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允更是憂心忡忡起來,有蘇軾參與其中,這事兒恐怕又變得複雜了。
不過隨即蘇允便將此事置之腦後,他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前途有風浪,他須得將自己的船打造得更大更堅固,才可以抵禦這些風浪。
聲名固然累人,但有莫大的聲名在身,卻是一張護身符。
所以,讓名氣來得更大一些吧!
現在的名聲,還遠遠不夠!
蘇允跟著蘇軾回到了家中,便找蘇軾問道:“叔父可有三國誌?”
蘇軾詫異道:“陳壽版的三國誌麼?”
蘇允點點頭道:“對,就是那一本。”
蘇軾點頭道:“有倒是有,不過你漢書抄完了麼,這會兒看三國誌作甚?”
蘇允道:“倒是沒有抄寫完,但已經看完了,我對大漢之強悍十分感興趣,便想看看這強漢又是怎麼滅亡的,以此學一些經驗。”
蘇軾聞言喜道:“好啊,既要知道一個王朝之興起之原因,亦要知道一個王朝滅亡之教訓,這是好事情。
不過三國誌所憑借的史料不充足,因而記事頗為疏略,特彆是其中的《蜀誌》,內容更顯得過於單薄。
儘管陳壽費儘心力,連零篇殘文也予以注意,但在書中仍不時反映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窘。
所以事隔一百多年之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裴鬆之為之作注。針對陳壽之書“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的缺憾,裴注與以往重在訓釋文義的史注不同,而著力於史實的增補。
我建議你要看便看這個版本,雖然還是有些缺陷,但大略了解已經是足夠了。
我這裡恰好有一本,你拿著看,有什麼不明白不了解的可以隨時問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