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北伐,劉封和諸葛亮的爭鋒(6K)_三國:我不是劉封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 三國:我不是劉封 > 第171章 北伐,劉封和諸葛亮的爭鋒(6K)

第171章 北伐,劉封和諸葛亮的爭鋒(6K)(2 / 2)

朱元璋喜歡朱標,是覺得朱標性格上跟自己極為相似。

子不類父,父生嫌棄。

子若類父,父才歡喜。

常年跟著劉備的劉封,很清楚劉備的個性。

相較於才能,劉備更欣賞勇氣和決心,尤其是能屈能伸、屢敗屢戰的堅韌。

才能可以培養,而稟性卻是難移。

話畢。

劉封辭彆劉禪。

該說的已經說了,剩下的就得靠劉禪自行去領悟了。

大將軍關羽和驃騎將軍馬超處,劉封沒再去驚擾。

私見諸葛亮和劉禪,是提前讓兩人去思考要不要去益州,若再去驚擾關羽和馬超,就有刻意針對法正和東川諸將的嫌疑了。

這其中的度,劉封也是得權衡考慮的。

回到府中。

孫琰並未入睡,而是一直在房中靜候。

見劉封歸來,孫琰又貼心的給劉封準備了熱水和夜宵。

看著麵有倦色的孫琰,劉封頓生愛憐。

有妻如此,當湧泉報之。

一覺天明。

劉封早早而起,在院中指導劉林、劉爽、劉瓚和孫成的晨練。

自歸荊州後,劉爽和劉瓚兩兄弟的身板也越發的強壯。

兩兄弟又為了給各自的阿母長臉,不辜負劉備和劉封的期待,平日裡習文練武,更是刻苦。

有時候發起狠來,哪怕前日裡腳扭傷了都要堅持第二日的課程。

若不是孫琰發現得及時,人都得練廢。

劉林的性格則是相對沉穩,雖然年齡最小,但卻最為均衡,論文論武,都在均衡提升。

孫成則又不同。

不論是劉林,還是劉爽劉瓚,在習文練武後,文武水準都在提升。

孫成雖也習文但卻不喜文,獨好習武。

問及原因就是:大丈夫當學衛、霍,將十萬之騎馳騁沙漠,驅戎狄,平胡夷,立功建號,文能識字明理即可。

又稱:荀子有言“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莊子有言“用誌不分,乃凝於神”,既然誌在學衛、霍,那麼就應當將精力都放在練武上。

不過。

由於孫乾和孫乾的夫人都儒雅俊秀,孫成也繼承了父母的儒雅俊秀,即便拿起長槍裝狠人,也是個“玉麵寒槍俊俏郎”。

雖然孫成才十一歲,但江陵城中想將女兒嫁給孫成的官宦或名仕,已經排了長隊,走在大街上都能被不知哪兒冒出來的小丫頭送絲絹。

這也常讓孫成苦惱不已。

孫成更希望自己是個粗獷且能唬人的將軍,瞪一眼吼一聲就能讓敵人驚懼,而非人人見了都覺得是個人畜無害的“俊俏郎”。

劉封給孫成想了個主意,讓孫成出門就戴個凶神惡煞的木製麵具。

一開始還能唬人,最後不知道是誰將這消息給泄露出去,導致江陵城中的小丫頭們口口相傳稱“誰能讓孫成摘下麵具,孫成就能為誰傾心”,嚇得孫成府門都不敢再出!

到了巳時。

侍中郭攸之再次到來,傳召劉封。

同時傳召的,還有大將軍關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法正、驃騎將軍馬超和太子劉禪。

劉封是最後一個到的。

倒不是劉封故意推諉,而是關羽、諸葛亮、法正、馬超和劉禪,都是上了早朝的,直接就留在了朝會處。

劉封是剛回江陵不久,還在休假期,如無要事是可以不用上早朝的。

“兒臣拜見父皇!”

快速的掃了一眼眾人,劉封近前向劉備行禮。

劉備微微頷首,示意劉封入坐。

隨後。

劉備直入正題,一麵將李嚴引東川諸將奪取武都陰平擊退郭淮的捷報呈與眾人,一麵又提出了讓太子劉禪去益州當主將統率東川諸將奪取雍州的方案。

略有不同的是,劉備隻提了讓劉禪去益州,沒提讓諸葛亮和馬超也跟著去。

話音剛落,眾人反應不一。

關羽、馬超、法正皆有驚愕,諸葛亮一臉淡定,劉禪則是難捺激動。

“陛下,戰場凶險,太子又年幼未曾統兵,諸事難料,恐生禍端。臣以為,可暫令太子跟著衛將軍統引皇城衛軍,曆練四年,待太子及冠後再入戰場。”

關羽斟酌了用詞。

既提出了劉禪年幼統兵的風險,又給出了曆練劉禪的方案。

跟著衛將軍黃忠統領皇城衛軍,能讓劉禪熟悉軍務的同時又不會讓劉禪遇到戰場上的凶險。

劉禪的眼中不由閃過幾分落寞。

雖然關羽是在關心自己,但統領皇城衛軍和去益州統領大軍攻打雍州,兩者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昨夜在劉封的鼓舞下,劉禪已經下了去益州的決心,現在關羽說“不”,劉禪這心中肯定是有落差感的。

馬超雖然驚訝但沒有開口。

昨日才去見了劉封,問劉封是否有征戰彆處的想法,今日就聽到劉備要讓劉禪去益州曆練。

陛下要攻打雍州,豈能不用到我馬超?

