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童道:“師兄當好生歇息,若教有何所需,儘與我說,定使師兄不為外物擾,一心修行。”
薑緣道:“如此,多謝師弟。”
仙童不敢再擾,退出道房,將門關上。
薑緣目送離去,盤坐蒲團,取道書翻閱,細細品讀。
此書所記載,乃是人身全天地數,亦教陰陽說也。書中之說,多為真人所知,如身中四藥來曆,乃先天之藥。是以未有此身,先有此藥,四藥來源心,腎,肺,肝。
陰陽之說,乃有無,日月,生死,乾坤諸般。
有道是‘人未生前,其象為乾,在母腹中十月,瓜熟蒂落,人便降生。生時體軟如綿,其象化坤。其臍帶一剪,再不為先天,再有後天氣由口鼻而入,兩眼分開,心猿攜藥上移入住心宮,意馬攜藥下移入住腎水,木母攜藥藏於肝中,金公攜藥藏於肺府,黃婆穩坐中宮’,此為人身由來,亦是書中有說,從無到有,謂之陰陽。
薑緣讀之,心中恍然,他知得諸般種種,卻未曾知得這般詳細,今時讀此書,方是知曉。
他翻頁再看,此頁所講,乃人之生死也。
人身由來後,所見所聞而生識神,欲神,此二神乃最熟人者,蓋因由人而生,人最懼何等,最喜何等,二神悉知,二神勢大掌權,必使元神失位,此乃人死始初。
二神掌權,人者自少而壯,壯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五人不降,二神不定,元神不顯,必死也。此乃生死之說。
薑緣讀得津津有味,心靜如水,不為外物所擾。
……
中堂裡,太上老君坐於此處,若有所感,朝薑緣所在張望,捋須笑道:“好一個廣心,我此書非是玄門心靜者,不可讀之,若讀之,二神定來擾。”
“這廣心果教了得,修成金丹來,不顯山不露水,不忘修心,此方有今日這般。”
“菩提得此徒,果教人堪羨。”
太上老君閉目養神。
……
真人讀書,不知多久,隻道目中發酸,使他停下,書已讀儘。
真人遂起身,將門推開,但見有仙童在外侍奉。
仙童拜禮道:“師兄,有何所需?”
薑緣道:“非也,今我讀書良久,不知光陰,故來相問。”
仙童道:“今一日剛過,師兄安心。”
薑緣道:“我不知光陰,亦覺良久,怎教一日?”
仙童道:“師兄不知,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哩。是故此一日長久些許。”
薑緣道:“竟是這般。師弟可知老君何在?今方尋老君去。”
仙童道:“老爺生在中堂,早有吩咐,若教師兄來尋,將師兄帶往中堂就是。”
薑緣道:“勞累師弟帶我去往。”
仙童稱聲不敢,遂與薑緣同往中堂去。
少頃間,仙童帶薑緣穿過宮殿,行入中堂。
中堂之中,老君果坐於此,假合雙眼。
薑緣曳步近前,拜禮道:“老君。”
太上老君方抬頭睜眼,笑道:“廣心將此書看全否?”
薑緣點頭道:“今來與老君相見,自是看全矣。”
老君道:“果真?”
薑緣道:“不敢有瞞。”
老君笑道:“你且說與我聽,人之生死,何計。”
薑緣答道:“以陰陽之氣為計。”
老君問道:“怎說?”
薑緣道:“人自生時,每曆三十二月,以生六十四氣,此氣為陽氣,生氣。是以一歲至二歲零八月,體生六十四氣。至五歲零四月,再生六十四氣,以此所行,至十六歲時,身中共有三百八十四氣。其二十四氣乃父母祖氣庇佑,分散五臟,外三百六十氣,應天地數。此乃陽數,又有六陽之說。”
老君笑問:“陰數怎說?”
老君挽掌道:“果是智慧也。廣心,此等人身天地數,你須切記,內丹道需天地數,外丹道亦需。再有煉丹神通亦然。此天地數乃丹道之基石也。”
薑緣拜禮道:“老君,我定熟記。”
老君起身道:“既是熟記,且與我一道去丹房,我傳你外丹門道。”
薑緣應下,緊隨其後。
老君往中堂外走去。
行至中堂外,不待往丹房去,忽有仙童來報,跌跌撞撞,呼喊‘老爺’。
老君將人攔下,問道:“怎說?”
仙童答道:“老爺,西方太白金星在外等候,求見老爺。”
老君道:“將人迎入中堂。廣心,既有星君前來,且與我一道在中堂相迎。”
薑緣道:“是。”
老君帶真人折返回中堂,不消多時,太白金星走入,拜禮於老君。
老君遂請太白金星落座。
太白金星不敢不從,落座席間,時有仙童入內,奉茶獻果,禮數周全。
老君方問:“星君此來,為何事也?”
太白金星望向薑緣,說道:“早有天王上稟玉帝,言說下界廣心真人到來,玉帝聞言,欲見廣心真人,請其歸位。玉帝特遣我來,請真人一見。”
薑緣聞說,有所驚訝,怎料玉帝邀他相見。
老君望薑緣,笑道:“廣心,去與不去,全在你身。”
薑緣起身拜禮道:“玉帝有請,我自當前往。”
太白金星笑道:“既如此,還請真人與我一道,蓋因真人雖有仙位敕封,但未曾歸位,故未受仙籙,若教天丁見之,易生事端。”
薑緣唱了個喏。
太白金星便是拜禮於老君,說道:“但請老君安心,待事畢,我親送廣心真人歸來也。”
老君笑道:“星君既說此等,我自是安心,且去。”
太白金星不再多言,同薑緣往外走,正是去拜見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