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都不用,可勁送發電機組過來就行,電動力可比蒸汽機動力簡單實惠得多。
直接學我國建設工業初期,跳過蒸汽機煉鋼時代,進入電氣化煉鋼時代,各種技術和操作方式,也都能送來。
可以說除了實操人才以外,什麼設備技術都有,隻要培養出一批熟練工人,那麼大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速度會非常快,絕對不會超過五年。
到時候宗室有了去處,不留在國內,隨便他們在國外折騰,基本上就能徹底解決宗室藩王的問題。
當然。
這套說辭肯定要換成他們會送來能操縱雷電驅使力量的仙器。
聽到朱雲峰他們會送來仙器讓大明鋼鐵產量一躍增加百倍千倍萬倍,又是驚掉大朱棣下巴。
不得不說。
至少在認知這方麵,不管是讓糧食產量翻三四倍,還是那種操縱雷電,以及讓大明鋼鐵產量翻幾千幾萬倍的東西,都可以說是神仙手段。
哪怕大朱棣再如何心中懷疑,胸有城府,在這樣恐怖的生產力麵前,也會打消任何疑慮。
畢竟在古人看來,這已經是神跡了。
看到大朱棣驚訝的表情,朱雲峰心裡忽然想起如果那種噴氣背包飛行器能買到,那就真能成仙了。
可惜那種玩意兒不僅飛行高度很低,隻能離地幾米,而且根本買不到。
唯一能買到的飛行器叫做動力傘,還是降落傘的一種,身後掛個風扇發動機,可以長時間待在天空續航飛行。
朱雲峰他們縣城就經常能看到有人在天上飛來飛去,用於做商家廣告推廣。
“如果真能像你說的那樣,或許確實能解決藩王弊端。”
大朱棣想了想。
“把藩王往海外趕,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除此之外,文官也得分權,以此防止他們做大共同對抗皇帝。”
“哦?說說看。”
“文官掌握的其實是行政權、財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審判權、監督權,可以說除了軍權都被他們控製,把他們放在一個係統裡,很容易造成他們勢力龐大,所以古時候就多會分權,但最多就是把監督權拿出來放在禦史台,行政權審判權和立法權都握在他們手裡。”
朱雲峰說道:“要想解決這個弊端,就得把行政權單獨拿出來,由內閣統領六部,內閣向皇帝負責,各部門實施本方向和專業的政策實施,然後司法權和審判權單獨成立一個部門,監督權、財政權再成立一個部門,並且職責細分,由上層至縣,則可以極大避免貪腐、濫用職權等行為,還能讓文官集團無法團結,因為大家都不是一個係統。”
這就是五權分立了,把行政、財政、司法、監督以及軍隊各安排一個獨立係統,每個係統隻單獨向皇帝負責,而互不統屬。
皇帝是國家元首,內閣首輔是國家總理。
內閣負責的是國家治理以及發展改革,財政負責每年各方預算,司法和監督就不用多說。
這樣由於財政部門要向皇帝負責,那麼其它各個部門想要批準財政預算,就必須皇帝首肯,從這個方麵就極大地加強了皇帝對其它部門的掌控。
但這個製度也有弊端,那就是皇權會史無前例地大。
因為以前的文官集團把持著行政財政司法監督等等,除軍權外什麼都控製,就意味著以文官集團為代表的相權力量很強。
而細分之後,相權遭到了分權,最終財政預算權又捏在皇帝手裡,各部門就得看皇帝的臉色行事。
而皇權變大了會怎麼樣呢?
