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劉備的驚歎,諸葛亮掌劍印(5K)_三國:我不是劉封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 三國:我不是劉封 > 第174章 劉備的驚歎,諸葛亮掌劍印(5K)

第174章 劉備的驚歎,諸葛亮掌劍印(5K)(1 / 2)

雖說連弩經過諸葛亮的改良後已經具備批量化生產的價值,但想要打造一柄完整的諸葛亮連弩依舊不易。

如木材的晾曬、牛筋或鹿筋的浸泡、弩臂和弩身的雕刻、弩機和箭匣的打磨,得木匠、鐵匠、筋角匠配合,得耗費兩個月才能完成。

組裝和調試又得花上一個月。

打造一柄完整的諸葛亮連弩最短也得三個月。

以官營作坊目前的效率,一年也僅能產出兩百柄諸葛連弩。

看似雖少,但以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已經很不錯了。

劉封並不著急。

任何複雜的軍械,在剛開始生產的時候必然效率低。

等做工熟練後就會不斷的優化效率,譬如生產規模增加、工匠熟練度增加、工匠培養的徒子徒孫增加、朝廷在軍械打造資源上的傾斜、工匠待遇的增加等等。

到了八月。

作坊打造出了第一批完整的諸葛連弩。

五十柄嶄新的連弩,如同五十名等待檢閱的戰士一般,整齊的排列。

劉封熟練的將弩矢裝匣,扳動弩機,對著測試靶子一頓猛射。

這種感覺,就好比手中拿了一柄半自動步槍一般!

劉封進行了評估:若有千柄在手且配合相應的戰術,五十步到百步內,可達到有效的壓製效果,再配上傳統強弩的遠距離狙殺效果,即便曹魏最擅長騎兵的曹仁、曹彰等人親來,也得老老實實的唱征服。

隨後。

劉封又帶著諸葛連弩來見劉備。

生產規模是否要增加,依舊是得劉備來點頭認可的。

在沒親眼見到諸葛連弩的威力前,不能劉封說一句“諸葛連弩好啊”,劉備就直接擴大生產規模。

擴大生產規模,需要財政撥款。

財政撥款也不是簡簡單單劉備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得有說服力!

否則就會被懷疑是否有貪汙或濫用的意圖。

在生產諸葛連弩的同時,劉封也在生產雙邊馬鐙。

為什麼劉封不擔心雙邊馬鐙會被曹魏效仿?

原因也類似。

雙邊馬鐙和單邊馬鐙,對輕騎兵的戰術要求是不同的。

單人製作一副雙邊馬鐙的時間也需要一周,不通過朝廷撥款擴大生產規模,基本上是無法批量生產的。

而想要讓曹魏的君臣同意撥款擴大雙邊馬鐙的生產規模,前期的評估、測試、戰術配套設計等等,都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

最重要的是:沒有雙邊馬鐙也不影響曹魏騎兵對劉漢步兵的壓製!

任何軍械的規模化生產都是為了彌補己方不足、克製敵方優勢。

除非曹魏也有如劉封一樣執掌了權柄的覺醒記憶者,能在拿出諸葛連弩和雙邊馬鐙的同時還能拿出戰術配套設計且預估未來騎兵的發展趨勢,否則在沒吃虧前曹魏是不會大批量效仿的。

最多會由曹魏的權貴們改良成享樂品,專為權貴中不善騎馬的而準備。

就如:後世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火藥在唐宋時期幾百年都隻是大量用於“驅邪納福”的煙花而不是軍事,直到南宋才開始出現僅能震懾敵軍的震天雷,到了明朝才出現具備有效殺傷力的神機營。

國力的強弱以及權貴的需求,會決定技術會用於娛樂還是軍事。

五十名受了訓練的弩手,在劉封的喝令下,當著劉備演練了連弩陣。

打了大半輩子仗又深知曹魏騎兵厲害的劉備,一眼就看出了諸葛連弩的實戰價值!

更忍不住上前,親自拿起一柄諸葛連弩把玩,愛不釋手。

“吾兒方才說,這是諸葛連弩,為何要以‘諸葛’冠名?莫非丞相也參與了?”劉備微有奇怪。

劉封如實而言:“此連弩乃丞相仿造前人連弩,改良而成。”

連弩早就存在,劉封並未虛言,隻不過諸葛亮將連弩改良後更適合攜帶。

劉備驚訝中又多了幾分驚喜:“不曾想丞相竟還有如此巧工,這倒令朕驚訝了。”

忽然間,劉備有一種錯覺,似乎對諸葛亮的認知不夠全麵。

劉封趁機道:“然而以如今的生產規模,一年僅能生產兩百柄諸葛連弩,這樣的效率,很難在軍中列裝。

故而,兒臣懇請父皇,能增加用於生產諸葛連弩的官營作坊,再自益州多調匠人入江陵。”

劉備點頭:“一年兩百柄,的確太少了。這批連弩先留在此處,朕會斟酌的。”

雖然沒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但劉封也明白原因。

自諸葛亮離開江陵後,劉備深感財政壓力,法正已經不止一次在劉備麵前訴苦。

若不與法正商議,直接扔一個撥款計劃給法正,法正估計能直接殺到劉封的燕王府,然後赤著眼睛怒喝:我是人,不是印鈔機!

