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魔王見真人離去,雙手奉還豫鼎,隻道功成。
薑緣接過豫鼎,係在腰間,他笑道:“你卻險些教悟空過不去,不想你們尚能重修舊情。”
牛魔王說道:“老爺,昔年我曾與老爺去五行山下看他,那時他尚一臉妖魔相,今時卻有靈相,佛性深重,歸正道而行,老爺曾教我一句,是以‘聞道者,同作一人’,老牛亦是個修行的,重修舊情並無甚不妥。”
薑緣道:“你亦不曾懶惰了修行。”
真人不再多言,收整玄帝兵馬,打算隨其一同去武當山太和宮中拜見玄帝。
牛魔王本教同往,為真人護法,薑緣卻留牛魔王在山中收整,有閒時再去方寸山即可,這般吩咐後,薑緣才與龜蛇二將並五大神龍,眾多精銳兵馬往武當山而去。
……
火焰山房舍處。
行者帶行李與芭蕉扇歸來,他將妖兵喚退,恐驚了唐僧,後入房舍裡,叫道:“師傅,師傅!老孫來了。”
那老者同唐僧,沙悟淨齊出。
行者將手中芭蕉扇舉起,道:“師傅,今功成矣。這便是芭蕉扇。”
老者細細一看,喜道:“正是這扇,正是這扇!曾見鐵扇仙使過。”
唐僧近前說道:“賢徒得此寶,有莫大功勞。”
沙悟淨四下張望,說道:“大師兄,二師兄何在?”
行者備陳前事,教唐僧與沙悟淨知曉其中事由。
唐僧聞聽,諸般事由,乃因當初八戒不修口德而生,他說道:“八戒不修口德,當教他悔改,不可再犯,不然多生禍端,我等何時可去往西天?”
沙悟淨道:“師父,果該使二師兄修口德。”
行者亦讚成這等,他拜道:“師傅,前路火凶,且待我使芭蕉扇,根治此山火,使此地再不生火來,那時方才可過山去。”
唐僧合掌道:“當是如此。”
老者聞聽,拜倒在行者跟前,垂淚說道:“神仙大恩,大神大恩!”
行者扶起,隻道不需跪他,他將老者扶起,持定芭蕉扇,踏雲霧而起,往火焰山深處而去,行至火焰山炎熱之處,他執扇子,使神力扇動,望著火焰山山頭連扇七七之數,待是行者筋疲力儘方才停下。
那山上有大雨淙淙,山火儘去,再不複發,火焰山自此根治。
行者又一駕筋鬥雲,去天宮見了老君,與之分說火焰山事,為那土地求個恩情,老君不曾多說,隻說免去其罪。
行者遂將芭蕉扇完璧歸還牛魔王,與唐僧一眾再是上路西行,暫是不提。
……
卻說薑緣同玄帝兵馬不消一日,歸至武當山中,兵馬入內稟報,蕩魔天尊聞聽真人來訪,即出太和宮外,親迎真人。
真人見了蕩魔天尊,行禮而拜,說道:“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門下弟子廣心,拜見玄天上帝。”
蕩魔天尊回禮道:“與真人神交已久,請真人入殿。”
薑緣遂與蕩魔天尊入得太和宮內,待入宮中,天尊請人奉茶,一應路數,俱是周全。
薑緣感念於天尊之禮,然他卻不明得,天尊怎知他名,他方問道:“玄帝靜享武當山,我久聞玄帝之名,然我一無名之輩,不知玄帝如何知我名。”
蕩魔天尊笑道:“真人,你昔年成道時,我尚目睹,怎個不知?久聞真人之名,隻覺與真人有些相似,故倍感親切。”
薑緣問道:“玄帝與我有相似之處不成?”
蕩魔天尊道:“真人可知我往日修行前事?”
薑緣道:“有所耳聞,但不儘知。”
蕩魔天尊笑道:“我尚未成道前,生在一國主家中,生有神異,少年便勇猛,不弱沙場猛將,長大自有靈氣其中。我父見我勇猛,喜愛於我,使我為太子,將統王位,乃在一難下,使我知得人世間如過往煙雲,早晚不存,故一心修行,舍棄富貴,入山修行,參玄入定,苦修不知多少年,幸有些運道,得以功成。那時功行圓滿,白日飛升,玉皇敕號於我,再見北方多有妖邪,故下界除妖多年,威鎮北方,得以‘真武’之名,剪伐天下妖邪。”
薑緣聞聽,心中有喜,隻道前者乃是與他一般,苦修正道者,他起身拜禮於蕩魔天尊。
蕩魔天尊起身回禮,遂問道:“真人何故作禮?”
薑緣道:“拜你如拜己。”
今見真武如見我,當是如此。
蕩魔天尊笑道:“我回禮亦如回己。”
薑緣說道:“今方知,為何玄帝言說,見我倍感親切。”
蕩魔天尊道:“我早聞真人亦是苦修功成者,道心不移,然我不曾有真人那般定力,見天庭在前而不入,再有聞玉帝二請真人不得,真人於此,勝我多矣。”
薑緣搖頭道:“非如天尊所說,我乃因無心於天庭,隻為修行。”
蕩魔天尊道:“此心難得可貴,修行的,誰不知道天庭之好?修行者,多有以飛升為重,隻道入天庭中,再不受生死之擾,以此為修行,怎能功成。真人之心,正是修行者該有的。”
薑緣說道:“世多修行人,不知天庭如何,故心有向往,亦是常事。”
蕩魔天尊說道:“若教向往,一心修行便是,然我所見,修行的,多有不法之心,難以修得功成。”
薑緣問道:“玄帝言說,乃是修旁門的?”
蕩魔天尊道:“修持正道者,亦不在少數,降伏身中五人其一,自以功成,賣弄本事,心生不法,終是功敗。然則功敗前,多有冤孽而生。”
薑緣聞聽,沉吟良久,說道:“不瞞玄帝,我久不曾離山,多在山中清修,故不知這等。”
蕩魔天尊道:“若世修行者,多如真人,怎能不功成?”
薑緣問道:“玄帝既言說這等,可有何法,以約束不法者?”
蕩魔天尊道:“正有些思緒,但尚需些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