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
對皇帝來說,大量的傷亡和消耗,觸目驚心,尤為心痛。
但貴族士大夫們的觀感就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這些天來,漢匈高闕會戰,以及高闕會戰的副會場安東之戰的具體情況和情報,都已經差不多清清楚楚的被以邸報的形勢,告知了千石以上及封君、關內侯、列侯等貴族。
對於這些人來說,看法就又不相同了。
“王師居然如此強大了?”許多人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雙眼所看到的文字。
郅都率領一偏師,就擊退了匈奴主力!!!????
還殲滅兩個萬騎,迫降了休屠部族????
這還是大家夥印象裡那個匈奴嗎?
就更彆提,安東都護府,甚至沒有付出什麼代價,就讓匈奴右賢王跪下來了。
不止跪下來,還上表願奉當今天子為天單於!
這要放在六年前,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幾乎不可想象的事情!
而在九年前,匈奴單於還曾經統帥大軍入寇漢地,烽火遍及整個北國,到春天才撤兵。
至於在太宗孝文皇帝後元六年的那場大戰,漢軍更是吃不小的虧,北地都尉孫卬戰死,匈奴火燒回中宮,斥候騎兵甚至抵達了甘泉宮的外圍。
而今上即位,僅僅不過六年,漢軍就先勝匈奴馬邑,再破匈奴於高闕。
馬邑之時,還可以說有來有回,但這高闕之戰,卻完全碾壓。
車騎將軍義縱所部甚至根本沒有經曆過任何像樣的戰鬥。
王師所過,不是簞食漿壺,就是望風而逃。
是匈奴人變得太弱了?
還是漢家變得太強了?
無論是哪一個原因,此番高闕之戰的結果,都昭示出一個真理:大漢擊敗匈奴,進而獨霸天下,自西域入主身毒,不再是一個幻想,一個空想。
而是實實在在,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戰略。
更重要的還是——這完全是有可能在一代人的時間就可以實現的大業!
換句話說,有生之年內,大家完全可以看到中國製霸寰宇,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地之所載,六合之中,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記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凡陽光所至,龍旗所指,皆為漢臣妾!
這就很關鍵了!
自古以來,中國貴族和官員們最喜歡和最怕的就是理想太宏偉,以至於有生之年根本無法看到。
譬如說三代之治啊天下大同啊這樣的理想和願景。
正因為看不到,所以很多人都是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順便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但假如,有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擺在眼前,而這個理想還能給大家夥帶來好處。
那麼……
可以參考曆代以來的革鼎之事。
哪怕是失敗者的典型,李自成和洪秀全,在失敗之前,也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恐怖存在。
至於那些順天應命,奪取天下的雄主,更是隻要取得了統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基礎,立刻就是化身為無雙王者,一路上所有敵人望風而逃,偶有反抗的,也會被碾成碎片。
而團隊內部,更是團結如一,君臣無間,通力合作,幾乎無人有私心。
於是,一路勢如破竹,奪取天下,建立王朝。
這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事情大家一定能辦到,而且,成功之後,人人都開國功臣,享儘榮華富貴,更可澤被子孫。
自然,人人都會出力,也不會有什麼人出來搗亂、扯後腿。
即使有,也會被大家按在地上摩擦。
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
通過高闕會戰,漢室大臣和貴族們,終於確信了一件事情——漢家製霸天下不是夢,入主身毒不是夢。
既然這些不是夢。
那也就意味著,天子曾經多次許諾的分封功臣的事情,不是空頭支票,而是很可能會被兌現的支票。
這就很強大了!
誰不想稱孤道寡呢?
誰又不想開宗做祖?
又有哪個家族,不願意自己的子孫永享富貴,而先祖,永享血食祭祀?
這種上可以給祖先好處,中可以自己享受,下可以為子孫後代謀福利的事情,在中國,從來都是會凝聚所有人心,團結所有力量,讓一切團結的事情。
中國的問題和優勢,永遠都是聰明人太多。
當他們團結,這就是優勢,譬如秦王掃六合,以及楚漢爭霸中漢軍的表現。
而當他們相互撕逼,這就會變成悲劇。
此刻,在可以預見的擴張潮到來之時,貴族們首先就反應了過來。
“爾等逆子!”某個侯府之中,向來對自己的紈絝子弟們比較寬容的一個列侯,將自己的兒子們召集到一起:“統統去給吾去練習武藝!凡不能為武者,休怪我將爾等逐出門戶!”
這樣的,還是屬於沒有門路,已經********的列侯家族。
他們隻能靠著自己的子弟去拚,拿命去換軍功了。
而那些跟皇室關係密切,或者在軍隊裡本身就有著基礎的列侯家族,則立刻就開始發動所有人脈,拚命的做工作。
甚至還有人跟個小醜一樣,成天往宮裡跑,在宮廷貴人麵前晃蕩,拚了的命吸引注意,想要博出位。
不止貴族們被深深震撼。
士大夫階級也遭遇了一場八級地震。
從前,漢家士大夫階級,主要是黃老派、法家和儒家三足鼎立。
其中,黃老派秉政但人少,而儒家人雖然多,嗓門大,奈何沒有權力,至於法家……從來都是皇帝本人意誌的投影。
在對外政策方麵,曾經,除了儒家的公羊派外,漢室士林之中,幾乎是一片主和之聲,聖母遍地走,白左不如狗。
這些年雖然經過劉徹的鞭笞和調、教。
主戰派崛起,尤其是年輕一代,幾乎都成為了鷹派。
但士大夫階級的本身意誌,卻還是保守的很。
畢竟,對官僚來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一直就是真理。
翻開漢興以來,曆代文豪和名士對秦亡的教訓的總結就知道了——大家都在埋怨秦始皇做的太多了,而秦二世居然不改邪歸正,還想多做事情,活該它滅亡!
卻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真的深入思考,秦亡的根本原因。
哪怕是賈誼在這個事情上,也是淺嘗輒止。
不是這些人看不到問題的存在,也不是他們不知道原因的所在。
而是因為……
將東西都講出來了,以後還怎麼當官?怎麼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