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間。
朱然又似乎想到了什麼,大步來到江邊。
見江邊隻剩下稀散的小船,大船都已不見後,朱然的臉上浮現了驚慌。“遭了,劉封得了大船,荊南危矣!”
孫權奇襲江陵後,兵馬幾乎都部署在南郡和宜都郡,對荊南的零陵郡和武陵郡用的都是傳檄的方式。
對孫權而言:隻要將關羽的大軍隔絕在江北,即便零陵郡和武陵郡有不服的也隻能屈服在兵威下。
昔日奪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時,孫權就是用的這一招,讓魯肅帶兵將關羽跟三郡隔絕,讓三郡誤以為關羽已經放棄了三郡。
然而這招有個致命缺陷。
那就是一旦關羽有兵馬渡江到了荊南,零陵郡和武陵郡諸縣又會降而複反。
而現在。
劉封不僅奇襲江津口斬殺了韓當,還奪船渡江。
以劉封的身份再加上有數千兵渡江,這零陵郡和武陵郡,誰還敢在城頭立上東吳的旗幟?
而事實也如朱然所料。
在橫渡長江後,劉封就有了聯絡零陵郡和武陵郡反吳義士的決定。
劉封曾委托廖化給零陵北部都尉習珍送了信。
信中大意就是:若習珍有反孫權之意,需要等到劉封或關羽引兵出現在荊南;若劉封或關羽不能引兵出現在荊南,就要忍辱負重等到劉備的西川兵出現在荊南後,再舉旗響應;倘若連劉備的西川兵最終都不能出現在荊南,那就需要習珍繼續忍辱負重,以待天時。
劉封當時這樣送信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習珍因為倉促間起兵反孫權而被潘濬剿滅。
後因江陵陷落太快,劉封也不確定習珍是否收到了信,更不確定習珍是否會遵從信中吩咐,故而也沒將習珍考慮在奪江陵的計劃中。
這次受風雪驟降影響,劉封雪中奮兵,斬韓當、奪大船、渡長江。
雖然丟了北岸大寨,但也引兵到了荊南地界,意外的有了聯手習珍的機會。
正如那句古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既然計劃趕不上變化,那就要穩住心態及時應變。
南岸。
有大船歇腳,劉封及眾將士也有了喘息的機會。
這次攻打江津口,劉封的五千精兵損失也不小。
除了在風雪中走丟的兩百餘人外,跟韓當一戰也死傷了千餘人,戰後受凍患病的也不知道會有多少。
雖然今夜勝了,但劉封隻取得了階段性的優勢,並未取得奪江陵的決定性優勢。
船艙內。
田七將火盆端到劉封麵前,又將溫好的酒水遞給劉封。
有孫權在江津口運送物資的大船補給物資,劉封暫時不缺糧食,不僅如此,船艙內還存了酒水藥物等物資。
飲了一口溫酒,感受著身體的暖意,劉封又想到了馬玉托白壽送來的書信。
信中有言:觀孫權在江東,時常劫掠山人為奴,武陵和零陵多有山人出沒,或可以恩義籠絡。
史載劉備在伐吳時,亦曾派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人,多有番王派遣族兵助劉備。
在劉封看來。
恩義籠絡山人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請山人出兵相助,亦能增加秭歸到武陵郡和零陵郡的軍情傳訊之利。
習珍有兩次起兵反吳。
一次是劉備尚未伐吳時,習珍聯絡武陵從事樊伷起兵,結果被潘濬擊敗,樊伷被潘濬斬殺,習珍僥幸逃脫。
一次是劉備伐吳時,習珍在回到零陵郡後又率七縣反抗孫權,自稱邵陵太守,屯校夷界歸附劉備,不敵潘濬而亡。
習珍被潘濬剿滅後,劉備還得到了習珍兵敗的消息,並為習珍發喪,追贈為邵陵太守。
這說明,習珍是跟劉備之間有聯絡的。
結合馬良入武陵結好番王,當時的劉備也定是通過恩義籠絡番王增加了跟習珍的軍情傳訊之利。
如今孫權屯兵江陵,陸遜又兵進宜都。
即便秭歸有孟達固守,秭歸到江陵一路的山關險要和水路也會被陸遜控製。
不論是上庸關平軍、秭歸孟達軍還是劉備的西川兵,都很難與武陵郡和零陵郡取得聯係。
這個時候,用恩義籠絡山人就顯得極為重要。
渡江後。
劉封的當務之急,也不再是攻奪江陵,而是與各地反吳軍取得聯係且加強軍情傳訊。
兵法之要,在於應變。
不同的時間點,要及時的調整應變策略,才可能抓住轉瞬即逝的獲勝機會。
深思熟路後。
劉封取出刀筆,將荊州如今的軍情大概以及應變之要,仔細的記錄。
到了天明。
劉封走出船艙。
看著天空升起的朝陽,劉封不由感慨這一江之隔,氣象的差彆竟如此的大。
昨夜在長江北岸時,風雪滿天。
今早在長江南岸時,卻已經看不到雪的痕跡。
這對劉封而言,無疑是個利好。
若長江南岸依舊是風雪漫天,劉封就無法及時的跟各地反吳軍取得聯係,也無法及時的讓武陵郡和零陵郡諸縣歸附。
劉封召來了校尉寇安國,將寫好的戰報交給寇安國,叮囑道:“安國,你帶上精卒十人,走武陵山路繞道去秭歸,倘若你抵達時秭歸還未丟城,父王也應該抵達秭歸了,若秭歸不幸丟了,就直接去白帝城。
記住,此戰報隻能親手交給父王,不可泄露給任何人,包括孟達!
安國,我與眾人之性命,可就都托付於你了。”
劉封重重的拍了拍寇安國的肩膀。
寇安國也知道這份戰報的重要性,含淚作彆:“末將定不負將軍所托!”
待寇安國帶人離開後,劉封又召來方月。
讓方月帶上十餘騎去四百餘裡外的武陵郡治所臨沅尋武陵從事樊伷。
既然習珍能與武陵從事樊伷起兵反吳,且樊伷還戰死了,那麼樊伷也是值得信賴的。
劉封也需要通過樊伷這個武陵從事的身份來跟習珍等荊南義士取得聯係,以及獲得後續的糧食衣甲武器藥物等物資補充。
接下來。
劉封又讓李輔和鄧賢帶人在南岸就地修建營寨,並將大船上的物資都轉移到營寨中,做好長期跟孫權對峙的準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