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道:“你且說與我聽。”
唐僧問道:“弟子今取經時,二位尊者曾言,寶閣之中,有二等真經,一等乃是須人事,方能予我,一等乃是白贈之真經,弟子敢問我佛,二等真經,可有高低之分?”
如來道:“真經無有高貴低賤之分,二等真經俱是同等,並無高下。”
唐僧不解其意,問道:“為何三藏真經,須人事方可取得?”
如來答道:“蓋因我之真經,不同於他,非等閒不可與你,故須人事,方可取得真經,便是以些許人事,便可取得我之真經,我亦覺輕賤了。”
唐僧道:“弟子不明。”
如來道:“若真經輕得,怎會有人重視?昔年昔時我曾傳道於舍衛國一家,那家長請我誦經,保家中安寧,使亡者超脫,我遂其意,於其家中誦經,待是功成,我正要離去,其家長卻不許我離去,隻說我傳之法,甚是易得,有些輕賤,非是上等之法,非是以黃金換我再念經文,方是認其為上法。故索取人事,乃教人知,我之真經,非輕易可得。”
唐僧合掌一拜,稱是知明,遂道:“我佛慈悲。今得真經,望請我佛降旨,使我返歸東土,教東土眾生,聆聽佛音,見得真經。”
如來即降金旨,遣四大金剛,駕風陪同,相送唐僧歸於東土,佛祖說道:“弟子玄奘,你且須謹記,今得了真經,但萬不可生輕慢之心,此理你亦須與東土眾生言說,若須開卷以閱真經,必以誠心沐浴齋戒,方可開卷。”
唐僧拜道:“弟子謹記,絕不敢忘。”
如來說道:“既如此,你等且去,待將真經送往東土,再是回來此處,受封正果。”
唐僧得了佛祖金旨,遂出大雄寶殿,但見寶殿外,佛眾在此,唐僧領行者四人,一一拜謝。
行者謝至佛陀之中,但見禪定智慧佛真見,他驚詫些許,但見真見笑著點頭,他心中即明,朝著真見深深一拜。
真見將行者扶起,低聲道:“師弟,事未曾功畢,且當去行,待功畢時,我等再敘。”
行者道:“是,師兄。”
取經人一眾拜了佛眾,離了靈山,早有四大金剛在此,駕祥雲承著脫胎換骨,洗去凡胎的唐僧,與行者三人,連同白龍馬,要往東土而去。
取經人一眾離山而去,佛眾入內稱頌佛祖,言說佛祖賭賽已勝,取經人已取寂滅真經。
早有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護教伽藍等,行至殿外觀世音菩薩座前,拜道:“弟子等早蒙菩薩法旨,暗中保護唐僧西行,相助大聖,天蓬,卷簾。今唐僧功成,我等特繳法旨,望菩薩應答。”
菩薩笑道:“準繳,準繳。”
一眾取一薄子,遞與菩薩,其中記載唐僧一路行來,所曆的災難。
菩薩接過翻閱,細細看著。
其中記載數十難,法林貶法白鹿,火焰山牛魔阻道等等,俱在其中,
菩薩見之,說道:“此記載隻有八十難。”
眾等答道:“卻是八十難,卻是八十難。”
菩薩道:“取經人一眾,須曆九九之劫,方是功行圓滿,但有少劫數,皆不作圓滿,尚有一難須行。”
眾等道:“此難何在?可須我等動身去設難?”
菩薩朝寶殿張望,歎道:“無須,劫難自現,九九之難,必不可少。”
眾等不解,正是不知如今難從何來,今取經人一眾,已是取得真經,再有四大金剛,齊天大聖護送,去往東土,不日便要歸來受封,怎還有難。
觀世音菩薩笑而不語。
……
卻說,唐僧初駕雲,跌跌撞撞往東土而歸,四大金剛護持在東西南北四側,行者扶著唐僧,免其墜下雲去。
唐僧見有行者來伏,放下心來,望著白馬上馱著的真經,沉吟不語。
行者見之,問道:“師傅有何思慮?今已取得真經,將是返還唐朝,那時金剛再承我等歸靈山,受封正果。”
唐僧道:“徒弟,我終有所慮也。這等真經,我等取來,是對是錯?”
行者微微笑道:“師傅,這真經不妙耶?”
唐僧搖頭道:“真經自是妙極。”
行者道:“既真經妙極,師傅怎個有慮?”
唐僧說道:“徒弟有所不知,真經雖妙,但恐東土眾生難以知得,故窺不得真經之妙,故從何談說救濟眾生,昔日徒弟與我言說,若靈山有寂滅真經與禪之真經,當取何等真經,我之言說,乃是禪之真經,可入靈山,分不得何為禪,何為寂滅,隻恐誤了唐王,故取三藏真經,不求有功,但求不錯。”
行者說道:“師傅今覺,取的乃是寂滅真經,亦或禪經?”
唐僧道:“當是寂滅也。”
行者道:“既師傅見今取得真經,乃是寂滅,那寶閣之中,尚有白贈一真經,定是禪經。”
唐僧歎道:“若是救濟眾生,當是禪經為上,正如寶閣玄機,索要人事,方能取這三藏真經,若入東土,芸芸眾生,要閱真經,定亦須人事,此人事或是識字之機,或是權貴之機,各有不同,三藏真經救不得東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