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的春節後,剛到四周歲的二興楊克儉,在老媽王美芬、爺爺王傳文以及兩位市教育局乾部的監護下,坐了16個多小時的火車,到了首都燕(ā)京。
這是由於去年開始被送到職工托兒所的二興,不僅各相關學習成績優異,還會自己編故事講故事。
在托兒所老教師龐敏阿姨的幫助下,一本著名為二興的首部華夏國內地兒童係列童話書《葫蘆娃》正式問世。
龐阿姨是根據二興的口述付諸紙麵的,一開始被春城機車廠教育課采用了,當做六家廠辦托兒所的統一入學教材。
後來這個故事被春城的教育局知道了,派人下來調查後,找到了吉省少兒文藝出版社,發行了有國家圖書正式編號的正式版本。
這一次二興以及春城教育局,接到了來自燕京兒童出版社的邀請函,由他們來牽線,配合申城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一部13集的係列剪紙動畫片。
儘管這個童話故事的版權現在屬於春城教育局,但作為故事原創的二興才四歲。
這麼顯赫的幼齡童話故事小作者的存在本身,對於文化事業發展還極其落後的華夏內地來說,都是一個值得大書而特書的正能量導向性宣傳大事件。
因而,之前費儘心機獲得故事版權的春城教育局,也不敢繼續占用了,於是就有了帶著二興及其監護人,去燕京版權總局重新注冊版權的事情。
從報紙上得知這個消息的申城美術電影製片廠,讀過了故事後,就產生了將它製作成動畫片的想法。
於是他們聯係了燕京兒童出版社,借著這一次的機會,跟二興的媽媽商談一下故事版權問題。
其實早在吉省少兒文藝出版社發行第一版的時候,二興和家人已經得到了第一筆費用,儘管隻有可憐的13塊六毛五,也不知道有零有整的算法的來處。
但十幾塊錢也相當於王美芬半個月的工資了,所以早就高興地合不攏嘴。
因為在楊家人的眼裡,小小的年紀就能給家裡增光添彩,遠比得到了多少錢要有意義得多。
當然了,一家人也不可能懂什麼版權、稿費的事情,一直打心裡認為人家看上了孩子的故事是瞧得起咱,腦子裡可沒有一點金錢的概念。
而且故事的內容,大人看了隻會覺得幼稚,並沒有哪一個當成文學作品來看待。
在得知市裡出錢買火車票,到了燕京又包吃包住後,王美芬激動得幾天都沒合眼。
再有就是整個春城機車廠領導層的重視,不僅許諾了將來有可能會提拔楊運喜為車間主任,更是轉達了來自上級管理部門的邀請,去鐵路文工團參觀學習。
那時候可沒有什麼旅遊、文化交流這一說,一切官方半官方的出外活動都會套用一個統一的參觀學習的名目。
實際上,這種邀請就等於公家掏錢的異地旅遊,畢竟二興的父母都是鐵道部下屬企業的正式職工,職工家屬做出了成績,也等於有上級主管部門的一份功勞。
能得到鐵路文工團的邀請,對春城機車廠來說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重要到今後跟主管單位又多出來一條溝通渠道,這可不是鬨著玩的玩笑話。
夫婦倆都受到了廠裡的格外重視,難怪王美芬會幾天幾夜的睡不著,吃不好,老實巴交半輩子了,啥時候想過還能有這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