隻不過涉及到了劉禪的安危,馬超也不好反駁關羽,否則就成了馬超一心立功而視劉禪安危於不顧。

馬超將目光看向了劉封,眼有詢問之意。

劉封笑而點頭。

馬超心中更安。

法正遲疑了片刻,也勸道:“陛下,大將軍言之有理。太子乃是儲君,應在朝中協助陛下處理朝政,不可輕離江陵而往雍州苦寒之地。

東川都督李嚴、梓潼太守張翼、汶山太守孟達、漢中太守魏延、巴西太守閻芝,皆是當世英才,由東川諸將攻取雍州,足矣。

倘若陛下擔心眾將有失,臣願走一趟益州,協助東川諸將。”

關羽側重於擔心劉禪的安危,法正側重於東川諸將能否攻下雍州。

立場不同,位置不同,側重點自然不同。

劉備不置可否,而是看向了諸葛亮:“丞相以為,太子可否擔此重任?”

眾人的目光紛紛看向諸葛亮。

尤其是關羽,目光凜冽而強勢,顯然很怕諸葛亮來句“可”。

諸葛亮頓感頭疼。

昨夜,諸葛亮思考了很久,劉封那句“太子當有軍威,丞相當明軍務”,讓諸葛亮生了很大的感觸。

諸葛亮是個很顧全大局的人,考慮問題向來都是從大方向的整體利益來考慮。

史載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被不少黑子惡意曲解為劉備在敲打諸葛亮。

而實際上,以劉備當時都快破產清算的局麵,諸葛亮不撂攤子就不錯了,還敢敲打?

劉備深知諸葛亮顧全大局,一心為公,故而才會在臨終時賦予諸葛亮“廢帝”權。

換而言之:今後這大漢的皇帝,諸葛亮想廢誰就廢誰,想立誰就立誰,隻要大漢傳承不滅就行,一切諸葛亮說了算,誰不聽諸葛亮的,誰就是違背“先帝遺命”。

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

如魚得水,亦非虛言!

良久。

諸葛亮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道:“臣以為,太子當有軍威!

李嚴等人奪取武都陰平,又擊退郭淮;曹丕在濡須口又方與孫權激戰半年,民疲兵乏,正是奪取雍州的時機!

要奪雍州,隻有東川一路難以施行,需有燕王殿下在荊北牽製武關的張郃和宛城的徐晃。

然而。

朝野間已生議論,多有擔心燕王殿下威名太盛而太子又無軍威,今後剛猛難製。

故而臣以為:陛下應當斟酌!”

劉封忍不住嘴角抽了抽。

丞相啊丞相,你這也太狠了吧!

諸葛亮不明著說要不要讓劉禪去益州當主將,話裡行間卻都是在支持劉禪去益州當主將。

甚至還給劉封安了個“剛猛難製”的名頭來增加說服力。

至於是否會引起跟劉封的爭端?

諸葛亮表示:攻取雍州的方案是燕王殿下你提的,太子當有軍威也是燕王殿下你的意思,那亮順勢表達下燕王殿下你功高蓋主來增加說服力,燕王殿下你也會很樂意的吧?

看著諸葛亮那“一本正經”的模樣,劉封也隻能配合諸葛亮演戲。

當即。

劉封拍案而起,佯怒道:“父皇,兒臣與太子,一向兄友弟恭,不曾想朝野間竟有小人意圖離間兒臣與太子間的兄弟情義,實是可恨!

兒臣願在荊北牽製武關的張郃和宛城的徐晃,為太子製造奪取雍州的機會。

既然丞相擔心兒臣剛猛難製,大將軍又擔心太子會有危險,不如由丞相擔任太子的參軍,再由驃騎將軍一同前往益州。

如此:太子有了軍威,丞相明了軍務,還會怕兒臣剛猛難製嗎?

待兒臣協助太子攻破雍州,父皇登臨長安舊都,朝野間的議論也將不攻自破。

就怕丞相不敢去!”

諸葛亮淡然一笑:“亮,有何不敢?隻是亮去了益州,誰又來主持朝中諸務。”

劉封順手一指法正,道:“丞相多慮了!法尚書尚在江陵,又豈會無人來主持朝中諸務?丞相這是在小覷法尚書嗎?”

看著劉封和諸葛亮的“爭鋒相對”,劉備額生黑線,你們倆這是合起來欺負孝直啊!

法正此刻陷入了懵的狀態。

什麼情況?

不僅太子要去益州,丞相也要去益州?

等等。

什麼叫“丞相小覷我”?

丞相若是離開了,丞相負責的公務豈不是全都得我來做?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枯榮界 重回六零,我能獲得寶藏情報 官婿美人圖 奪鳳命!真千金聯手殘王殺瘋了 渣雌回歸後,美強慘父子超粘人 混在半島當神豪 惡雌凶猛,玩轉十個獸夫 做我們這行的最忌諱愛上客人 懵了,傅總前妻偷偷給他生個崽 東京:我能召喚九尾狐特遣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