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喬曦聊完之後,接下來一個星期,喬喻的確是仔細思考關於人生意義跟理想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喬喻已經明顯感覺到,從他拿到了菲爾茲獎開始,身邊的大人們似乎突然就都希望他能趕緊變得成熟、懂事兒點了。
這樣再次印證了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
一個公認的廢物做成一件事,就會得到許多的表揚。但他這樣優秀的人,哪怕小小年紀已經站在世界之巔也還不夠。
因為所有人都認為他還能變得更優秀!不管是學術上,還是思想上。
不過反過來想想,喬喻覺得好像也能理解。畢竟像他這樣優秀的人,不管是建設還是破壞,造成的影響都要比普通人更大那麼一點。
反過來想想這也是種褒獎。最重要的是,其實他得到的也遠比普通人更多。
喬喻不是網上那些不知人生疾苦的人。他是真靠自己的努力打拚過,自然知道錢這東西其實並不好賺。
幫寫作業、幫考試、幫簽字……把身邊一群小同學們那點零花錢都快搜刮乾淨了,也無法滿足他跟喬曦兩人的日常開銷,更不提賺什麼錢了。
上初中後,開始為大哥們提供情緒價值,一年平均下來每個月也就能賺個接近兩萬塊了。
說起來,這個收入水平已經超過星城工資中位數很多了,也很難存下什麼錢來。
對於當時的他來說,千萬存款都是個遙不可及的數字。五百萬的彩票要連中個三次……
但現在他們的家庭資產雜七雜八全部加起來,已經有兩千五百萬了。
雖然在華夏發達的互聯網上,擁有兩千五百萬現金流依然是個窮逼,但喬喻很清楚真正的華夏普通人想要擁有這樣一筆財富有多難。
不,放眼全球,哪怕把不可一世的西大都給加上,普通人想擁有三百多萬美元的存款,都是天方夜譚。
更彆提他現在幾乎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燕北跟華清發的學生卡裡,每天換著花樣吃錢都跟花不完一樣,出行不管到哪都有專車接送。
哪怕出遠門也不需要他去搶票,總有人給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高鐵基本都是商務艙,飛機也是頭等艙,甚至豪奢的專機也體驗過了。
似乎是時候追求點更高級的東西了。不然他想要的一切,都能唾手可得,似乎的確沒什麼意思。
當然思考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占用喬喻多少時間。因為他這段時間其實非常忙。
細雨科技服務公司這邊的事情他得顧著。一方麵是他去參加國際數學會議這段時間,的確積攢了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麵是過了磨合期之後,登月那邊的計算需求也越來越龐大了。然後倒逼著計算所那邊的苦逼計算團隊不停的求救。
這也讓喬喻感覺到於延江這樣的老家夥果然是非常雞賊。
發現在他這兒說話不太好用,乾脆就去逼計算所那些苦逼的科研民工們。
這些科研民工在重壓之下,隻能求到他這邊。電話、微信一個接一個的,還是軟語相求,各種好聽的話,讓他都感覺不太好意思了。
隻能親自出手幫這幫人去調參,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順手再升級一下平台。
除此之外,喬喻還要騰出時間去思考他的新課題,要從無到有創造一個完備空間來描述量子係統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跟那些數學家的交流,跟之後的思考,隻是讓他有了一個大概的思維輪廓。真要把整個體係證明出來,還需要思考很多細節性的東西。
數學就是這樣,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嚴絲合縫的數理邏輯體係之上。
