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裡流出的每一滴無辜的血,都是一聲哀號,一種憤慨的責難。責問那個替刀劍開鋒、叫生靈塗炭的人。——莎士比亞
這是一個摒棄了常見網文套路的故事,沒有係統的加持,沒有金手指的開掛,也沒有那些為了博眼球而堆砌的過分噱頭和腦洞。
它隻是圍繞著一個主角展開,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
他原本對曆史一無所知。然而命運的無常,他被卷入了曆史的巨大浪潮中。
他懵懂地參與其中,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鍵力量。
英法百年戰爭,無論是對於曆史研究者,還是那些對曆史愛好者來言,都有著無可比擬的意義。
於英國,百年戰爭的敗北使其“從歐洲大陸退場”,遺留問題最終引發了紅白玫瑰戰爭。
於法國,百年戰爭推動了三級會議的興起,助力法國王室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在這一時期,歐洲戰場從冷兵器主導向熱兵器主導過渡,英法兩國民族主義開始萌芽。
這種認同感進一步推動了“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的形成,讓英法兩國朝著現代民族國家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這場戰爭的影響範圍遠不止英格蘭和法蘭西,整個中西歐都被卷入其中。
無論是帝王、貴族,還是平民,都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以各自的方式陷入這場紛爭。
就芸芸眾生而言,那個時代的生活可謂興亡皆苦。
戰爭本就殘酷無情,戰火所至之處,道路兩旁原本肥沃廣袤的土地變得荒蕪,村莊田園、城鎮建築皆受兵燹之苦。
不僅如此,相較於那些著名的激烈戰鬥,休戰時期同樣令人恐懼。被遣散且缺少報酬的軍隊,將滿腔怒火發泄在所處的平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