豪強士紳地主們來說,自己家的子弟,繼續種田肯定不是出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
吃朝廷飯,戴官家帽,出入威儀,方是大丈夫所為。
隻是奈何舉薦門檻太高了!
即使天生的影帝,聲望從小就開始刷,若無好的運氣。那起碼得刷到三十歲,才夠資格被地方郡守舉薦。
而當今之世,隻要進了官場,那就是鐵飯碗。
若不犯錯。幾乎可以世世代代都繼續當官。
這個買賣可比種田有前途得多了!
是以,考舉一推出,那立刻大受歡迎,士紳地主豪商們覺得,這是一條不錯的青雲之路,而且說出去也有麵子。
像顏異的家中長輩。現在逢人就吹牛逼說:吾家小子不才,自三千士子之中,獨取考舉第一,號為頭甲……
彆人一聽說,三千士子中的第一?
這可了不得,立刻就是一臉仰慕和憧憬。
濟南顏家過去半年,慕名前來拜師的學子如過江之鯽,其中徹侯子侄,不在少數,甚至有諸侯王子弟,屈尊降貴,前往聽講。
至於年輕人……
隨著當初參加考舉的士子各自回家,然後,他們自然是不肯自降身價,貶低自我。
怎麼辦?
抬高對手唄!
什麼非戰之罪啦的借口紛紛被琢磨出來。
然後,為了自尊或者說虛榮心,他們又大肆宣揚考舉錄取後的榮譽。
什麼太子親拜之,唱名誇街,榜下捉婿等等橋段都被這些人拿著到處宣揚。
許多鄉下的土霸王,何曾聽說過這樣的場麵?
頓時都被說的心癢難耐。
尤其是他們聽到,為搶顏異為婿,公卿大臣都要撕破臉了。
聽著這些故事,許多自認為‘頗有才能’以為自己‘懷才不遇’的‘少年英雄’,哪裡還安奈得住?
回家以後就告訴父母,自己要安心讀書,靜待下輪考舉,一舉揚名,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大名,讓長安的徹侯公卿貴族紛紛拿著自己的女兒來誘惑。
特彆是考舉的題目被人到處宣揚了之後,這樣的風氣頓時就更加濃烈了起來。
看完考舉的前兩題,許多人都是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這樣的題目,我上我也行啊!”
簡單到隻要識字就能答的試題,不知道激勵了多少人,發奮讀書,誓要成為顏異第二。
也就是第三次的題目,稍微難了一些,至於那道算術題,則是愁掉了許多人的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