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鏡頭,江哲緩緩開口講述:
“萬物都有虛、實兩種存在狀態,它們都通過相互作用、粒子組合、編碼、建模,然後在虛、實之間不停的轉換和演化。”
“1:實體模型信息存在形式,即任何實體都攜帶了信息,從每個基本粒子到每個星球,星係,每個生命個體都攜帶了不等的【比特】。”
“【比特】:是信息的最小單位。”
“2:一般載體符號信息,比如語言、文字、圖像,味道、電腦、電視、手機的畫麵,各種芯片中存儲的信息等;包括生物個體,基因。”
“3:虛信息模型,即虛粒子模型攜帶的虛信息模型。”
“因此理論上,信息都以模型方式而存在。”
“信息模型與實體模型具有互為對應的模型關係。”
“信息模型是實體模型的鏡像模型。”
“【虛信息模型】與【實體信息模型】這二者具有【全息對稱關係】。”
“就像之前那位初中生小美女所講的一樣:【他說:石頭的信息都是原子序列而排列】,在這點上,【石頭的明顯信息即‘實信息’——我們能夠肉眼觀察到的信息】。”
“那位小美女又回:【當石頭徹底被粉碎後,也就是石頭的原子序列全部被打碎後;信息就不見了】。”
“我之前就反駁過她:【信息依舊存在,隻是石頭的實信息不見了;但石頭的虛信息依舊存在,存在於‘虛無界’中】。”
“什麼叫【虛無界】呢——大家可以理解為【看不見的世界】,畢竟人類隻是四維空間下的三維世界的人物;看不見的地方有許多;比如我們看不見【過去】,看不見【未來】,隻能看得見【現在】。”
聽到這話,觀眾們與專家們連連點頭,沒有絲毫反駁之意。
江哲的所說,便是四維空間下的三維人類的弱勢。
三維世界人類,看不見宇宙的全貌。
但隱約感覺,這些話語仿佛涉及到了【維度】。
“繼續話題!”
“因為虛信息模型是全息模型,所以信息與宇宙的全息原理有關。”
“如果我們對一個實體的信息進行了采集,比如攝影、錄像,文字、繪畫描述等,並將這些信息存儲起來。”
“那麼,當這個實體解構消亡後,它的信息依然杯保留,我們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重放出來。”
“【比如】:一個已去逝的歌星的影視畫麵,是完全可以重播的。”
“倘若...”
“我們把這些視頻與聲音信息徹底刪除,那麼這些信息資料也就消失了;在各位的認知中,那歌手的視頻與聲音的信息都消失了,已經找不到了。”
“對吧,這是你們的認知,對吧?”
隨著話落,所有人連連點頭。
在所有人的認知中,都是如此。
隻見江哲搖了搖頭,否定地開口:“不!”
“其實那歌手的影像與聲音並沒有徹底消失,而是轉化為【虛信息模型】方式而存在。”
聞言,汪林連忙詢問:“江哥,你這麼說,有點晦澀難懂;能否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明白?”
他所問的,正是直播間上億民眾與學者們的所想。
雖然能夠淺顯理解,但深入理解,依舊有些晦澀,感覺腦袋轉不動彎似的。
江哲默默點頭,“好吧。”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人類,是可以看見前後左右上下的六個狀態。”
“現在,按照我說的做:我們先拋棄後、左、右與上下這五個狀態,假設:我們人類隻能看見前麵。”
“請各位想像一下,你們隻能看見前麵;先記住這個假設的概念,再去思考接下來我的所說。”
隨著話落,所有人沉思一番。
他們理解,江哲在讓所有人拋棄掉五個方向,隻能目睹前方——像極了二維人類的視角。
汪林問:“然後呢,我已經拋棄掉了五個狀態,隻能看見前麵。”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