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雲:蒙以養正,聖功也!
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專門的教育機構。
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秦漢兩代,也都各有各自不同的皇室教育。
就漢室而言,皇室教育,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皇帝教導,帶在身邊,言傳身教。
如曆史上,宣帝就經常將自己的孫子劉鶩帶在身邊,將之稱為自己的駿馬。
可惜,劉鶩是個逗逼。
他祖父的手段跟方法是一點沒學會,倒是學會了宣帝的癡情跟常情。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選擇蒙師來教育子弟。
像劉徹和他的兄弟們,當年,都是在儒家的老師們的教育下成材的。
所以,曆史上,劉徹他們這一代的兄弟,在意識形態和思想思維上,都傾向於儒家。
劉徹自然也察覺到了這一點。
所以,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經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儘量少的受到諸子百家各個學派的影響。
這也是吸取了宣帝的教訓。
宣帝明明白白,很清楚,自己的傻兒子劉奭是個渣渣。
但卻沒辦法換掉。
原因很簡單——劉奭雖渣,但他的弟弟可能更渣。
在一群渣渣中選出一個不那麼的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劉徹可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在成長過程中被人洗腦。
所以,麵對竇太後的使者,劉徹很明確的答複了自己的態度:請回稟太皇太後,漢家自有製度,用霸王之道,丈夫當自強!
然後,劉徹就將劉病已,送去了上林苑裡的學苑。
與諸戰爭遺孤、忠臣後代,一起上學。
甚至,為了避免讓人知道,這是皇子。
劉徹還將劉病已的名字都改了,讓他化名範文,入讀了一個普通的班級。
每個月,才能準許他回宮一次。
皇長子忽然從宮中消失,很多人都很意外。
除了少數的近臣之外,幾乎無人知曉,皇長子究竟去了哪裡。
大家隻知道,天子似乎讓皇長子去了民間。
老劉家的腦洞,再次讓人震撼不已。
而更可怕的是,天子似乎打算,將這個舉措變成製度。
皇子啟蒙年齡一到,皆出宮。
一時間,很多大臣都無法理解也非常擔憂。
皇子,那可是天潢貴胄,生下來就是至少一個諸侯王命格的。
就這麼丟去民間?
皇帝您不著急不害怕?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哪怕是皇子,夭折率也是驚人的。
萬一磕著碰著了?怎麼辦?
但劉徹依然我行我素。
在他看來,把皇子養在宮裡,才會讓他夭折!
外出鍛煉,有了體魄,才能更好的抵禦疾病。
當然了,劉徹也偶爾會抽空,去到上林苑裡,悄悄的關注和觀察劉病已。
出乎劉徹意料的是,劉病已似乎很適應學苑裡的生活。
他雖然才四歲,也不怎麼懂事,更是調皮無比。
但學苑裡的小夥伴,是那麼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