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本部的騎兵與非本部的騎兵,那是完全兩個世界的軍隊。
漢家有郡兵和野戰兵團之分。
匈奴也有本部和非本部之分。
漢家的野戰兵團比郡兵何止強了一個檔次?
同樣的道理,匈奴的本部精銳,比之非本部,也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馬邑之戰後,隨著漢家的探子和使者深入匈奴腹地,進行偵查。
將匈奴的情報源源不斷的傳回國內。
以至於武苑之中,有專門的介紹匈奴本部諸氏族的課程。
須卜氏族因為長期處於幕北,漢家了解比較少。
但通過對幕南王族騎兵的生活觀察和了解。
使得漢軍也能知道,須卜、呼衍和蘭氏的日常生活。
匈奴的本部,特彆是四大氏族的本部騎兵,基本上都不會再去參與放牧了。
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奴隸主。
手下有著多則數十,少則十幾人的奴隸。
另外,匈奴人選兵,是從邑落之中選擇。
一個邑落,出兵一人。
看似好像可能會混入歪瓜裂棗或者廢物。
實則不然!
匈奴人尊崇和推崇強者,認同弱肉強食的理念。
在匈奴,非大貴族,一般的氏族頭人一旦老朽,立刻就會被拋棄。
讓他們去森林裡自生自滅。
即使這個人兒女成群,也是如此。
甚至在更久遠的時代,匈奴人連薩滿祭司和部族的首領貴族,一旦老朽,都不會有人去管。
當年,老上單於時,漢匈論戰,就沒少拿匈奴人不養老諷刺和打擊他們。
那個時候,匈奴人還死鴨子嘴硬,讓中行說出麵駁斥了類似的說法。
但終究也是被漢室說的有些臉上掛不住,於是,老上單於時代,匈奴人才開始重視對老者得撫養和照顧。
在今天,那些在龍城養老的匈奴貴族,都要感謝當年的漢匈論戰。
不然,他們早就被匈奴自己拋棄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下,連親爹親媽老了,沒有勞動能力了,都會拋棄的匈奴本部。
他們會允許那些實力不夠的人擁有牲畜和牧場、奴隸嗎?
弱者,既是原罪!
你不夠強,就無法保衛自己的牧場和牲畜。
而且,匈奴的本部騎兵,常年都有訓練。
廣袤的大草原和河西走廊的群山,給匈奴騎兵提供了最好的練兵場所。
為了磨礪部族的騎兵,匈奴人甚至會特意的放過一些丁零人、羌人和小月氏人。
讓他們成為年輕人的磨刀石。
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個成年的匈奴本部騎兵,都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精湛的騎術,以及強健的軀體。
本部的騎兵,無論是飲食還是營養,都遠非其他部族所能比擬的。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邑落出一兵,而此人通常就是這個邑落的主宰。
邑落的一切,牲畜、奴隸、女人,都是屬於他的私有財產。
其他成員,都需要仰賴他來生存。
這樣一個人,可能吃不好嗎?
餐餐大魚大肉,可能過分了。
但是隔三差五,能吃上肉食,每頓都能吃飽,卻是一定的!
所以,非本部的匈奴騎兵,根本無法與本部的騎兵相比。
跟本部一比,這些雜胡部族的騎兵,簡直就是土雞瓦狗一樣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