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每一戶人家,領了米,便得了一根柴枝,要從宋無忌新壘的灶堂中引火。
更有灶王行走等人,手中拿著火把,神情肅穆。
他們早就把灶王寶誥背誦得滾瓜爛熟,此時圍灶而誦,更增添一分神聖感。
隻是作為“神明”,但乾著巫師,跳著儺舞的宋無忌,並不能真正的成為神靈,享受著這一場喧鬨的祭祀。
隻有灶王殘格不斷閃耀,聚集著屬於每一個人的薪火、希望。
宋無忌甚至有一瞬間覺得自己其實不是灶王爺,而是某個拜火教的聖徒。
縣令將提前寫好的帛書扔入火中,發出鏗鏘之音“木燧承陽,金鶉吐焰。改火順時,鼎鼐乃爨祭灶傳薪,教民熟食,今遵時祭,伏惟歆格!“
好吧,其實縣令祭灶,祭的也是上古之遂人氏,遂人氏馴服了火,並教會了人族使用了火,火可以驅趕邪祟、帶來夜晚的光明、可以製作熟食,殺滅寄生蟲、細菌、給人帶來健康……
文明之始也。
其實關於灶神究竟是誰,一直沒有定論,但火神是誰,與遂人氏相比,祝融都得靠邊些。
但無論祭誰,祭灶,祭火,都是文明,祭的都是薪火相傳。
至少此刻,宋無忌是最接近薪火的男人。
火居掌灶的儀軌迸發,當千家薪火聚集,集薪便已經完成。隻剩下傳火了。
將灶火,真真切切的傳遞出去,就像是貓捕頭獲得灶火的力量成為了九品灶貓蠟虎。
[燧人鑽木薪火相傳,火德天命+1]
宋無忌隻覺得火焰的力量在升華自身,精氣神三寶,在千家灶火的食相關之中氤氳,體內的灶火和自身的陽火融合,似乎是一場生命的進化。
儺麵張狂,瞬間赤紅,隨即宋無忌整個人也生出火焰。
縣令頭頂的氣運不斷流逝,傳入了宋無忌體內,參與祭祀的所有人也是如此,一股神秘的力量,從他們體內被吸攝走。
但隨即,一股更溫暖的力量反饋了回去。
溫暖,陽和,輕柔。
就像是四月的陽光照在了臉上,一股萬物竟發的勃勃生機尤在眼前。
呂瀚望氣觀之,隻見從宋無忌身上,從司灶衙門那口宋無忌親自壘的灶堂裡,火焰彙入了所有參與祭火之人的肩膀、頭頂。
那裡是傳聞中人身三把火的地方,代表著精氣神,也代表著福祿壽,傳聞之中的三陽之火。
這股火焰,把每個人都變成了柴薪,似乎在燃燒,但也更明亮。
如此人人皆火象,整座黑氣彌漫,死劫難逃的太昌城,竟然有了一絲光明破曉的意味。
宋無忌的精氣神三寶,在得到千人滋養之時,快速增長,甚至一度增長到了十左右,但又在交融之後,返還回去之後瘋狂跌落,恢複到了之前的水平,甚至還要低落些。
這就是傳火集薪的儀軌。
莫名有些星星之火的感覺。
甚至宋無忌感應到了城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和自己息息相關,他們火旺,自己就火旺,他們火焰衰敗,自己也會火焰衰敗。
甚至飽含親自祭祀的陳修、呂瀚、乃至於縣令田承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