雖然可以隨意在上麵塗抹,但每一步的證明過程都不能有任何瑕疵,一個反例就能讓前期所有工作前功儘棄。
從這一點上說,物理學家其實更為幸福。因為對他們來說,存在即合理。
尤其是到了量子力學的層麵,一切都是概率,隻需要依賴於實驗結果和統計規律去揭示自然的本質,而不必總是去追求絕對的邏輯完美。
就這樣每天解決問題推導他的喬喻空間,加上思考人生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了八月底。
……
二零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喬喻八點十分才從睜開眼睛,隨手打開手機微信便彈出計算所那邊屈君昊發來的消息,一連七、八條,都是七點多鐘發過來的。
好吧,已經習慣了。
這幫人最近簡直就跟不用睡覺一樣。
昨天晚上十二點還在跟他視頻裡跟他討論一些計算方麵的技術問題。
目前平台麵臨最主要的問題依然是如何在高維模態空間中找到高效求解路徑。
喬喻也發現了,這是個很麻煩的問題。如果不能完全解決任務就會積壓下來。
這也跟給一、兩個實驗室做計算不一樣。之前不管是劉浩師兄那邊,還是馬教授那邊,都是喬喻親自出馬做的。
之所以顯得很輕鬆,就是因為他能輕鬆理解的東西,彆人不一定能輕鬆理解。
有時候喬喻覺得計算所挑出的這幫人跟他之間就好像有思維隔離一樣。
明明就是先這樣再那樣就能解決的問題,這幫人的腦子卻始終無法轉過那個彎來。
喬喻本來還以為計算所那位劉釗元院士不太爽他,在背後搞鬼,找了一堆歪瓜裂棗來負責這個項目。
後來多方了解之後發現人家找的真就是所裡的精兵悍將。都是那些所裡平時表現很優秀,還非常有乾勁兒的青年研究員時,喬喻便不好再多說什麼了。
人家已經夠努力了,而且大都是當他叔叔的年紀,他總不能指著鼻子罵“你們怎麼這麼蠢”吧?
這樣太過不禮貌,喬喻還真做不出來。
這也讓他理解了為什麼很多公司生產的產品,不管是TOB還是TOC,都需要許多讓很多正常人為之咋舌的防呆設計。
沒辦法,大腦跟大腦之間的區彆太大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最簡單,直接提升平台的算力。
更多的並行計算能力更多的GPU加速,就能顯著提升模態路徑優化速度。
但顯然,這又要大筆的投入。現在加一個機櫃大概就是一千多萬的投入,加的多了,還要重新升級機房的網絡跟散熱,甚至還要換個地方。
第二種就是讓機器自動學習並校正,讓平台能動態調整模態映射函數,減少人為乾預。
這就需要一個高效的機器學習模型,然後對模型進行一定時間的調校。
這個選擇的優勢是不需要花什麼錢,現在各種開源的強化機器學習模型,論壇上到處都是。幾乎涵蓋了所有主流的算法跟應用領域。
他隻需要直接稍作修改就能使用。
但劣勢是,需要他投入足夠的時間跟精力。
不過喬喻還是選擇了後者。
倒不是對錢過於敏感,或者被老於感動了,想著幫登月項目多省點錢。
主要是他當時的出發點就是讓平台能夠在最節省算力的情況下高效運行。
他可以不賺那些苦哈哈實驗室的錢,但總不能虧本運營。
增加算力除了前期投入之外,更意味著之後的持續投入,設備折舊、維護費用會增高都是小事,關鍵是電費還會大幅度增長。
從一開始細雨科技公司的定位就是一家輕資產運營的公司,總不能乾成重資產了。
當然這不代表喬喻會把所有精力放到這件事上,所以乾脆就隻跟計算所那邊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屈君昊聯係。
即便如此,對麵這也表現得太過勤奮了。每天隻睡六個小時,這能遭得住?
“老屈啊,你真不用睡覺的?還是你的微信很多人共用啊?怎麼七點就起床了?”
“啊?微信怎麼可能共用?就是我本人啊,不過劉院士說了,我得OnCall,我也沒辦法。哎,不止是你要跟你對接啊,這邊有什麼問題我也第一時間處理。”
原來如此……
喬喻感覺有些可憐這家夥了。
“行,你發來的問題我看到了。應該是要調試一下模塊化的計算任務調度係統。之前咱們不是聊過的?