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濬蹙眉沉吟。
從邏輯上,潘濬是不信劉備能帶五萬大軍入秭歸的,更不信劉備能在三日後兵臨城下。
仔細審視了韓重的神態,潘濬忽然大笑:“你一個小小的輸官又怎懂軍國大事?
漢中大戰導致益州凋敝,百姓怨沸;劉備能帶一千兵入秭歸都是勉強,更遑論三日後兵臨城下。
劉封故意用話誑你,不外乎是想讓你安心當內應,此等伎倆又豈能瞞我?
劉備父子一貫虛偽狡詐,為其賣命,何其不智,若你肯棄暗從明,我可舉薦你為戶曹掾。”
韓重哈哈大笑:“潘承明,你以己度人,自以為身居高位者都是如你一般虛偽狡詐,何其愚也!
你搞錯了一件事,不是副軍將軍想讓我安心當內應,而是我自願要當副軍將軍的內應。
然而副軍將軍卻言:孫權狡黠、潘濬陰狠,必會對城門嚴加防備,我為內應,恐難成事。
副軍將軍又以三日後大王揮軍城下相告,勸我不要冒險,更是許我被擒後無需隱瞞。
我隻是一個小小的輸官,一個見誰都得點頭哈腰的微末小吏,我的命不值錢。
可副軍將軍卻不惜以機密事相告,隻為保我性命。
能為副軍將軍效力乃是我的榮幸,你一個賣主求榮的小人,有什麼資格舉薦我?”
韓重罵得痛快。
潘濬的臉卻是越來越陰沉:“你既知是機密事,為何還要泄密?難道這不是在忘恩負義?”
韓重嗬嗬:“少用道德來綁架我!我這不是泄密,而是在忠誠的執行副軍將軍的命令,你這種人是永遠不會懂的!”
見韓重句句反諷,潘濬語氣一冷,也沒了繼續審問的興致:“一個小小的輸官當不了內應,押下去嚴加拷問。”
韓重卻是冷哼一聲,又輕蔑的看了潘濬一眼,任由左右力士押走。
縱是養氣多年,潘濬也感到一陣心境的晃動,頭也更疼了。
【韓重隻是見了劉封一麵,就對劉封誓死效忠。幸虧我及時覺察,否則讓韓重去見了從謀者,必會令從謀者士氣大振。劉封此子,竟如此善於拉攏人心,若不能除之,久必為至尊大患。】
想到這裡。
潘濬決定去見孫權。
這次孫權要趁著風雪天時對劉封用兵,潘濬其實是持反對意見的。
潘濬求穩,隻想劉封糧儘後再出兵,就可萬無一失,害怕孫權有天時相助依舊打不過劉封。
在見到韓重後,潘濬的想法有了變化。
南郡的世家豪族不少,以劉封拉攏人心的手段,必會有世家豪族願意為劉封提供糧草。
一旦真讓劉封拖到劉備出兵,即便江陵再堅固也是守不住的。
昔日曹仁在江陵守了一年,又有曹操數路大軍來回支援,最終也隻能選擇棄城而走。
潘濬是個很陰狠果斷的人。
跟著劉表當江夏從事的時候,直接以貪汙腐敗名義處死沙羨縣長。
在漢末以貪汙腐敗論罪,其實就是個笑話,而處死一個不足萬戶的小縣縣長,既不會得罪世家豪族的人又能揚名。
跟著劉備當荊州治中的時候,更狠,不僅投孫權還帶兵去殺舊日同僚,臉都不要了。
韓重罵潘濬“以己度人,自以為身居高位者都虛偽狡詐”也十分的真實的道出了潘濬的陰狠。
於是乎。
潘濬尋到孫權,將韓重欲為劉封內應一事告知孫權,提議孫權“不必再等三日後劉封來攻,應趁風雪夜奇襲劉封的大寨,避免劉封勾結內應先發動奇襲”。
認真考慮了潘濬的提議後,孫權又召來了全琮、朱然、虞翻、吳範、徐盛、丁奉、馬忠等文武。
一陣商討後,眾人都認同了潘濬的提議。
趁著劉封病,就得要劉封命。
韓重雖然被潘濬緝拿,但是否有從謀者會聯絡劉封提前發動奇襲、是否有其他跟韓重不是一路的反叛者也聯絡過劉封、亦或者劉封早就在城內部署了內應,眾人都不得而知。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與其去等著劉封發動奇襲,倒不如先派兵奇襲劉封。
孫權分了潘濬兩千人,令潘濬協助巡城,避免有內應覺察到不對出城報信。
又令全琮、朱然、徐盛、丁奉、馬忠文武則是各統三千兵,負責今夜的奇襲,其餘將校兵馬,則被孫權部署在城頭和內城,以防跟劉封的奇襲互相撞上。
虞翻又提醒孫權給江津口的韓當傳消息,讓韓當小心戒備。
其餘人也有一應細節上的提議,孫權都是逐一采納。
雖然孫權麾下的文武相對漢魏兩家而言存在感不高,但這眾人齊力謀劃,這本事還是不容小覷的。
不論是孫權一方還是劉封一方,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要借這次風雪天象發動奇襲。
這場忽來的風雪,是孫權的天時,也是劉封的天時。
夜。
劉封挑選了五千精兵,整理好馬籠頭、馬韁繩、馬鞍子以及鎧甲、弓箭、兵刃等武器裝備。
又令剩下或病或傷的千餘人帶上五日糧米返回麥城。
部分傷病不願離開,嚷著要留在營地與吳兵死戰。
劉封卻不願這些人白白送死,於是給了眾傷病一個軍令:返回麥城搬救兵。
眾傷病都知道劉封這個軍令就是句廢話。
今夜劉封若是贏了,不需要搬救兵;若是輸了,救兵也來不及救援。
劉封又托付眾傷病將今夜要奇襲江津口的將士名冊帶去麥城,倘若奇襲失利,一定要將今夜奇襲江津口的將士名冊送到劉備手中。
最終。
在劉封的勸說下,眾傷病才咬著牙往麥城而走。
看著揮淚離去的傷病以及剩下的五千精兵,劉封忽感熱血上湧。
劉封不是一個肯服輸的人。
同樣也是一個敢賭命的人。
若隻是想要單純的保命,劉封其實完全可以來個失足墜馬返回西川,然後低調的由武轉文,在劉禪和諸葛亮的庇護下苟活。
劉封比劉禪年長,基本也會在蜀亡前先亡。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享受一輩子的衣食無憂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