隨後。

劉備放下諸葛連弩,讓劉封跟著入了室內。

“太子前幾日,派人送了一封信。”劉備拿起一份絹帛,遞給劉封。

原來。

自劉禪、諸葛亮、馬超帶著曲長、屯將七十餘人以及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千餘人,和以親兵身份跟著劉禪的陳到及五百白毦兵,抵達漢中後。

當日就完成了對東川諸將的權力整合。

魏延是劉備的鐵杆粉絲,還沒等馬超給予暗示,魏延就第一個表達了會全力支持劉禪的態度。

而在漢中一同迎接劉禪等人的張翼、閻芝等人,也在魏延表態後紛紛表態。

李嚴和孟達雖然對劉禪的“空降”有些不情願,但也不敢在這種場合說半個不字。

隻不過在隨後針對雍州的作戰部署上,李嚴和孟達對諸葛亮掌劍印感到不滿。

按李嚴和孟達的想法,劉禪不諳軍務又是太子,那麼來到漢中後肯定也就是掛個名。

實際上掌劍印的不是李嚴就是馬超!

李嚴跟孟達又有私交,李嚴掌劍印,會將大功的機會讓給孟達,故而孟達已經準備全力支持李嚴掌劍印。

東川諸將跟馬超的關係又不親善,且馬超還得負責去拉攏東羌、氐人,無法一直留在劉禪身邊。

怎麼看,李嚴都是掌劍印的最佳人選。

結果。

掌劍印的變成了諸葛亮!

一個沒統過兵的丞相,忽然要掌劍印統兵,李嚴和孟達自然是不服氣的。

就連一開始就表態支持劉禪的魏延、張翼、閻芝等人也對諸葛亮掌劍印有質疑。

按眾人的理解:諸葛亮跟著劉禪來漢中,是來負責後勤的。

對於諸葛亮在後勤統籌上的才能,包括李嚴和孟達在內,都是心服口服的。

結果,劉禪竟然讓諸葛亮掌劍印!

然而。

當孟達質疑諸葛亮不識雍州地理,想讓諸葛亮主動放棄掌劍印之職時,諸葛亮卻是對雍州地理如數家珍!

心中不服的孟達,又向諸葛亮請教治軍。

不曾想。

諸葛亮對治軍的了解,能詳細到地形、後勤、敵情、士氣、天時等多維。

什麼叫天才?

天才就是:哪怕專業是學醫的,轉行製作電影時,也能躍居全球票房前十。

諸葛亮是天才。

管後勤,不意味著隻會管後勤。

自江陵到漢中繞走西川期間,諸葛亮先是出發前跟法正探討了雍州地理,後又在途中向馬超虛心請教。

而隨軍的曲長、屯將七十餘人,全都被諸葛亮請教過!

一國丞相虛心向曲長、屯將請教軍務,對這七十餘曲長、屯將而言,那種激動的感覺無以言表。

諸葛亮隻是一問,眾曲長、屯將就將一生的經驗都講給諸葛亮聽了。

隨軍的千餘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以及陳到和白毦兵,諸葛亮或是單獨或是聚眾,都問了個遍。

這樣繁瑣的方式,對旁人或許很難。

可對一向事必躬親的諸葛亮而言,就如家常便飯。

不過是將政務,變成了軍務。

故而。

孟達的質疑不僅沒有讓諸葛亮知難而退,反而給了諸葛亮震懾諸將的機會!

諸葛亮在整合了自眾人口中了解到的具體軍務後,又根據自身掌握的理論將其優化,從主將到副將,從副將到軍中曲長、屯將,再細致到行伍,應該如何各司其職,都是言簡意賅。

一開始是孟達,隨後是李嚴、魏延、張翼、閻芝等人,“請教”了半日,最後全都啞口無言了。

尤其是常自詡有樂毅之量的孟達,更是備受打擊。


最新小说: 暖婚蜜愛:軍官寵上癮 鬼叫畈:歸墟之蝕 全球進化:我!超級加倍 獸撩嬌妻:狼性老公難伺候 被趕出王府後,我成了最強錦衣衛 撿漏:從邂逅美女鑒定師開始 我的人設大有問題 人在高武,有個玄幻大世界 人販子拐我進山村?我這村老祖爺 逆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