當然是遇到強的君主,國家就強。遇到弱的君主,國家就弱。
由於分權出去之後,上下級明確自己的職責範圍,該乾什麼不該乾什麼,都有細綱來做,會讓行政效率會變得非常快。
比如本部門隻負責本部門的事務,專心搞發展。
但也因此一旦需要各部門協作的時候,就需要皇帝來進行資源和權力調配。
碰到英明的君主這肯定沒問題。
碰到個不管事的傻蛋君主,雙方係統獨立,不能彼此協作的情況下,很快會出現混亂,以至於黨爭現象。
因此這套體製很考驗君主的能力。
然而這也確實是朱雲峰認為在明初時候最好的設計。
畢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君。
以這套設計的話,就能加快行政效率,迅速把國家發展起來。
等將來他們要掛的時候,再考慮到以後君主可能存在的弱智問題,就慢慢把皇權讓出去一些,加大文官集團自主權力,防止碰到蠢蛋君主亂搞而加速國家滅亡。
隻能說,孫教授說的對,確實沒有最完美的製度設計,隻有對當時來說最好的設計。
“唔,聽起來是不錯。”
大朱棣自然能夠察覺到如果用這套體係的話,皇權會極大增強。
但他又搖搖頭道:“恐怕難以實現啊。”
“我知道原因,是因為治理成本,把所有的權力一股腦放在一個官員身上,在他治理地方的時候,就能夠迅速解決。”
朱雲峰說道:“但如果開新的係統,就會導致本來一個官能搞定的事情,要出現七八個官。宋代冗官情況嚴重就來源於此,我說得對吧。”
“不錯。”
大朱棣點點頭。
北宋是非常分官員權力的,二府三司製,皇帝牢牢把控財政權和兵權,把相權給分得七零八落,所以哪怕文官權力再大,也出不了權臣。
然而分權就意味著要把官員數量搞多,結果就是冗官嚴重,官員數量數倍於唐朝和明朝。
“可你有沒有想過,雖然官員數量增多了,可行政效率也加快了,隻要皇權集中起來,我們再通過各種辦法讓大明強盛,那麼大明的人口也會更加多。”
朱雲峰侃侃而談道:“這三萬畝的田,按照我們的方法,明年可以推廣至數百萬畝,後年能遍布整個太湖和洞庭湖流域,讓大明的糧食增長二三倍之多,屆時再用各種政策鼓勵生育,幾年後大明會迎來一波嬰兒潮,人口在十年後突破上億也是正常的事情。到時候丁口多了,治理也需要多起來,官員數量是不是也得增加?這個時候是不是體現了未雨綢繆?”
“這”
大朱棣看了看小朱棣和季赫,說道:“好像有點道理啊。”
“那肯定的。”
朱雲峰笑道:“我把這套製度稱為一閣兩院三司製,一閣就是內閣,兩院就是刑部加大理寺組成的法院,還有禦史台改成的督察院,三司就是戶部改成的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這樣再加上五軍都督府,那麼權力五分,全都由皇帝管轄,極大地加強了皇權。”
“但我說句實話。”
末了他又道:“官員其實並沒有施政綱領,我認為還得提出另外一個思想主義。”
“思想主義?”
“是的。”
朱雲峰說道:“儒家其實提供了這個思想綱領,提倡了很多東西,包括個人修養、社會秩序、政治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等等,但卻被帝王們著重於忠君思想,以此強化和維護統治。可事實上大部分地方官員連皇帝的麵都沒見過,忠君怎麼個忠君法呢?我認為忠君就是要愛民,把民本主義納入到主流思想當中去,在施政過程當中,以民眾利益優先作為考量。”
“民生、教育、地方發展,應該成為官員們考慮的問題,督察院的職責應該分為兩種,與法院共同組成審核、複議的形式,維持三法司製。”
“第二種就是負責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行為規範。看看他們治理得怎麼樣,發展得好不好,對待民生問題有沒有看重等等。”
“這樣官員就以民生為優先權,再通過嚴格的避籍製度,隻要有品級官員,就不許待在本地任職,再改良吏員製度,那麼官員以後就有了指導方針。”
“他們要想升官,就必須更看重本地的發展,如此對於治理地方,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一點是朱雲峰深思熟慮過的。
古代官員最被提倡的是忠君思想,愛民思想自然是有,但被夾雜在其它思想當中。
如此一個地方官員,就沒有主觀能動性去考慮本地老百姓生存問題。
好官順手就治理一下,要是遇到貪官汙吏,不禍害當地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滿腦子都去考慮本地百姓過得好不好。
而如果朝廷提倡民本思想,以這方麵為切入點和政績,那麼就能極大提高官員主觀能動性。
長此以往,對百姓來說不是壞事。
更重要的是也能提升官員治理地方水平,等到工業革命過後,新的時代到來,那就不是以前那樣,隻關注農桑就能解決百姓生存問題那麼簡單。
還得縣城發展,百姓就業,提高經濟收入等等。
加強這方麵的思想主義,增加官員主觀能動性,就能讓他們多動動腦子,也就不至於像以前那樣,得過且過,什麼事都被動接受。
“嗯。”
大朱棣聽了覺得還行。
就是給下麵的地方官員進行治理方向的指導方針,這確實沒什麼問題。
“還有衛所製度、固定戶籍製度、知丁法,也得取消。”
“不過錦衣衛倒是可以保留,除了督察院的監督以外,錦衣衛可以看做是皇權的監督。”
“太祖陛下製定這些法規的時候,是非常時期用非常辦法,到了你這個時候,國家已經漸漸安穩下來,就不能再如此。”
“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由朝廷的意誌去辦大事。”
“以後大明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太祖陛下留了很多後遺症都要馬上處理乾淨,從而讓大明可以以一個嶄新的麵貌呈現出來。”
朱雲峰口若懸河地說著。
這些製度參考了古代的先進製度,以及後世的改良。
包括五權分立,與我國目前的一府兩院一委製度設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此效率增加了,才能夠馬上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